文物“雜說”(二)
文/劉建國
三、石刻
石碑對于今天的人來說,并不陌生且普通。但關于石碑的來曆以及碑的種類,用途未必就知道的那麼清楚了。
碑刻是立體的史書。最初的碑刻其形狀為圓或方柱狀,人們隻是把它立于宮,廟,殿,堂前用以識日影及拴馬匹。用途簡單。漢代經學大師鄭玄說:"宮必有碑,所以識日景,引陰陽也……"。那時的石碑上不書寫文字,因而也不具有任何紀念意義。後來人死了,人們便在死者的墓坑周圍豎立石柱(即碑),并鑿上孔,系上繩子将棺木下葬。可見這時的石碑隻是行葬時使用的一種工具。許多年後,立于墓旁的石碑有些未被拔掉,于是有人在上面刻寫上紀念或說明的文字,為死者歌功頌德。這便是"樹碑立傳"的由來,也引導出今天的墓碑。
碑在秦時稱刻石,漢代才稱碑。以後碑被廣泛地借用,如紀念碑,地界碑,裡程碑等等,成為人類曆史的各種标志。
我縣石刻目前已知約有二十餘通,年代為明清時期。2010年榮烏高速建設時在後大井村發現一通八棱狀石幢經碑刻,因缺乏足夠史料,目前對其用途所知甚少。明清碑刻具有代表性的有長城界址碑,清代四公主功德碑等。
(金代陀羅尼經幢碑拓片文)
(發現金代石碑現場)
我國是石碑起源之國,由于碑的種類繁多,因此有許多奇特之碑流傳下來。
無字碑:著名的有兩通。一通在泰山極頂的玉皇殿門外,據說為漢武帝所立。漢武帝認為自己的豐功偉績難以盡言,故己無字碑昭示天下。另一通在陝西的乾陵,為女皇武則天所立。其意與漢武帝差不多。
(太原龍泉寺的武則天無字碑)
戒貪碑:宋太宗登基後,為警戒為非作歹,貪髒受賄的官吏,下令在全國各街門前豎立一碑,碑上刻寫他的聖旨雲:"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帝難欺"。朱元璋雖未立戒貪碑,但他扒皮已充草立于衙門旁,懲吏手段堪稱古今一絕。
家訓碑:北宋名臣包拯死後,其兒子遵父遺囑,在家中堂屋立一石碑,上刻包拯訓言:"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殁之後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四、錢币傳奇
中國古代的線币,不僅浩如煙海,而且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傳說故事。作家趙樹理曾以錢币為題寫過小說《羅漢錢》。羅漢錢是民間俗稱,正名為康熙通寶。此錢為康熙年間所鑄,與其它通寶錢不同的是将熙字寫作"熙",通字寫作"通"字。據說康熙在位時,西部發生了叛亂。康熙命大将年羹堯領兵平叛。不料途中軍資耗盡,隻好沿途收銅鑄錢。此事被一位寺院喇嘛得知後主動獻出寺内十八尊金羅漢讓年将軍鑄錢。由于此錢用材為金銅合成,本值己超過面值,為便于日後回收,有意在熙字上減少一豎,在通字上減少一點,以示區别。結果秘密洩露,此錢再也無法收回。然而事實上康熙通寶是國家寶泉局所鑄,傳說隻是民間演義而已,别無他意。康熙通寶錢色澤金黃,鑄工也較考究,精美誘人,因與羅漢有緣,故有羅漢錢一說。
(康熙通寶(羅漢錢))
我國南北朝時,國家曾頒布了一種精美的錢币叫"太貨六铢"。由于錢文的篆法較新奇,民間便有"叉腰哭天子"的說法。公元579年,南朝陳宣帝于太建十一年鑄造發行太貨六铢錢。據《隋食貨志》載:太貨六铢始以一當五铢之十,與五铢并行,後改為以一當一,結果短短幾年全國币制混亂。百姓形容"六铢有不利縣官(皇帝)之象"。不久,宣帝死,後主陳叔寶繼位,這位陳後主貪戀酒色,不思朝政,為了個人享樂,大修豪華宮殿,搞得民怨載道。老百姓又以太貨六铢的"六"字好象一個人叉腰的樣子,附會說這是"叉腰哭天子",寓意陳朝短壽。結果六铢錢在陳朝隻發行十年便讓隋所滅。有史載,錢行後,"人皆不便,乃相訛言曰:六铢錢有不利縣官之象,末幾而帝崩,遂廢六铢而行五铢,以至陳亡"。
(太貨六铢與五铢)
還有更為短命的錢币。清代鹹豐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文宗奕詝在熱河山莊病死,年僅六歲的載淳即位。肅順,端華,載恒等八人組成顧命八大臣。七月二十六日改元祺祥。同時北京戶部寶泉,工部寶源兩局開鑄"祺祥通寶,重寶"制錢。不料這年的七月二十九日,慈禧和慈安攜載淳由熱河回北京,與恭親王奕訴秘密策劃廢除大臣輔政,遂後,奕訢控制京城軍隊,趁皇室回宮時機,将端華,載恒,肅順殺死。慈禧宣布垂簾聽政,十月五日将祺祥年号改為同治。祺祥年号僅存六十九天。因此,在京鑄出的祺祥錢,未能流通便告廢止。祺祥錢現世難得一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