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俗稱對對子,是傳統文化的瑰寶,得到很多朋友的喜愛。古往今來,衆多好對聯流傳在民間,讓人津津樂道。
有一些精彩的對聯,在民間流傳千百年,至今仍能讓人刮目相看。
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對聯的讀書人。關注我,和我一起來欣賞流傳千百年的4副妙聯,對仗工整水平高,讓人一見就喜歡。
第1副對聯:喜有兩眼明,多交益友;恨無十年暇,盡讀奇書。
這是清代學者包世臣寫的對聯,表達的是他自己的人生感慨。上聯說的是交朋友的事情,以“喜”字領頭,将作者多交益友的欣喜之情寫得自然生動。
下聯的“恨”,體現了作者想讀書卻沒有時間的遺憾,乃是作者的心裡話,所以“恨”字用得精确。整個對聯對仗工整,雖然沒有深奧的文字,卻如行雲流水,渾然順暢,令人佩服作者的才華。
第2副對聯:賜國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創基業在山窮水盡;複父書,詞嚴義正,千秋大節,享俎豆于舜日堯天。
這個對聯乃是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歌頌。鄭成功得到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所以民間稱為“國姓爺”。
上聯說的是,明朝滅亡後,鄭成功仍然堅持南明正統,對明朝宣誓效忠,哪怕走投無路,山窮水盡,也依然保持着赤膽忠心。
下聯是說,鄭成功與父親鄭芝龍分道揚镳,始終沒有變節,乃是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足以讓千秋萬世祭奠。
下聯有一段典故。鄭芝龍投降清廷後,曾經寫了一封信給兒子鄭成功,希望鄭成功投降清廷。而鄭成功以國家為重,義正辭嚴,表示不會投降。
後來,鄭芝龍及家人都被清廷殺死。這就是所謂的“家破”。
這副對聯表達了鄭成功誓不投降清廷的立場與态度,體現了鄭成功對于明朝的忠心。而“賜國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這些短句式的運用,聲調铿锵有力,強化了感情,将情感進一步強化了。
第3副對聯:勝地據淮南,看雲影當空,與水平分秋一色;扁舟過橋下,聞箫聲何處,有人吹到月三更。
這個對聯是寫揚州二十四橋的。揚州風景衆多,二十四橋卻得以在衆多景點中脫穎而出,所靠的乃是杜牧的詩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箫。”
此外,姜夔也有寫二十四橋的名句:“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所以後人遊覽二十四橋,發感慨,寫對聯,都脫不出杜牧等人的詩句。我們看這個對聯,上聯先點出“淮揚”,又移來王勃“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句子,移花接木,用在二十四橋上卻相當貼切。
下聯用的就是杜牧的名句,看橋與月,聽箫聲,表現一種獨特的“詩人”情懷,可謂餘味悠悠。
上聯寫雲水秋光,下聯寫橋箫夜色,對仗工整,體現了作者對于二十四橋的贊歎,堪稱佳作。
第4副對聯:既已上台,不怕大家在旁邊看戲;自能了局,何勞諸位替古人擔憂。
這副對聯是挂在戲台上的戲台對聯,乃是描述戲曲的。作者另辟蹊徑,沒有直接說戲曲的内容,而是借助戲曲表演,借題發揮,一語雙關,讓人們覺得非常巧妙。
上聯說的是戲曲演員既然上台表演,就已經很享受在聚光燈下生活,不怕觀衆的指指點點。
下聯則是說台上演員表演的故事,不管多麼懸疑多麼悲劇多麼熱鬧,總是會有一個結局的。看戲的觀衆沒必要替戲曲裡面的人物擔憂。
顯然,這個對聯是有着言外之意的。人生大舞台,一些人在人生裡的表現,恰恰如對聯所示,不擇手段, “做得出,不怕别人罵得出”。至于如何了局,你方唱罷我登場,也不必老百姓為他們擔心。
這副對聯雖然有一種諷刺的味道,卻又沒有直白表現出來。而在用語方面,對聯的文字都是通俗易懂的,全用白話、俗語入聯,讓人一見就明白意思。所以說這副對聯的水平是很高明的。
大家還知道哪些精彩對聯呢?我每天寫傳統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也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多多收藏和轉發我的文章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