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宋詩的創作風格及内涵

宋詩的創作風格及内涵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0 09:16:30

與唐詩相比,宋詩并不是“莫能繼焉”,而是别開生面,在唐詩之後,成就了古典詩歌曆史長河中另一座高峰。

錢锺書、缪钺兩位先生比較唐宋詩的特點:

錢锺書先生說:“唐詩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以筋骨思理見勝。”

缪钺先生說:“唐詩以韻勝,故渾雅,而貴蘊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折透辟。”

簡而言之,宋詩有兩大特點:

一、許多詩人兼具學者的身份。他們将深沉的哲理融于詩歌,或是借詩歌縱橫議論,為宋詩添上了深湛的理趣;二、印刷技術的進步為宋人讀書提供了物質基礎,詩人博覽群書,典故便信手拈來,也為宋詩染上濃濃的書卷氣。

宋代詩人名家輩出:

歐陽修,引領詩風變革,格調高而命意深;

蘇轼,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

黃庭堅,詩風瘦硬奇拗;

楊萬裡,傾心自然風物,“誠齋體”獨具特色;

陸遊,一生創作頗豐,題材廣泛,風格多樣……

2018年8月,定價48.00元

《曆代名詩鑒賞·宋詩》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 編

名家賞宋詩

1

春日登樓懷歸

寇準

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

荒村生斷霭,古寺語流莺。

舊業遙清渭,沉思忽自驚。

【周慧珍鑒賞】

這首五言律詩,有人認為“當是萊公谪外時所作”(見王文濡編《曆代詩評注讀本》上冊),其實不然。它作于寇準二十歲左右的青年時期。全詩前三聯寫春日登樓見聞,尾聯由見聞而懷歸。由于寫景是全詩的重心,因此讀者的注意力也多被這對仗工穩、生活氣息濃郁的二聯景句所吸引。尤其“野水”一聯,妙手偶得,渾然天成,更博得了人們贊賞。宋僧文瑩《湘山野錄》以為它“深入唐人風格”。

宋詩的創作風格及内涵(古典詩歌史上的另一座高峰)1

2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蘇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陳邦炎鑒賞】

蘇轼于神宗熙甯四年(1071)到七年在杭州任通判期間,曾寫了大量詠西湖景物的詩。這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詩的上半首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姿雨态。下半首詩裡,詩人沒有緊承前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隻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王文诰在《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中稱這首詩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名篇”。其特點之一是概括性特别強。它寫的不是西湖的一處之景或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的全面寫照和全面評價,因而它就具有超越時間的藝術生命,一直到今天還浮現在西湖遊客的心頭,使湖山因之生色。

3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

欣然會心,為之作詠

黃庭堅

淩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

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

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

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

【陳祥耀鑒賞】

黃庭堅被卷入新舊黨的鬥争後,曾貶谪四川的黔州(治所在今彭水)、戎州(治所在今宜賓)數年,建中靖國元年(1101)五十一歲時,奉召自四川回到湖北,乞知太平州(治所在今安徽當塗),在荊州(今屬湖北)沙市候命。此詩為沙市過冬時之作。這年冬天,作者寫了四題有關水仙花的詩,以本詩為最著。在它題中,作者用梅花、蘭花等來和水仙比較,這首詩卻用人物作比。所謂人物,是傳說中的洛神。前面四句,是扣住水仙本身的描寫;下面四句,從水仙引來山礬、梅花,并牽涉到詩人本身,作旁伸橫出的議論和抒情,意境和筆調都來個大的變換。紀昀《書山谷集後》說庭堅的七言古詩:“離奇孤矯,骨瘦而韻遠,格高而力壯。”這一首詩,從整體看,是“離奇孤矯”;從前半看,是“骨瘦而韻遠”;從後半看,是“格高而力壯”。

宋詩的創作風格及内涵(古典詩歌史上的另一座高峰)2

4

春日五首(其一)

秦觀

一夕輕雷落萬絲,霁光浮瓦碧參差。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

【馮海榮鑒賞】

這首七絕,以運思綿密、描摹傳神見長。春日大地,經過一夜細雨的滋潤,春色更濃,各種花卉草木,千姿百态,窮麗極妍。對這特有的自然美,詩人沒有作全面描摹,而是把鏡頭的焦點對準了庭園一角,攝下了一幅雨過初晴的精巧畫面:琉璃瓦,浮光閃閃,猶如碧玉。那一株株芍藥花,燦然盛開,由于水珠的重壓,似在含淚欲泣,顯得凄豔欲絕。薔薇攀附着其他樹枝,如佳人嬌卧無力,百媚自生。在這裡,有遠景有近景,有動有靜,有情有姿,随意點染,參差錯落,描寫生動細膩而又輕柔;在意境上以“春愁”統攝全篇,但通篇不露一“愁”字,讀者則可以從芍藥、薔薇的情态中領悟到。

5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何滿子鑒賞】

李清照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女詞人,她的詩作傳世很少,這首五言絕句卻是一首名作,傳誦很廣。詩意明白爽朗,所用的項羽故事,也是人人所知的熟典。這其實是一首借古諷今、發抒悲憤的懷古詩。李清照之所以有如此沉痛悲憤的感情,是因為她本人正是在朝廷敗逃的情勢下被弄得家破人亡的。靖康之變迫使她丢棄了珍貴的圖書文物而南奔。作為金石家和藏書家的丈夫趙明誠之死,和辛苦積聚的文物全數喪失,對她打擊極大。李清照自己更因此而颠沛流離,嘗盡人間艱辛。這種怨憤也正是當時千萬蒙難人民共同的怨憤。因此,此詩不僅是發抒了個人的悲憤,又是廣大百姓的心聲。

(以上節選自《曆代名詩鑒賞·宋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