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扈俊麗。
一個陪媽媽們科學育兒的家庭教育創業者。
※除了原創文章,每天精選3篇學習筆記。
學習筆記内容來自:書籍、公衆号、知乎、微博、付費社群、群聊、朋友圈等,不代表個人觀點,也不清楚原始出處,所以大部分沒有注明摘自哪裡,侵删。
這是第293篇學習筆記:孩子的心門關上了,與父母的關系也就遠了。
以下為學習筆記正文。
一個人聽從你的建議,并不一定是你有多高明、多正确。
更可能的情況是,你恰好說出了他想要的,他隻是想找個支持者而已。
所以,不必沾沾自喜,更不要居功自傲。
另外,大部分人在你面前的抱怨,其實壓根不是在向你尋求意見,而是尋求關注和情緒的釋放。
這點對于為人父母者,非常重要,參透者,親子關系一定好。
很多父母說,孩子不願意跟自己聊天,不願意跟自己溝通,跟自己說句話都難,而且孩子越大,這種情況越嚴重。
大概率是曾經孩子跟父母聊天時,說事情時,被動接受了很多建議、意見、“幫助”......
孩子講述事情時,一定會涉及到自己面臨的困境、難題,與同伴間的矛盾、不和等。
這個時候,孩子隻是在釋放情緒,說出他心中想法、感受等,并非想要獲得幫助、意見、建議;
然而,父母的自我太強大。
總覺得自己這個時候有責任且必須幫助孩子解決這些難題、困境,必須得幫助孩子認識到道理,必須得幫助孩子獲得經驗......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長,孩子才能明白一些道理。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這樣做,并不會給孩子提供有效的幫助。
反而不能讓孩子在父母面前自然、坦誠、自由的表達;
也會讓孩子的情緒,強行中斷、轉移,倒流回内心;
還會讓後孩子獲得不好的體驗,在父母面前,不能真誠的表達,那以後就少說,不說。
心門關上了,關系也就遠了。
那怎麼辦?
一個字,聽。
孩子講述事情時,隻聽,不發表意見、看法,更不提建議,也不參與評判。
要做到這點還是很不容易的,因為要戰勝的是自己。
隻聽,不評判、不發表、不提建議,适用于任何關系。
2,比較是小偷
送給所有爸爸媽媽:
“比較”是偷走幸福的小偷。
既偷走了孩子的幸福,又偷走了家長的幸福。
剛剛聽到一位母親說:
我的孩子并不是自己要求出生的,而是我決定要生下孩子的。
他們不欠我任何東西,我欠他們一個美好的生活。
——哇,這句話太有力量了!
3,通過父母的反饋,孩子獲得安全感
對嬰兒來說,父母的眼神是他們内心體驗的唯一反饋。
設想一下,當孩子感到不安時,如果母親不作适當的安撫,反而大笑或生氣,那就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困擾,他心裡的反應肯定是不和諧的。
如果父母能給予孩子溫柔的撫慰和親切的擁抱,他就會獲得情感的支持,漸漸平複下來。
通過父母的反饋,孩子獲得了安全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