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安然
2018年12月18日本報推出特刊“我親曆的巨變”,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我們的家鄉 在希望的田野上”“太陽太陽像一把金梭 月亮月亮像一把銀梭 交給你也交給我 看誰織出最美的生活”“美妙的春光屬于誰 屬于我屬于你 屬于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無需配樂,隻要看着熟悉的歌詞,歡快的旋律自會回蕩在許多人的腦海。若是給改革開放之初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加一個定語的話,很多人脫口而出的那個詞,應該是“火紅”。對,火紅的八十年代!
這是以“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為關鍵詞的八十年代,是所有老百姓滿懷希望、憧憬未來的八十年代,是敞開國門擁抱世界的八十年代,更是北京日報在每一個平凡的清晨,或用長篇深度報道,或用活潑靈動的小特寫,為改革開放鼓與呼的八十年代。
1985年,記者趙紅(右二)深入企業采訪。
翻開1987年的《北京日報》,變革和青春的氣息撲面而來。1月1日的元旦獻詞,北京日報旗幟鮮明地發出呐喊“十億中華兒女踏上新的征程!”這一年的北京日報上,關于“改革開放”的專欄,占據了大量頭版版面。“北京在改革中前進”“在商品經濟海洋中學會遊泳”“雙增雙節顯身手”“改革開放搞活一百例”……諸多代表着北京日報鮮明态度的專欄,逐一在頭版上開設起來。現在回眸,當時的一系列精品力作,比如《本市金融市場今開業 打響今年改革第一炮》《改革使崇文區人民喊出——别了,窮文!》《一位常來北京飽嘗過“住店難”之苦的東北人談感受——進京不再“數星星”》《本市“訂奶難”的呼聲悄悄地消失了,現在——每天有七十五萬戶居民喝上鮮奶》,向全體市民傳遞的好消息、大變化,簡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在今人眼裡也就是從10001到10002的變化,但在當時,都曾是實實在在的從0到1、天翻地覆般的變化。
原北京日報記者範三成回憶道:“1987年,改革開放十周年即将來臨,報社在這個重要時間點上,開辟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專欄‘改革開放搞活100例’,用記者的筆,記錄這10年來北京市方方面面各個領域裡的變化。”
1987年8月3日1版開設“改革開放搞活100例”專欄。
範三成1978年12月進入北京日報工作,職業生涯恰好與改革開放同時起步。“我對改革開放的感觸太深了,從我走進日報,北京每一天的改變就發生在我眼前。身為記者,要是不能用自己的工作準确地記錄下這個共和國曆史上的關鍵時期,那就是失職。”範三成說,專欄開辟之後,記者們就更要發揮自己的專長,走到市民當中去,走到基層去,一字一句地記錄下改革的成果。
他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在“改革開放搞活100例”欄目中自己的得意之作。那是香山供銷社紅旗村分銷店的租賃承包經營改革的過程,供銷社打破原來的大鍋飯體制,将分銷店的經營權競拍出去,起标價格是每年向供銷社交付15000餘元利潤,兩名供銷社員工連續競标32輪,一路将出價擡至23700元才決出勝負。經過一年的經營,分銷店從承包租賃經營前一年虧損600多元,一躍完成了29萬餘元的銷售額,利潤大幅度上升。同一時期,北京供銷社系統926個經過改革的門店,絕大部分都在盈利。
“改革開放搞活100例裡,我寫了7篇報道,超額完成了領導交給的任務。應該講,新聞記者也是改革開放大潮裡的一朵浪花,我們沒有辜負火紅的八十年代。”範三成說。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相關内容↓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