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粉煤灰安定性試驗步驟

粉煤灰安定性試驗步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4 14:03:59

粉煤灰安定性試驗步驟?0前言 粉煤灰源于電廠煤粉爐煙道氣體中收集的粉末按煤種分為F類(低鈣灰)和C類(高鈣灰),具有一定的活性、能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在混凝土生産中使用粉煤灰,既能減少水泥用量、降低生産成本、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又能減少環境污染、促進資源的綜合利用因此,在粉煤灰混凝土生産、砂漿制品等方面得到大量的利用粉煤灰性能指标直接影響到混凝土等的産品質量,提高檢測的準确性,有利于實現對粉煤灰質量的有效監控現行的粉煤灰性能檢驗标準主要為GB/T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粉煤灰》它的物理檢測指标主要有細度、需水量比和安定性筆者通過實踐,總結了在檢測這些性能時應注意的一些事項,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粉煤灰安定性試驗步驟?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粉煤灰安定性試驗步驟(提高粉煤灰物理檢測準确性的方法)1

粉煤灰安定性試驗步驟

0前言

粉煤灰源于電廠煤粉爐煙道氣體中收集的粉末。按煤種分為F類(低鈣灰)和C類(高鈣灰),具有一定的活性、能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在混凝土生産中使用粉煤灰,既能減少水泥用量、降低生産成本、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又能減少環境污染、促進資源的綜合利用。因此,在粉煤灰混凝土生産、砂漿制品等方面得到大量的利用。粉煤灰性能指标直接影響到混凝土等的産品質量,提高檢測的準确性,有利于實現對粉煤灰質量的有效監控。現行的粉煤灰性能檢驗标準主要為GB/T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粉煤灰》。它的物理檢測指标主要有細度、需水量比和安定性。筆者通過實踐,總結了在檢測這些性能時應注意的一些事項。

1檢測項目

1.1細度

在試驗前,粉煤灰應在105~110℃的溫度下烘至恒重,并放在幹燥器中冷卻至室溫。

天平量程≥50g,最小分度值≤0.01g。試驗篩為45μm方孔篩。(一般篩析150個樣品後進行篩網的校正)。修正系數應在0.8~1.2範圍内,當修正系數超出0.8~1.2範圍時,應更換試驗篩,并應經常清洗試驗篩(因45μm方孔篩篩孔較小,根據我們的經驗,一般篩析不應超過5個樣品)。

檢查噴嘴上口與篩網間距離是否在2~8mm之間,因為距離太小容易造成噴嘴不動或者磨損篩子;距離太大容易造成壓力下降。

用負壓篩測試細度時,負壓需保持在4~6MPa,篩座一定要轉動靈活。剛開始試驗時,要用小木棒輕輕敲打篩蓋,使樣品不要吸附在篩蓋上,3min後篩析停止後,觀察篩餘物,如出現顆粒成球、黏篩或有顆粒沉積在篩框邊緣,用毛刷将顆粒輕輕刷開将定時開關固定在手動位置,再篩析1~3min直至篩分徹底為止。

試驗完畢後,要把篩網和篩子邊緣的篩餘物全部移入蒸發皿中,并防止毛刷上的毛絲掉入篩餘物中。

定期檢查負壓篩的密封狀況,并及時清理收塵布袋。以防壓力下降。

1.2安定性

C類粉煤灰要進行安定性試驗。它的檢驗方法應按照GB/T1346-2011《水泥标準稠度用水量、凝結時間、安定性檢驗方法》的試驗方法操作。因為2011版标準與2001版标準在操作過程中有較大的變化,所以要注意操作方法的改變。

做安定性試驗必須先找到标準稠度用水量。标準稠度用水量有兩種方法:标準法和代用法(不變水量和調整水量)。建議新進人員采用代用法中的不變水量法,因為這種方法比較簡單,一般做兩次就能找到标準稠度用水量。兩種方法試驗前必須做到:維卡儀的金屬棒能自由滑動;調整至試杆接觸玻璃闆時指針對準零點;攪拌機運行正常。

(1)标準法:用水泥淨漿攪拌機攪拌,攪拌鍋和攪拌葉片先用濕布擦過,将拌和水倒入攪拌鍋内,然後在5~10s内小心将稱好的350g水泥和150g粉煤灰加入水中,防止水和水泥濺出。拌和時,先将鍋放在攪拌機的鍋座上,升至攪拌位置,啟動攪拌機低速攪拌120s,停15s時,将葉片和鍋壁上的水泥及粉煤灰漿刮入鍋中間,接着高速攪拌120s停機。

标準稠度用水量的測定步驟:拌和結束後,立即将拌制好的水泥及粉煤灰淨漿裝入已置于玻璃底闆上的試模中,用寬約25mm的直邊刀輕輕拍打超出試模部分的漿體5次,以排除漿體中的孔隙,然後在試模上表面約1/3處,略傾斜試模分别向外輕輕鋸掉多餘漿體,再從試模邊沿輕摸頂部一次,使淨漿表面光潔。在鋸掉多餘漿體和抹平過程中,注意不要壓實漿體。抹平後迅速将試模和底闆移到維卡儀上,并将其中心定在試杆下,降低試杆直至與水泥及粉煤灰淨漿表面接觸,擰緊螺絲1~2s後,突然放松,使試杆垂直自由地沉入水泥及粉煤灰淨漿中;在試杆停止沉入或釋放試杆30s時,記錄試杆距底闆之間的距離,升起試杆後,立即擦淨。整個操作應在攪拌後1.5min内完成。以試杆沉入淨漿并距底闆(6±1)mm的水泥及粉煤灰淨漿為标準稠度淨漿。其拌和水量為該水泥及粉煤灰的标準稠度用水量(P),按水泥及粉煤灰質量的百分比計。

(2)代用法:采用代用法測定水泥及粉煤灰标準稠度用水量,可用調整水量和不變水量兩種方法的任一種測定。

采用調整水量方法時拌和水量按經驗找水。采用不變水量方法時拌和水量用142.5mL。

拌和結束後,立即将拌制好的水泥及粉煤灰淨漿裝入錐模中,用寬約25mm的直邊刀在漿體表面輕輕插搗5次,再輕振5次,刮去多餘的淨漿。抹平後迅速放到試錐下面固定的位置上,将試錐降至淨漿表面,擰緊螺絲1~2s後,突然放松,讓試錐垂直自由地沉入水泥及粉煤灰淨漿中。到試錐停止下沉或釋放30s試錐時記錄試錐下沉深度。整個操作應在攪拌後1.5min内完成。

用調整水量方法測定時,以試錐下沉深度(30±1)mm時的淨漿為标準稠度淨漿。其拌和水量為該水泥的标準稠度用水量(P),按水泥及粉煤灰質量的百分比計。如下沉深度超出範圍需另稱試樣,調整水量,重新試驗直至達到(30±1)mm為止。

用不變水量方法測定時,根據測得的試錐下沉深度S(mm)按式(1)(或儀器上對應标尺)計算得到标準稠度用水量(P)%。

P=33.4-0.185S(1)

當試錐下沉深度<13mm時應改用調整水量法測定。

(1)測定前的準備工作:每個試樣需成型兩個試件,每個雷氏夾需配備兩塊邊長或直徑80mm、厚度4mm~5mm的玻璃闆,凡與水泥淨漿接觸的玻璃闆和雷氏夾内表面都要稍稍塗上一層油。

(2)雷氏夾試件的成型:将預先準備好的雷氏夾放在已稍擦油的玻璃闆上,并立即将已制好的标準稠度淨漿一次裝滿雷氏夾。裝漿時一隻手輕輕扶持雷氏夾,另一隻手用寬約25mm的直邊刀輕輕插搗3次,然後抹平,蓋上稍塗油的玻璃闆,接着立即将試件移至濕氣養護箱内養護(24±2)h。

(3)沸煮:調整好沸煮箱内的水位,使能保證在整個沸煮過程中都超過試件,不需中途添補試驗用水,同時又能保證在(30±5)min内升至沸騰。

脫去玻璃闆取下試件先測量雷氏夾指針尖端間的距離(A),精确到0.5mm,接着将試件放入沸煮箱水中的試件架上,指針朝上,然後在(30±5)min内加熱至沸并恒沸(180±5)min。

(4)結果判别:沸煮結束後,立即放掉沸煮箱中的熱水,打開箱蓋,待箱體冷卻至室溫,取出試件進行判别。測量雷氏夾指針尖端的距離(C),準确至0.5mm。當兩個試件煮後增加距離(C-A)的平均值≤5.0mm時,即認為該粉煤灰安定性合格;當兩個試件(C-A)的平均值超過5.0mm時,應用同一樣品立即重做一次試驗,以複檢結果為準。

1.3需水量比

水泥:GSB14-1510強度檢驗水泥标準樣。标準砂:符合GB/T17671-1999《水泥膠砂強度檢驗方法(ISO法》的規定0.5~1.0mm的中級砂。膠砂攪拌按照GB/T17671-1999的試驗方法進行操作。膠砂攪拌後按照GB/T2419-2005《水泥膠砂流動度試驗方法》測定流動度。

跳桌宜通過螺栓固定安裝在水平的混凝土基座上,不宜安裝在操作台台面上或不用螺栓固定。

跳桌推杆應保持清潔,并稍塗潤滑油。圓盤與機架接觸面不應該有油。凸輪表面上塗油可減少操作的摩擦。

(1)定期檢查攪拌葉和攪拌鍋之間的間隙。間隙過大,不能保證樣品被充分攪拌;間隙過小,标準砂容易被攪碎,影響中級砂的粒徑。使用水量出現偏差。從而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确性。

(2)跳桌在24h内未被使用,先空跳一周25次。

(3)用潮濕棉布擦拭跳桌台面、試模内壁、搗棒以及膠砂接觸到的用具,将試模放在跳台面中央并用潮濕棉布覆蓋。

(4)将拌好的膠砂分兩層迅速裝入試模,第一層裝至截錐圓模高度約2/3處,用小刀在相互垂直兩方向各劃5次,用搗棒由邊緣至中心均勻搗壓15次,裝第二層膠砂,裝至高出截錐圓模約20mm,用小刀在相互垂直兩方向各劃5次,用搗棒由邊緣至中心均勻搗壓10次,搗壓後膠砂應略高于試模。搗壓深度,第一層搗至膠砂高度的1/2,第二層搗實不超過已搗實底層表面。裝膠砂和搗壓時,用手扶穩試模,不要使其移動。

(5)搗壓完畢,取下模套,将小刀傾斜,從中間向邊緣分兩次以近水平的角度抹去高出截錐圓模的膠砂,并擦去落在桌面上的膠砂。将截錐圓模垂直向上輕輕提起,立即開動跳桌,以每秒一次的頻率,在(25±1)s内完成25次跳動。

(6)流動度試驗,從膠砂加水開始到測量擴展直徑結束,應在6min内完成。

(7)測量流動度擴散直徑時要按跳桌台面上的刻度線,找兩條相互垂直的線來測量。不能随意地測量,并且不宜用鋼直尺直接測量。

2結論

除了上述這些操作細節外,試驗室的儀器設備要定期檢定或校準,平時注意保養和維護,使它們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态。試驗室及恒溫恒濕養護箱嚴格按國家标準規定的溫、濕度要求來控制。操作人員積極參加外部的學習和培訓,了解和掌握最新、有效的各類産品及檢測方法标準;并經常組織内部的比對和參加外部的比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