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劑局方》參苓白術散,原方主治脾肺氣虛,洩瀉,困憊無力,飲食不思,為和中化濕,行滞調氣,脾虛洩瀉之要方。用于慢性衰弱病人的腹瀉,消化滞鈍,肺結核無熱,面色蒼白萎黃,脈遲緩,舌淡白,咳嗽稀薄痰而腹瀉者,及慢性胃腸病之洩瀉,神經衰弱,有貧血虛寒症狀和初期腸結核等,确有滿意的效果。
曾治一患者患慢性腹瀉一年餘,原有肺結核病史,衰弱疲憊,腹瀉晚間較甚,中西醫藥應用殆遍。後經上海某醫院診斷為“腸結核”,用“次硝酸铋”,雖見效一時,但稍着寒,或偶吃了一點油脂類,又瀉了。以至衰弱疲乏,面無血色,食欲不振,脈虛軟無力。因囑服參苓白術散粉劑,每日三回,每回二三錢,紅棗湯調服。一方面吃紅棗糯米粥,有時把藥粉和入粥内吃。特別注意飲食,保溫腹部,防止寒冷,這樣,連續服食三個月,不僅消失了腹瀉症狀,而且改善消化和食欲,全身營養狀況亦大為改善,獲得了根本的治愈。
一些體會:
①參苓白術散須用粉劑内服,效果始顯,如作為煎劑,效力大減。
②方中扁豆、蓮肉、薏苡仁,必須炒熟後研粉,山藥不能炒,應生研,因山藥含有澱粉酶,炒則易破壞它的助消化作用,其他藥味略為焙燥,粉劑應研至極細,越細效果越好。
③如果改制劑型的話,建議将本方加入等量的糯米粉和入紅棗泥、砂糖,制成糕點,倒是一種理想的制劑。
本文選自: 《葉橘泉論醫藥》
針對病情複雜的老年人的咳嗽,我們往往容易“胡子眉毛一把抓”,卻仍然抓不到重點,這個時候,方證對應就顯得極為重要。葉橘泉先生是“方證藥證派”的代表人物,一起來看看葉先生是怎樣為我們指明道路的吧!
瓜蒌枳實湯,這一時方出于明代龔廷賢《萬病回春》痰飲門。
原方組成為:瓜蒌、枳實、當歸、貝母、陳皮、桔梗、茯苓、黃芩、栀子、木香、砂仁、甘草、竹茹、生姜。
該方與清代沈金鳌《尊生書》的瓜蒌枳實湯大同小異。
沈方有麥冬、人參、蘇子、竹瀝、姜汁;而無黃芩、砂仁、木香、竹茹,共十五味。
1
筆者所用的是前方,《萬病回春》裡這張方劑的主治是痰結、咳吐不出,胸膈痛悶,寒熱氣急等症。筆者将這個方劑常用于老人痰飲或不拘何種原因的咳嗽,氣急咳咯,膠痰濃厚而胸痛有熱的病症,往往抓住這樣一群主要證候,即可用此方。
此方的成分看起來平淡無奇,隻要“方”與“證”用之得當,常可得到滿意的療效。
2
1957年,筆者去北京開會,在一個星期天,應邀去為一位年近八十的湖南耆宿周老先生看病。到他家後,見這位老人坐在床上,呼吸氣急、咳嗽、喉頭有痰聲,劇咳很久,費了很大力氣,好容易咳出一口痰,其家人幫助用手指挖出來,痰濃如膠。這時患者額上汗出,精疲力竭,無但法平卧。
據其家屬說:昨天剛從北京醫院出院回家,醫院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還有高血壓病。
老慢支已多年,每年冬季都要發作,春季暖和後症狀才慢慢好轉。近年來病愈發愈重,常住醫院。
醫生說,“老慢支并發肺氣腫,肺心病,年紀又大,無特效療法”,同意他出院回家服中藥。
聽了患者家屬的訴述,筆者認為北京醫院的診斷是正确的。
診得脈象弦數而大,但重按則無力,也可以說是浮大而弦數,舌苔很厚,黃而垢膩。
口渴不多飲,顔面呈潮紅現象,可能因劇咳氣逆而上部充血,詢知有頭痛腦漲,咳時更甚,并覺煩熱汗出,大便幹結,小便少而色濃。
周老肢體骨骼魁梧,但肌肉消瘦。
主訴目前最痛苦的是極度疲憊,想睡而不能平卧,氣急咳嗽,痰在喉間咳不出。
遂為之處方瓜蒌枳實湯,即告辭而返。
第三天又來邀診,據說服兩劑後,好得多了,咳嗽松了,氣較平了。
傍晚再去,診得脈象比較緩和,咳嗽時濃痰能順利咳出,氣急亦較平,可以伏幾假寐數分鐘。
據稱很想好好睡一覺,可是心惕頻驚不能安甯,且有讝語。
乃為之處原方,去木香、砂仁加半夏、膽星,取竹茹溫膽湯複方的含意。藥後患者的症狀逐漸好轉,能入睡,又能進食。
第三次複診時,咳嗽大減,氣急完全消失,患者的精神狀态也大有改善。
連續五次複診,始終以本方合溫膽湯加減出入,至最後一次複診時,見老人已能起床行動了。
以後每次去北京開會時,他總是邀我去給他開個湯方,老咳嗽雖未根本清除,但後來從未發生過如前樣的嚴重症狀。
3
該病由肺氣腫引緻肺心病。中醫診療是從整體着眼的,不受髒器局部病變所局限。中醫診斷主要在于抓住患者特有的“證”,應用與此相适應的經驗方劑時,往往有“立竿見影”之效。
本文選自: 《葉橘泉方證藥證醫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