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學生計算能力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學生今後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計算作為數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低年級作為關鍵的起始階段,加、減、乘、除的入門學習對學生今後的繼續學習将會産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做好基礎的計算教學工作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
1.由于低年級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得不成熟,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各個數的認識不夠熟悉,理解上不夠深刻。因此許多學生雖然掌握了計算方法,卻往往還會計算錯誤,計算的準确率很低。
2.口算基礎不紮實,方法過于單一、簡單。大多數低年級學生隻會數手指或是借助小棒來解題,不僅解題速度慢,而且降低了做題方式的多樣性和正确率。
3.看題或書寫出錯而引起的“自誤”。解決問題的學習效果,而且還嚴重地阻礙了學生數學成績的提高。在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的正确率一直是影響學生成績的主要問題。很多同學、家長總以為計算題比分析、解決問題容易得多,因而在計算時或過于自信,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結果錯誤百出。為此,必須切實提高學生計算的準确率。所以想通過研究低段學生計算率不高的原因分析,提出相關的策略去改變這種現狀。
二、課題概念的界定
1.所謂計算能力,就是指數學上的歸納和轉化的能力,即把抽象的、複雜的數學表達式或數字通過數學方法轉換為我們可以理解的數學式子的能力。計算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所必備的基本能力,是學習數學的基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我們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讓學生“正确、迅速、靈活、合理”地進行計算。
2.理論依據:
⑴教學大綱明确指出:100以内的加減法計算和表内乘法是小學數學的重要基礎知識,是小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須達到正确、迅速。
⑵數與計算在人的每一個時期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幼兒期掌握一些粗淺的數與計算的知識,才能比較正确地認識周圍的客觀事物,才能比較清楚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學生期,數與計算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科學知識的基礎。成人期,計算能力是人們學習、工作、生活所必須的一項基本能力,也是衡量一個人素質的一個基本标準。
⑶小學數學試題,涉及計算内容的題目在一份試卷中均占85%以上。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計算教學,有效地提高計算的正确率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方面。
三、課題研究内容和目标
1.研究内容:
研究對象:一、二年級小學生。
研究範圍:有關低年級加、減、乘、除的口算、筆算、估算的内容
研究内容:學生的口算、豎式計算達到較高的正确率和計算速度。
能力培養:嚴格教學要求是保證學生計算高正确率的前提;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關鍵: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培養認真計算的習慣,培養耐心驗算的習慣;探求合理、靈活的算法,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提高計算效率。即加強低年級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
2.研究目标:
總目标: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在切實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努力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培養學生的口算、心算和筆算能力,促使學生在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的學習中慢慢喜歡數學,對計算産生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奠定紮實的基礎。
具體目标:
⑴學生目标
①樹立正确的學習目标,端正學習态度,自覺的學習,養成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
②學生學會自主分配時間,課内和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并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整體計算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③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計算能力。
⑵教師目标
①面對新課程改革中計算課的困惑,我們要善于發現,勤于學習,勇于創新。不斷提高自身對計算課各方面的教學能力,并有解決新困惑的勇氣和本領。
②努力尋求能切實減輕學生計算的負擔,有效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創新能力,促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形成學校特色。
研究内容:
⑴100以内加減法筆算和表内乘法口算的研究。
⑵學生計算出錯類型的調查。
⑶制定“提高低年級學生計算正确率”的措施與計劃。
四、課題研究的措施
1.成立課題組,撰寫課題研究方案。課題組成員圍繞學校的課題确定自己的課題,每年度有計劃、總結,有典型材料。
2.加強教師的業務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快速有效地更新教師教育理念,建立民主、互助、關心、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
3.加強交流,突出實效
針對教師的專業成長,課堂教學中的高效與低效、預設與生成、民主與調控、接受與探究、面向全體與關注差異、以及什麼樣的課才是一堂有效好課進行談論,讓每一位教師都自覺地克服教學中的無效低效教學行為。
4.定期研讨、搭建平台。
定期開展教學展示課、反思交流、案例分析等,找出課堂教學中的無效行為。
5.研究方法:
⑴文獻資料法:學習有關計算方法教學的理論依據,以正确的理論指導實踐。
⑵調查觀察法:對學生平時作業、練習、測試等進行分析對比,不斷調整教學方法。
⑶行動研究法:邊實踐、邊探索、邊修改、邊完善、邊總結。
⑷經驗總結法:對課堂教學實錄不斷總結得失經驗,整理歸納。
五、課題研究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年×月——××年×月)
前期準備,完成開題報告。
⑴進行理論學習,收集并閱讀相關知識。
⑵結合作業或測試了解學生的計算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找出運算能力差的成因,定出相關的計劃和方案(課題組負責人制定課題開題報告、實驗方案和研究計劃,課題組成員制定個人研究計劃)。
⑶在計算課堂教學中運用“創設情境,提取信息——提出問題,嘗試列式——組内交流,探究算法——組間交流,理解算法——歸納小結,明晰算法——鞏固練習,應用拓展”五步教學法嘗試進行教學。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年×月——××年×月)
⑴搜集、歸納整理。
課題組老師通過對學生做過的作業、練習和試卷進行分析,找出學生計算錯題的類型,建立好班級錯題集。
課堂教學中注意運用“創設情境,提取信息——提出問題,嘗試列式——組内交流,探究算法——組間交流,理解算法——歸納小結,明晰算法——鞏固練習,應用拓展”五步教學法嘗試進行教學。注意教學經驗的積累與教學資料的整理。尋找能夠提高學生數學計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教學突破口和教學訓練方法等策略。
⑵進行教學研究
①以公開課為載體,以小組讨論、座談等形式交流探讨各自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彙報小結各小組的研究成果。
②定期階段性小結,找出各個班級計算教學存在問題,并組織相關培訓,學習,交流研讨活動。
③通過案例分析、專題論文等形式分享學習成果,推進下一階段的課題研究工作,撰寫中期研究報告。
④通過調查問卷、平行班計算教學效果對比分析等形式檢驗課題研究階段成果,反思總結課題研究的得失,進一步明确和調整後期課題研究方向。
第三階段:總結結題階段(××年×月——××年×月)
⑴分析、整理資料。
⑵撰寫結題報告和論文。
六、課題研究預期成果形式
1.教學設計或反思;
2.相關研究的論文成果;
3.相關的研究課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