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未來大城建設?本報記者 陳雪波 盧志坤 成都、北京報道,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成都未來大城建設?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本報記者 陳雪波 盧志坤 成都、北京報道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推動産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并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
如何逐步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化、低碳化?在這方面,成都市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近十年來,成都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從132天增長至299天,PM2.5濃度累計下降58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達到40.33%;另一方面,成都的綠色産業蓬勃發展,光伏、氫能、動力電池等低碳産業快速崛起,全市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0.8%,清潔能源消費占比提升至62.6%,可持續發展的産業經濟成為發展主流。
第一太平戴維斯深度參與了成都部分公園的改造工作,該公司華西區策略顧問部高級董事張曉遠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成都的目标是建設“人—城—境—業”高度統一的公園城市,這既要滿足人的需求、城市的發展、環境的打造,也要聚集和發展産業,這四個方面對成都來說是同等重要的。
“家門口”的大自然
從市中心往外開車25分鐘,就可以看到自由飛翔的珍稀鳥類,在超大型城市,這是很難想象的一件事,但成都已經讓這樣的場景成為了現實。在成都的北湖生态公園的觀鳥世界,不僅能看到常見鳥類野生白鹭、灰鹭、野鴨子,也能觀察到稀有的黑頂鶴、白鶴等。北湖生态公園目前已經成為一些過冬候鳥的栖息和繁衍地,也吸引了衆多觀鳥愛好者前來打卡。
北湖生态公園這樣适宜野生鳥類生存的生态,得益于2012年開始的改造。在2009年之前,這裡有農家樂紅極一時,但因缺乏管理,導緻水生态被破壞。2010年,北湖公園閉園,開始了為期8年的水質沉澱。在水質達标後,2018年在原有基礎上對公園進行升級改造,打造了“三區八景”,并配套健身設施、公廁、驿站、休閑廣場、人行景觀天橋、停車場等設施。
經過改造,核心區綠地及配套占地面積擴大到740畝,水體面積約458畝。公園裡不僅可以休閑觀光,還有露營地、兒童沙池、親子餐廳等供市民使用。
成都興華生态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全程參與了北湖生态公園的改造,該公司策劃部部長朱成功告訴記者,随着北湖生态公園進一步改造提升,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北湖生态公園逐步成為成都市民周末遊憩的首選地,各式房車、露營愛好者、鳥類攝影者絡繹不絕,讓北湖公園人氣不斷上漲,也成為各類大型活動的重要舉辦地,現在的節假日及周末時公園人流能達到2萬~3萬人次/天。
北湖生态公園的改造,隻是成都近年來生态打造的一個縮影。成都通過環城綠道将生态公園、綠地串聯了起來。過去五年,全市累計建成各級綠道近6000公裡、新增公園面積達6.5萬畝,環城生态公園、錦江公園全線貫通,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加快建設。在環城綠道上騎行,已經成為成都市民周末出遊的“綠色”選項。
如今,成都已經擁有自然保護地2類(國家公園、自然公園)6處,總面積1503平方公裡,占市域國土面積的10.5%。今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複同意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在随後發布的《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行動計劃(2021—2025年)》中提到,将以建圈強鍊理念加快推動産業生态圈和重點産業鍊成勢發展,深入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打造天藍、水清、土淨、無廢的美麗蓉城。
全方位減碳之旅
每個月的5日,是成都的“綠色低碳出行日”,當日乘坐公共交通能夠享受票價優惠,不少市民積極參與低碳出行。截至2022年上半年,全市的85.3萬輛共享單車,日均騎行達到了約220萬人次,“蓉e行”平台累計引導超58.5萬人次主動停駛私家車。
成都已經擁有較為完善的公共交通體系,城市軌道運營總裡程達到558公裡,軌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擔率超過60%。今年上半年,又新開及優化地鐵接駁公交線路11條,完成50個地鐵站出入口周邊50米範圍内公交站優化配置,讓公交和地鐵的換乘更加無縫高效融合。
為了更有效地解決交通距離遠、通勤時間長的問題,成都引進了城市建設TOD模式,在節約通勤時間的同時,還減少了碳排放。另外,成都實施城市有機更新,今年上半年開工老舊院落改造項目436個,打造“金角銀邊”,最大程度上減少大拆大建。成都市一直在推動建築綠色低碳發展,将民用建築平均節能率要求提高到72%,今年上半年節能改造既有公共建築28.7萬平方米,全市有111個樓宇獲得了全球綠色建築LEED認證。
除了交通、建築之外,成都的能源系統也在升級。彭州燃氣調峰電站、大邑崇州抽水蓄能電站、團結水利樞紐等重大能源項目有序推進,電化學儲能應用示範和金堂縣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進展順利,全市清潔能源占比已經提升至62.6%。
通過技術研發的方式來減少碳排放,也逐漸成為成都的優勢。目前,成都市大力開展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技術攻關,挂牌運行天府永興實驗室,實施科技治氣領域科技研發項目“揭榜挂帥”,建設國家環境保護機動車污染控制與模拟重點實驗室(成都基地)、氫能研發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台。今年上半年,7項技術工藝成功進入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台。
成都市還特别制定了《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等12部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并健全了1197個大氣和208個水質水量自動監測站的天空地一體環境監測體系,大力推廣衛星遙感、走航觀測、在線監測、電力監控等科技監測監控手段,7日空氣質量預報準确率超92%。
此外,成都市在制度管理方面也積累了新的經驗,在國内首創提出“公衆碳減排積分獎勵、項目碳減排量開發運營”的雙路徑碳普惠機制,推出專屬綠色公益平台,已上線15個公衆碳積分場景和14個低碳消費場景,參與用戶數達45萬人,通過自主認購實施碳中和,促進減排量實現價值轉換。此外,成都市還成功創建了51 所“環境友好型學校”、61個“綠色社區”和16個生态環保教育基地,9個區(市)縣獲評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
從改善生态到綠色産業
兩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修築了都江堰,從此以後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馑,時無荒年”。都江堰也成為了千百年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典範之作。
21世紀的成都,在現代化資源的支持下,有了更多環境友好型産業。事實也證明,在呵護生态的過程中,并沒有影響成都的産業建設速度。相反,生态改善的同時,有一批依賴生态、助力生态的産業趁勢崛起。
成都市一方面推動傳統産業提質發展,實施“三線一單”生态環境分區管控,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開展兩輪“散亂污”經營主體專項整治,累計淘汰落後産能356戶;另一方面推動綠色低碳産業高質量發展,依托淮州新城等6個主要承載地和龍泉汽車城等5個協同發展地,聚焦動力電池及儲能、光伏、氫能、節能環保及資源循環利用、綠色建築、綠色低碳服務六大領域,2021年全市綠色低碳企業實現主營收入約1900億元,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34家。
“我們公司在成都布局了兩個太陽能電池片基地,分别為雙流基地、金堂基地,太陽能電池片産能近35GW。”通威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公司的總部位于成都,今年第二季度該公司的太陽能光伏電池全球累計出貨量已經突破100GW。這樣規模的光伏電池意味着,每年可生産清潔能源電力約1387億度,可滿足8215.1萬戶城鄉家庭1年用電需求,能夠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38億噸,節約标準煤約5548萬噸。
與此同時,建設公園城市過程中打造的良好環境,也吸引了針對自然生态的研學産業。在北湖雲栖自然教育中心,開發了引導孩子及家庭深入了解北湖生物多樣性的研學産品,吸引了很多學生前來學習。随着河道治理的完善,成都市又推動錦江沿線濱水景觀建設,成功推出“錦江夜遊”旅遊消費場景,促進文旅産業繁榮的同時,也促進了生态價值轉化。乘船穿過這座古老的城市,觀賞沿途清亮的河道與城市街景的輝映,也是成都由内而外生态建設成果的展現。
今年3月,多個綠色低碳産業鍊項目集中簽約落戶青白江,協議總投資174億元;6月,金堂縣集中簽約落戶16個綠色低碳産業鍊項目,總投資220.3億元;7月,億緯锂能成都動力儲能電池一期項目建設在成都經開區(龍泉驿區)啟動,總投資200億元……成都的綠色産業依然在加速擴張。到2025年,成都綠色低碳優勢産業規模将達到3000億元。
張曉遠分析指出,在過去一些城市的産業發展過程中,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成都市現在打造公園城市,會努力做到“産境共生”。如今成都市在發展工業的時候,審批已經非常嚴格,嚴重污染環境的産業是無法落地的,成都市需要通過這樣一系列的舉措,打造出具有全球競争力的綠色循環經濟模式。
(編輯:盧志坤 校對:顔京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