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工回鄉養豬
劉良才出生于貴州省天柱縣鳳城鎮的農民家庭,1983年初中畢業後,接替父親到天柱縣郵局當了一名普通職工。
因工作關系,劉良才接觸到大量科學養殖方面的報紙雜志,激起他的養殖興趣。他除了利用工作之餘學習養殖知識外,節假日還經常到附近農村養殖場參觀學習,覺得發展科學養豬大有作為。他想,家鄉空氣清新,場地寬廣,很适合辦養豬場,為何不回家發展養豬呢?經過對市場的細緻分析,他決定辭職回家發展生豬養殖。他的想法遭到了家人親友的一緻反對:“靠喂豬也能發财?真是異想天開!”“俗話說‘養豬不賺錢,僅肥一塊田’,除了積點豬屎豬尿種莊稼,能賺什麼錢,好好的工作不幹,回家養豬,真是吃錯藥了!”劉良才決心已定,不為所動。
由于缺乏科學養豬技術,加上養殖方式原始落後,豬種老化嚴重,在當時的鳳城鎮,養一頭豬一般都要一年左右才能出欄,而且還有不少隻吃料、不長膘,喂一年不足50千克的僵豬,所以,沒有什麼人相信靠養豬能緻富。
劉良才不這樣認為,他說,不是養豬不賺錢,是因為人們缺乏科學養豬的知識,比如常見的僵豬,很多養殖戶束手無策,其實僵豬是可防可治的。僵豬産生的原因不外乎4種:一是胎僵。由于母豬年齡過大或過小,以及近親繁殖所造成的後代品種退化,生長發育停滞。二是奶僵。母豬孕期營養水平低下,日糧中缺乏蛋白質、礦物質、微量元素及維生素,或母豬隐性發病,造成某些營養物質不能吸收,導緻胎兒先天發育不良,影響後天生長。三是食僵。仔豬斷奶後同群飼養,強者多吃,弱者挨餓,造成一些仔豬日糧品質不良,營養缺乏。四是病僵。仔豬患傷寒、白痢、慢性胃腸炎、氣喘病、蛔蟲病及其他慢性病,阻礙生長發育。找準了産生僵豬的原因,隻要對症下藥就可以治好,采用藥物治療和生物療法,均能收到較理想的效果。
為了降低飼養成本,擴大養殖規模,劉良才在家裡辦起了釀酒廠,利用酒糟喂豬,并不斷增加養豬數量。随着養殖規模的擴大,劉良才深感自己掌握的養殖技術不夠用,他多次自費參加外地養豬面(函)授班學習,并以信函方式請教省内外的養殖專家,結合實際總結出了一套養豬經驗。1990年,劉良才養豬賺了5萬多塊錢,他将所賺的錢全部用于擴大生豬養殖規模。由于豬隻太多,自家的小酒廠酒糟供應不上,1991年,他又租用一處閑置禮堂擴大酒廠規模,并建起了自己的專業養豬場,生豬存欄數達到400頭。
科學養殖增效
劉良才在生豬飼養過程中,經過反複試驗,大膽采用晝夜進食法,這種方法飼養具有生豬日增重快,生長周期短,飼料投入少,容易飼養管理以及省工省時等優點,生豬出欄率大大提高。
由于劉良才在生豬飼養過程中堅持綠色養殖,不使用添加劑、催肥劑等化學物質,飼養的生豬遠銷貴陽、海口、廣州、深圳等地,常常供不應求。通過生豬外銷,劉良才了解到,随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市場對瘦肉型生豬需求量增大。為了适應市場需要,在喂養實踐中,劉良才投入大量精力,花了兩年多時間進行瘦肉型新品種豬的培育。他采用本地母豬與外來純種公豬交配,培育出二元雜交母豬後再與良種杜洛克公豬雜交,育成三元雜交豬,即人們通常講的三元雜交瘦肉型豬,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目前,國内本地豬種瘦肉率僅為41%左右,而三元雜交豬的瘦肉率可達50%以上,日增重也比本地豬提高10%,耗料少5%,經濟效益非常可觀。
為了降低飼養成本,劉良才在飼養過程中還摸索出一套“前敞後控”的飼養技術。“前敞”是指育肥豬在50千克體重以前,采取每天多次飼喂或由豬自由采食的方法,對飼料不加限制;而在豬體重達50千克以後,每天除保證有充足的飲水外,隻喂兩餐,每餐隻喂八九成飽,即“後控”。因為育肥豬體重達到50千克以後,以沉積脂肪為主,生長速度減慢,如果喂得太飽,便會多長脂肪,瘦肉減少。通過試驗證明,瘦肉型豬體重在40~60千克時,每隻每天增長瘦肉288克,脂肪280克。而在此以後,每隻每天增長瘦肉量隻有120克,而脂肪增長量是瘦肉的2倍以上。因此,養瘦肉型豬必須适時屠宰上市,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由于養殖瘦肉型豬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戶養殖,市面上三元雜交仔豬緊缺,劉良才及時調整養殖模式,培育良種母豬160多頭,年産仔豬近3000頭,為養殖戶提供大量的優良三元雜交仔豬,以點帶面将飼養瘦肉型豬輻射到周邊各村鎮,并為養殖戶提供飼養技術、豬病防疫技術、市場銷售等服務。
劉良才還利用廣播、辦培訓班等方式免費向村民介紹自己養豬的成功經驗,并到村民的養豬場現身說法,上門傳教;村民的豬場出現病豬,他主動到現場分析病因,幫助治病。為帶領更多鄉親走上緻富路,劉良才計劃陸續把1000頭優良仔母豬賒給經濟困難的農戶飼養。
為了解除養殖戶賣豬難的後顧之憂,劉良才還與養殖戶簽訂了購銷服務合同,雙方達成“五個統一”協議,即建圈、品種改良、豬病防治、飼料供應、市場銷售由劉良才的生豬繁殖場負責,農戶隻負責養殖。劉良才說:“現在農民養豬最愁的是市場價格起伏,在遇到市場價格跌落時,我的收購價均高于市場價,這樣有利于調動和激發廣大農戶從事養殖的積極性。”目前,劉良才已與80多個養殖戶簽訂了購銷服務合同,與30多個農戶履行了資金和技術幫扶協議。
擴展生豬經濟
天柱縣是貴州省南下廣東、廣西的重要門戶。近年來,廣東省對養豬産業的環保措施提出更高要求,逐步将一定規模的土地讓位于工業發展。該省實施産業轉移後,廣州、深圳、東莞等地的豬場大規模外遷,惠州是接納和安置轉移豬場最為集中的地區。劉良才從中發現了進一步做大養豬業的商機。2006年10月,他把自家的養豬場交給妻子經營,隻身一人來到廣東,在惠州市博羅縣湖鎮和睦村租下一個養殖場,一次性喂養600多頭肥豬,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之後,他又邀約家鄉10多位農民到博羅縣的一些鄉鎮承租當地一定規模的土地和養豬場,開辦科技含量較高、帶動能力較強、市場占有率較大的大型養豬企業,并采取魚、豬混養模式,用綠色環保的方法實行生态養殖。
在惠州,生态養豬的成本,總體比天柱低,劉良才和他的鄉親都把家鄉的仔豬拉到惠州育肥。他們養殖的育肥豬每年向珠三角地區出售兩萬多頭,成為廣州、香港等地的重要良種生豬供應基地。
目前,劉良才老家的養豬場還養殖母豬110多頭、仔豬200多頭。由于有珠三角大市場作支撐,劉良才将良種仔、母豬提供給村裡的農戶飼養,他家負責統一技術指導、統一供應飼料、統一防疫及仔豬、育肥豬統一回收,這樣既降低了當地農戶養豬的風險,又保證了廣東養豬基地的豬源。劉良才還給予當地群衆資金和技術幫扶,推廣多項新技術,大規模生産三元雜交瘦肉型良種生豬,提高生豬的品質。近兩年來,劉良才将1000多頭仔豬從家鄉運到廣州新建的養豬分場進行育肥,每年銷售育肥豬2000頭以上,天柱的生豬經濟開始融入珠三角大市場。在博羅縣養豬的天柱縣農民都與當地村委會簽訂了20年的養豬用地合同,他們育有母豬600多頭、育肥豬2000多頭,養豬場附近都有大型屠宰場,每天屠宰生豬五六百頭。由于他們生産的生豬品質好,客商紛紛上門收購。他們還與家鄉養殖企業簽訂了訂單生豬1萬餘頭,拓寬了天柱生豬的銷路,催生了天柱縣年出欄肥豬100頭以上的大戶10多個、50至100頭的中戶30多個、20至50頭的小戶70多個。2009年預計天柱縣全縣出欄生豬将超過25萬頭,比2008年增加1萬頭以上。
劉良才和他的鄉親們充分利用沿海和内地便捷的公路立體交通網絡,加快建設珠三角地區的生豬供應基地,并與家鄉的養殖企業一起,攜手建立了生豬養殖環境質量監控體系,對養殖場、養豬大戶建檔造冊,從供種、供料、生産、防疫、用藥、銷售等方面實行全程監控,推行人工授精、豬場消毒等新技術以及标準化養豬、規模化養豬等多種模式,構建起天柱生豬銷往珠三角市場的快車道。
(作者聯系地址:貴州省興義市貴醇新路1号 郵編:562400)
原文選自:科學種養 (2010年01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