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的瑞士,因高度自由的金融環境、不受戰争困擾的中立國身份以及無可匹敵的個人财富等特色,引起了很多人的廣泛關注。而上升到整個國家的體量,國土總面積4萬平方公裡,僅居世界135名;人口總數858萬人,這也隻能排在全球第97的位置上。就以上兩項指标而言,瑞士,完全稱得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國。
▲瑞士,一個不缺特色的國家
但是,就是在這麼一個小國之中,卻存在着多達四種官方語言,而且每種語言都受到政府的認可和保護。
▲難以置信!四種語言均具備國家給予的合法地位
四種語言并存的局面,在地域上體現得尤為顯著。不同的地區,均有一種較為盛行的語言,例如蘇黎世主要說的是德語,而日内瓦則習慣說法語;而在地區語言一家獨大的情況下,也閃爍着相互交融、共同發展的和諧光輝,誕生了諸如雙語城伯爾尼等罕見的當地奇觀。
▲大小不等的瑞士語言地理區劃分
在過去歐洲民族主義風勁吹之時,大部分國家都存在一種壟斷性的語言,如英法德荷等國;而瑞士,卻是一個反面而又饒有成就的國家,史無前例地出現了四種語言地位平等的境況。是什麼樣的形勢,讓瑞士最終選擇了如此铤而走險的方案?在語言文化繁榮生長的背後,又有着如何鮮為人知的曆史淵源和各方博弈?
雖說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羅曼什語都被賦予了官方語言的合法性,但由于使用人數多少以及影響力大小等因素,隻有前三種語言在瑞士全國行政管理中享有優先地位,這和國民數量有着莫大的關系。
▲國民人口數量比例與語言使用廣泛程度成正比。相關人口越多,随之該語言的實用性就越強
不止是國民數量的驅動,區位上的“重重包圍”,同樣也是造成今日瑞士多語言流行的重要誘因。德、法、意三國的萦繞在旁,讓瑞士包括語言等多方面文化都深受其濃厚氣氛的渲染。
▲歐洲行政區圖,瑞士處在德、法、意三國的中心位置。而無獨有偶的是,瑞士與這些大國接壤的地區,幾乎都是該國語言在瑞士的盛行區域
四種語言“各占山頭”的局面,并不是一早就确立了的。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德語使用人數占有絕對的領先優勢,其次是法語;而意大利語和羅曼什語使用人數僅有個位數的百分比。
而在50年代之後,瑞士高福利、高收入等優勢日益凸顯,其他國家移民紛紛将瑞士作為居住地的重要考慮。這大大充實了其語言文化的多樣性。德語人數優勢在一步步削弱,而其它語言大多呈現了人口比例的小幅度波動變化。
▲50年代之後,瑞士各語言使用人數的比例變化,德語占比越來越小,法語小幅增加。這段時期的人口變動,幾乎是以移民為主導的
瑞士這種獨特的語言文化,對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在交通設施上,為保證操持各種語言的民衆,都能感受到同等的對待,相關部門會用多種語言進行公示和播報;在重要的公共場所,多種讓人眼花缭亂的字母,其實是為了照顧說着不同母語的人們。
▲蘇黎世動物園内的多語指示牌
一個國土很小的國家,多種語言。縱觀世界,這的确可以說是令人驚歎的現象;而更難得可貴的是,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各方竟還能相安無事、友好和睦地共同生活在一起,屬實不易。去回望曆史,也許就能挖掘出背後的答案與奧秘。
德語在數量和範圍上而言,均是瑞士當之無愧的第一語言。而要讨論德語在瑞士的由來,首先便不得不提到最早在當地紮根的土著居民們。他們大多是來自于中歐的凱爾特部落中的赫爾維蒂人分支。
▲凱爾特人的特色服飾。他們是歐洲,具有悠久曆史的古老民族
這支凱爾特部落的族人們,使用的語言,被認為是目前羅曼什語的早期形态。在這裡,他們安居樂業,度過了一段愉快而安逸的時光。但當時間來到公元前後,該地區的狀況卻急轉突變。
歐洲北部的日耳曼人,為了擴大其勢力範圍,準備向赫爾維蒂人的家園大舉入侵。公元前70年,赫爾維蒂人決定向西撤離到高盧以南的大西洋沿岸,并向羅馬帝國借道;此時凱撒統治的羅馬帝國,同樣也感受到了日耳曼人的野心勃勃。
從國家利益出發,他們允諾:幫助赫爾維蒂人将日耳曼軍隊擊退,但在之後,其必須作為羅馬帝國的一個加盟地區。
▲公元前1世紀左右,凱撒時期的高盧地區地圖。凱爾特(Celt)的東部邊緣地帶,為赫爾維蒂人居住的區域,也就是現在的瑞士大部地區
羅馬帝國的雪中送炭,使得赫爾維蒂人,避免了淪為别族統治下二等公民的命運。作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高效的行政系統、便捷的交通道路,也随之迅速建立起來。整個地區進入城市興起的發展繁榮期。
▲公元117年,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疆域圖
好景不長,随着羅馬帝國綜合國力的日漸衰退,日耳曼人又重新看到了入侵的契機。公元259年,一支日耳曼部落聯盟橫渡萊茵河,襲擊羅馬赫爾維蒂的北部要塞。自此,赫爾維蒂進入了漫長的戰亂年代。
公元401年,帝國軍隊最後一批隊伍從阿爾卑斯山北部撤出。這同時也宣告了該地區正式進入了日耳曼人的統治時期。
▲壯麗的阿爾卑斯山,成為了羅馬人最後敗走瑞士的傷心之地
日耳曼人統治的瑞士,大緻可分為兩個部分:勃艮第部落管轄的西部地區,和阿勒曼尼部落管轄的中部和東部地區。這兩個地區,分别操持着不同但又發音相似的語言,這種分治模式也被看作是最早法語區和德語區的雛形。
▲後來統一為法蘭克王國的勃艮第和阿勒曼尼地區,分别通行着早期的地方法語和德語
這便是最早德語在瑞士的萌芽階段。而到了瑞士邦聯哈布斯堡王朝時期,原始的日耳曼語,逐漸向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德語支靠攏。包括後來的舊瑞邦時期以及聯盟戰争時期都進一步地促進了當地德語的演化形成。
嚴格來說,目前現代的瑞士本土德語,并不是國際上通行的标準德語,而是屬于德語阿勒曼尼方言;但就即便是阿勒曼尼方言,也有上、下以及最上三種形式之分。
對于德國或者奧地利等将德語作為母語的國家民衆來說,瑞士德語可謂是較難理解的;但在本國範圍内,彼此之間的德語交流,還是比較流暢無阻的。
▲瑞士德語作為一種方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是語言
随着現代社會對語言标準化不斷提高的要求,瑞士也毫不例外地在積極響應着這個号召,極力去淡化德語方言的對國民的浸染,強調學習标準德語的必要性。
▲在瑞士的學校教育中,授課的語言均普及為标準德語。這樣的改革,讓很多瑞士人對外的德語交流無障礙
目前瑞士的标準德語推廣行動,正大力進行中。包括廣播電視、報刊媒體、公共宣傳等活動,都在踐行着這個基本原則。标準德語教育的鋪開,對瑞士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德語區國家的融合,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巨大能量。
法語是瑞士的第二大官方語言。和瑞士德語一樣,當地的法語,也是具有方言性質的法語;但與瑞士德語不同的是,瑞士法語和标準法語的區别不大,就僅是一些詞彙上的差異。在發音上,二者之間具有極高的相似度。
▲瑞士法語學校Logo
和德語一樣,法語在瑞士最早的萌芽,也是源于日耳曼人在當地建立政權。當時兩大部落中的勃艮第部落,被視作是初具規模的法語區;而随着時間的流逝,勃艮第人慢慢在瑞士的土地上成長壯大,法語也就在此區域上生根發芽了。
▲瑞士主要通行法語的三個大區
日耳曼人統治下的赫爾維蒂地區曾出現過諸侯争霸的局面,它們被切割為多個小的王國。在反複無盡的戰争之後,536年,一個統一的法蘭克王國才正式建立起來。
▲時運不轉,因加洛林内戰而簽署的凡爾登條約又将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
11世紀初,強勢的神聖羅馬帝國又重新将該地區統一。但是,它們依然沒有處理好帝國皇帝和封建教皇之間的權利均衡問題。皇權日益衰落,而最具實力的諸侯哈布斯堡家族開始掌握大權。
最初的三州聯邦是完全通行德語的地區。後來随着時間的流逝,周邊說法語和意大利語的地區,也加入到了聯邦中來。
▲曾經瑞士邦聯的變遷圖。國内局勢的動蕩不安,加速了不同背景的族裔們,渴望組成團結國家的願望,瑞士聯邦也就因此應運而生了
時間來到18世紀末的法國獨立戰争期間。當時大革命的硝煙,燃燒到了瑞士境内;面對高盧雄雞的來勢洶洶,地位受到挑戰的德意志人,也難以和不可一世的拿破侖将軍抗争,他們更多的是采取一種避而不聞的心态。在這裡,法國人建立了一個赫爾維蒂自治共和國。
共和國的成立,促進了法蘭西文化在瑞士的傳播,也加強了彼此之間交流和溝通;更重要的是,法國當局還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地行法語教育。嚴格的本土标準法語教學,極大地提高了瑞士法語的正統性。
▲隻存在五年左右的赫爾維蒂共和國。國家壽命雖短,但它的政策對法語在瑞士傳播起到極強的促進作用
同樣是曆史和地域上的雙重引力,讓法語在瑞士,逐步發展成為一門具有重要地位的官方語言;而這也在無形之中,給瑞士和法國之間各領域合作,搭建了一個天然的穩固橋梁。和“德意志式”的勤懇嚴謹不同,“法蘭西式”的浪漫風情,給瑞士這個國家,又帶來了另一種與衆不同的風尚和品性。
意大利語在瑞士的受衆雖然遠低于德語和法語,但按使用人數比例而言,也完全稱得上是瑞士的第三語言。被列為官方語言,它是足夠合乎情理的。
▲圖中淺藍和深藍部分,分别是将意大利語作為官方語言和主要語言的地區
意大利語在瑞士紮根,可以說是移民效應所帶來的結果。地理上的山水相依,經濟上的此消彼長,讓更多的意大利人,将瑞士作為自己移民的首選之地。
20世紀70年代瑞士使用意大利語人數曾達到峰值12%,之後便日趨下降;但其實自50年代起,瑞士本土居民母語為意大利語的比例始終維持在4%左右。
▲提契諾州,是瑞士少數以意大利語為普遍語言的行政區
羅曼什語,是四大官方語言中存在感最低的語言。它分布範圍相當有限,大體上隻存在于東南部的格勞賓登州,并且這個州還是全瑞士罕見的三語州。
▲格勞賓登州地圖,東北部與意大利直接接壤
根據發音音符和字母形态等方面的探究,羅曼什語在業界更傾向于認為是由曾經赫爾維蒂人的原始語言發展而來。
随着其他語言的影響力不斷加深,羅曼什語的受衆,實則是在一天天銳減,甚至不如英語等外域語言。瑞士官方賦予其地位,是為了保護這種僅存于本土的瀕危語言延續下去。
▲羅曼什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是瀕危語言
四種語言并行的局面,在很多人看來,會很不利于國民共同價值觀的形成;但現實是,表面看起來割裂的現狀,卻蘊含着強烈的聯系和羁絆。
首先,體現在制度上的硬性要求。在瑞士的國民教育體系中,德語區的居民除了掌握自己的母語之外,還有法語及意大利語兩門重要的選修課程可供選擇。同理,在法語區和意大利語區,也有着如此的規定。
▲瑞士的一個多語标識牌,從上至下分别是德語、法語意大利語以及英語
其次逐漸形成的高度國家認同。雖然瑞士的族裔較為豐富,語言也相當多樣,但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經曆了強權壓制和世界大戰的他們,凝聚力得到了極大的釋放,這足以超越任何物質性的隔閡。
而在這種土壤之下,瑞士公民也具有着超前的民主意識,喜歡通過表決的方式定奪大事,這樣的過程同樣也加強了彼此之間的理解和依賴。
▲瑞士壯觀的直接民主決策現場
這樣的法條,将原本處在不同生長環境的國民們,更緊密地團結在一起。目前瑞士國内民衆,普遍都認可語言多樣性的優點。這個觀點的核心是,融通更多的語言,能夠增強個人在就業市場上的競争力以及提高個人在不同形勢下的适應性。
▲瑞士擁有以金融業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第三産業。而這需要的是,更具國際視野的專業人才。因此複合型的語言人才正成為一個“香饽饽”
無論是四種官方語言,還是其他豐富的外域語言,他們的存在,都充實着這個國家多元的文化底蘊。小小的瑞士,卻滿懷着極強的包容性。
這或許也正是他們能夠立足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陳相成
編輯:Thomas (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