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小學情境教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小學情境教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15 09:33:15

//該課題成果報告榮獲四川省人民政府優秀成果獎。有改動。閱讀完本文大約需要20分鐘,建議轉發收藏。//

“農村初中‘目标·問題·互動’教學策略研究”系四川省20**年教育科研資助金項目的重點課題。我校為實現“堅持内涵發展,快速提升質量,彰顯辦學特色”的辦學目标,立足實際需求,聚焦課堂教學,于20**年4月啟動該課題的申報工作。同年7月,經省專家組評審,由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審批立項、四川省教育廳(川教函[20**]446号文件)正式批準下達。經過充分準備,今天隆重開題。在此,我代表**中學課題組及全體教職工向參加開題會議的各位領導、專家及同仁表示熱忱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一、問題的提出

本課題嘗試以“目标——問題——互動”為邏輯主線對互動教學方式與策略展開研究,這是因為我校教師在互動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方向不明、驅動不力、方法不當、效率不高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我校互動教學的有效推進和教學質量的快速提升。因此,讓我們循着這條邏輯主線逆流而上,去探尋本課題提出的現實背景。

(一)我校互動教學現狀

**中學創建于1985年,經曆屆教職工的共同努力,積澱了較為深厚的人文底蘊,辦學效益和教學質量在區域内能起到示範和引領作用。但由于地處偏遠,我們的管理理念和教師教學方式較之日益變化的教育形勢還顯得相對滞後,課堂教學仍存在着困擾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的諸多因素。

1.互動教學未成常态。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新課改理念認為,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都是具有主動性的個體,兩者的兼容、互動和協調發展,能最大限度地激發雙方潛在的主動性、主體性和差異性,使學生的學習更具有綜合性、探究性和挑戰性。這樣,有助于讓學生形成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我校互動教學卻存在以下不足。從教師層面看,以書本為本位,以教師為本位,以教案為本位。單一的教學方式嚴重束縛了學生自由的交流、積極的探究和身心和諧地發展。缺乏目标引領、問題驅動的形式化的教學互動未能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率。從學生層面看,我校生源複雜,質量參差不齊,留守兒童較多,綜合素質不高。在課堂教學中,稍有不慎就很難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将教學目标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标,課堂互動自然收效甚微。從管理層面看,我校雖大力倡導互動教學,但對課堂教學的互動方式和策略關注不夠,尚未形成深度關注圍繞教學目标實施互動教學的考評機制和考核常規。

2.教學互動形式簡單。 我校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普遍采用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的互動,而教師與學習小組、 學生個體與個體、 學生群體與個體、 學生群體與群體等多向主體互動較為缺乏。

3.教學互動内容單一。絕大多數情況下,課堂互動僅以知識落實和能力訓練為主要目标,卻往往把情感、态度、價值觀的形成視為輔助性目标。因而,課堂教學缺乏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流,心智的關注,精神的哺育。單一的互動内容使我校教師 在課堂教學中很難達成全面育人的教學目标。

4.教學互動缺乏深度。目前,我校課堂互動大多限于淺表層次,缺少深度的探究、思維的“碰撞”,“矛盾”的激化、情緒的“推動”,課堂缺乏張力,課堂生态不能呈現應有的活力。

可以看出,我校許多教師在實施互動教學過程中,往往不能達到内容和形式的恰當統一,有時甚至隻能算徒具形式的。我們分析這種“失真”的互動課堂,就不難探究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那就是缺乏激活課堂互動的内在動力。

小學情境教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省級課題開題報告)1

(二)用教學問題驅動教學互動

要想喚醒學生的互動意識,激活學生的互動狀态,達到互動教學應有的效果,就有必要将教學内容轉化為教學問題,讓教學過程成為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互動過程。

1.合理設置教學問題

(1)注重問題的信度。要将教學目标和教學内容問題化 ,就要求教師所設置的教學問題必須是“真”問題。所謂“真”問題,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合作才能解決的緊緊圍繞教學目标的問題。它既要有鮮明的科學性 ,又要體現較高的準确度 ,即要有“信度”。

(2)設計問題的坡度。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标的要求和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 ,合理地設計出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前後關聯的一個個、一組組問題 ,才能使教師的提問達到預期的目的。

(3)把握問題的難度。教師設計問題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認真考量 。提出的問題太過淺顯 ,不容易激發學生興趣 ,不能反映思維深度 ; 提出的問題太過超前、偏難、偏深又會使學生不知所雲,難以形成思維的力度。因此,盡量使每一個問題既能讓學生“跳一跳 ”又能讓他摘到“桃子 ” ,使他們體會到智力活動的愉悅和成功帶來的滿足 。

(4)找準問題的角度。提問的角度不同 ,激發學生思考的效果也不會相同。教師設置問題時 ,應從不同角度力求新穎 ,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

2.從問題設置到問題解決

科學合理的問題設計僅僅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要讓設計的問題變為課堂教學中解決問題的過程,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設問注重生活化。生活是知識的源泉 ,因此課堂設問要密切聯系實際 ,把書本知識跟生活實際、自然現象緊密聯系起來 ,并運用科學理論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這樣才能使一些枯燥無味的教學内容充滿生活氣息 ,學生才能在貼近生活的現實體驗中獲得較完整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

(2)提問注重啟發性。啟發式提問,主要是給學生指出思考問題的角度、方向和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 。通過啟發提問 ,啟發學生的聯想 ,活躍學生的思維。

(3)釋疑注重探究性。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不僅與問題設計密切相關,更與問題的解決密切相連。注重探究的釋疑過程,更能讓學生養成積極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更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小學情境教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省級課題開題報告)2

(三)用教學目标統攝教學問題

教學目标是教學的核心與靈魂,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标去設計,去實施,去考評;換言之,包括以問題驅動課堂互動在内的一切教學策略都必須在教學目标的統領之下實施。

1. 确立教學目标的依據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标的确立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它在教學活動中處于核心位置,既是教學的出發點又是教學的落腳點。

既然如此,确立教學目标的依據有哪些?

首先是課程标準。課程标準規定了學科教學的目的、任務、内容及基本要求,它是編寫教材、開展教學、評價教學的依據,必然地,它也就成了制訂教學目标的依據:一方面,我們編制的所有目标不應當“超标”;另一方面,全部目标的合成,也不能低于标準的總體要求。

其次是學生實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脫離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标是沒有任何實用價值的。我們在确立教學目标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年齡結構的特點、認知能力的差異和學習能力的強弱。既要重視整體需求,又要考慮個體差别;既要重視班級總體學習目标,又考慮學生個體發展目标。

再次是教學内容。不同學科、不同教材具有不同的特點,同樣,不同的教學内容也會有不同的教學要求。要吃透教材,把握編者意圖,按照編者思路去設計教學目标,根據教學内容去定位教學目标。

2.确立教學目标的原則

科學性原則。依據課程标準,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别的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制定出科學的教學目标,從而避免盲目性。

整體性原則。依據教學内容,從學科教學的整體要求出發,力求三維目标的有機結合,使學科教學整體目标保持一緻,從而避免随意性。

準确性原則。教師必須依據學生實際,确立适度、恰當、精準的教學目标。既要有全體學生都能達到的普通性目标,又要有優生能做到的發展性目标。

可測性原則。教學目标要簡明、具體、易操作、易檢測,充分考慮教學目标實現及教學效果達成的可檢測性,做到指向明确、層級分明、要求具體。

3.我校教師确立教學目标時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标意識不強。教學設計時注重教學流程,忽略對教學目标的反複推敲和準确定位;課堂教學時重視每個教學環節任務的落實,忽略教學目标的核心地位;課堂互動時注重互動策略運用,忽略教學目标引領作用以緻互動環節脫離教學目标;教學評價時常常停留在教學方法、課堂結構、教學手段的層面上,往往忽略教學方式選擇、教學環節設置、教學手段運用的指向性是否明确(即教學目标是否科學、合理、明确)。調查表明,我校教師中,教學目标意識強,能熟練運用課标、能深入鑽研教材、能及時掌握學情、能準确定位教學目标的不到11%;教學目标明确,能運用課标、能熟悉教材、能重視學情并較能準确定位教學目标的占13%;有目标意識,能鑽研課标、能熟悉教材、能考慮學情因素的占16%;目标意識模糊,但能了解課标、較能熟悉教材、較能掌握學情的占41%;目标意識淡漠,未能充分解讀課标、教材不熟悉、學情調查不到位的占19%。從以上調查不難看出,我校重視教學目标、明确教學目标、能準确定位教學目标的教師不到一半,因此,形成課堂結構松散、教學活動随意、師生互動淺表化、教學效率不高、質量提升不快的現象就不足為奇了。

(2)教學目标不全面。許多教師确立的教學目标,不能反映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不能體現學生多元發展的需要。視野狹窄,指向單一,隻重視知識目标,忽略學生操作、能力、情感、态度、意識、精神等方面的培養目标。

(3)教學目标不具體。教師确立教學目标時,缺乏對課标、教材、學生深入研究和了解,不能根據當下教學實際細化總體目标,呈現模糊性,缺乏操作性。

(4)教學目标無重點。部分教師确立教學目标時,雖能做到明确具體,但由于對現階段教學目标的重點把握不準,以緻患得患失,面面俱到,缺乏重點。

(5)教學目标難易失度。教師确立教學目标時,設定的難易程度應取決于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目标太高,學生經過努力達不到,會使學生産生畏學心理,喪失信心;目标過低,學生的學習毫無壓力,起不到激勵作用。我校部分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标時,對所教班級學生群體學習水平缺乏應有的了解和科學的分析,憑主觀臆斷,導緻難易失衡,影響教學效果。

(6)教學目标缺乏可檢測性。部分教師确立教學目标時,不能清楚地意識到它們将用于編制檢測項目,以緻教學目标籠統、含糊、冗長、不符合要求,缺乏可測性(筆試、口試、動作測驗、心理測驗等)。

(7)教學目标缺乏延展性。一方面,由于有的教師不明白統一的教學目标所規定的隻是所有學生應達到的統一要求,因而确立教學目标時未能區别不同水平的學生;另一方面,由于不明确教學還應有一些隐式目标或預期目标(教案設計時可用“願意……”“樂于……”“能堅持……”等詞語表述的便為隐式目标),因而設定教學目标時缺乏靈活性和延展性。

(8)教學目标缺乏延續性。如果說教學目标的延展性是教師确立教學目标時立足對學生思維空間的拓展,那麼教學目标延續性就是在教學目标确立時注重整體性、序列性和前後關聯性。我們知道,每個階段的教學目标都是課程目标的組成部分,為了保證課程目标的最終實現,各階段目标前後的勾連是十分必要的。這就要求教師對各階段教學目标進行分析和設計,對各類教學目标進行綜合統籌。然而,不少教師确立教學目标時,未充分重視教學目标的這種延續性,以緻課堂教學顯得盲目随意,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小學情境教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省級課題開題報告)3

二、課題的界定

(一)關鍵詞的界定

1.教學目标:教學目标是教師在教學時為使學生達到相應學習水平,根據課程标準要求、教材内容、學生學習能力等情況制定的可供檢測的教與學的标準。它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既包括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學習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2.“問題”教學:問題教學即問題教學法,就是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線索并把這一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首先圍繞教學目标提出問題或激勵學生發現問題,并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參與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師生對話,以求理解問題、讨論問題、分析問題,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3.互動教學:互動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多向交流,在彼此包容、傾聽、接納的基礎上,通過不同觀點碰撞交融以激發教學雙方主動性,從而達到更佳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為達到課堂教學有效互動的目的,就應建立一套與之相适應的互動教學策略,即在互動教學過程中,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據教學的主客觀條件,在教學活動程序、互動教學形式、互動教學方法和互動教學媒體等方面總體考慮的教學策略。

4.“目标·問題·互動”教學策略:所謂“目标·問題·互動”教學策略,即是指以教學目标為引領、教學問題為驅動、教學互動為手段的教學策略。該教學策略力圖解決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師生怎樣“動”、師生靠什麼“動”以及師生向什麼方向“動”等一系列問題。

(二)研究的目标

1.解決教學“為了誰”這一核心問題。牢固樹立目标意識,引導教師嚴格遵循“教師怎樣教,學生怎樣學,師生怎樣動”必須服從教學目标這個總的原則。

2.科學、準确、合理制定教學目标,探索優化教學目标的運用策略。

3.探索教學目标引領下的以問題驅動為手段的課堂互動方式和互動策略。

(三)研究内容

1.引導教師深入領會課标,鑽研教材,分析學情,增強實施互動教學的針對性。

2.教學目标問題化。教學問題要能反映教學目标,問題設置要簡單、明了。

3.以教學目标引領包括課堂互動在内的教學策略,使互動教學更有目的性和實效性。

4.探索“目标·問題·互動”教學策略及互動課堂模式。

小學情境教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省級課題開題報告)4

三、研究設計

(一)探明“目标·問題·互動”教學策略涉及的基本理念

1.以“生本”理念為核心理念。首先,要求教師有“對象”意識,要在教學中确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學思想。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概念,學生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發展。

2.以素質教育為首要目标。要牢固樹立這樣一個意識,素質教育效率的高低不是取決于教學内容的多少,而是決定于單位時間内學生學習效果的優劣。

(二)探讨“目标·問題·互動”教學策略引領下的課堂互動方式

1.從互動主體看,一是人本之間的互動(包括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互動),二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包括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2.從參與對象看,課前應以“師——師”和“生——本”互動為主,課中應以“師——生”和“生——生”互動為主,課後應以“生——本”互動和“師——生”互動為主。

3.從活動呈現方式看,有動态互動、靜态互動、顯性互動和内隐互動。

4.從教學互動的活動空間看,有課内互動和課外互動。

5.從活動時間看,有即時互動、繼時互動和超前互動。

6.從互動效果看,有無效互動、低效互動、有效互動、高效互動。

7.從具體手段看,“生——本”互動有閱讀理解、感知感悟、查找資料等,“生——生”互動有交流、讨論、辯論、競賽、評價等,“師——生”互動有點撥、反饋、檢測、作業、評閱、評價等。

(三)探究“目标·問題·互動”教學策略引領下互動課堂基本特征

1.探究“目标·問題·互動”教學策略引領下課堂形态、課堂結構、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應具備的特點。

2.探究“目标·問題·互動”教學策略引領下的互動課堂在教師、學生、文本、教學資源、教學輔助手段等方面必備的要素,以及以“生——本”互動為主要形式的前置學習、以“生——生”互動為主要形式的小組合作和全班交流、以“師——生”互動為主要形式的教師點撥的互動課堂的基本環節。

3.探究互動課堂在新課改“知識技能、方法過程、情感态度價值觀”三維目标上應達到的效果。

4.探究互動課堂教與學的多邊互動具體呈現方式,如閱讀理解、查閱資料、讨論交流、小組競賽、評價反饋、搶答辯論、師生合作、同伴互助等。

5.探究互動方式的選擇與學情、教情、學科、課型、内容以及教師教學風格之間存在的内在關聯。

6.探究不同學情、教情、學科、課型、内容及教師不同教學風格背景下,教師啟動課堂互動的最佳方案。

7.探究在“目标·問題·互動”教學策略引領下實施互動教學時,教師對學生參與狀态、參與度、參與面及研讨核心問題的廣度、深度、精度、檢測方式應進行的調控機制。

小學情境教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省級課題開題報告)5

(四)探索“目标·問題·互動”教學策略引領下互動課堂基本環節

1.展示教學目标。上課伊始,教師就應展示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目标,這是教學活動的着眼點和出發點。

2.出示教學問題。緊緊圍繞教學目标設置教學問題,并在互動教學開始時予以展示,這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下一階段的教學互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3.教師巧妙啟動。學生的“動”是以教師的啟動為先導。在課堂互動開始時,教師應給予學生适當的引導,或提綱挈領地向學生展示學習目标,或提供閱讀材料,或對學生提出相關要求,或建立學生高效的互動組織形式,為互動課堂教學與學生思維拓展創造有利條件。

4.學生自主探究。任何學科的教學都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呈階梯狀推進的教學計劃。課堂互動更應如此,教師提出學習要求後,可首先安排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為下一環節的“教”“學”互動奠定堅實基礎。

5.開展小組合作。在學生自主探究并獲取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學習活動。學習小組讨論和彙報自主學習情況的時間應控制在相應時間内。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巡視和參與,有效發揮主導作用,既不能包辦代替,又不能放任自流。這種學生自學和生生互動的模式,能夠促進學生間形成團結協作、相互趕超的良好氛圍。

6.進行全班交流。教師是組際交流的策劃者和組織者,在組際交流、讨論、釋疑過程中,教師應掌控好學生的讨論方向,緊扣教學目标,突出本課内容重難點,強化能力訓練。

7.開展師生對話。課堂互動的最高境界,是師生站在“相似”的思維原點上,以平等的身份交流探讨,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達到求得真知的境界,實現共同成長的目标。

8.進行互動評價。互動教學中,離不開多邊互動之後的課堂評價。教師對學生個體或學習小組的動因激發、互動狀态、互動涉及的人數與涵蓋面、互動目标達成等情況,都應建立相應的評價機制和評價量标,這樣才能讓課堂互動規範化、常态化。

(五)探析“目标·問題·互動”教學策略與其他教學策略的關系

其中包括課堂互動與課堂活動的關系,課堂互動與學生主體的關系,課堂互動與教師主導作用的關系,課堂互動與教學評價的關系,課堂互動與教學預設及生成的關系,教學互動與構建和諧課堂的關系等。

(六) 探求“目标·問題·互動”教學的優化策略

1.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為先導,以問題為核心,以問題為主線;教學内容問題化,問題設計情境化,情境創設生活化;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梳理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牢牢記住一句話:問題是課堂互動的動力之源。

2.指導自主學習。學生互動欲望的觸發,全因他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感觸、有所收獲,并由此産生強烈的表達欲望、交流欲望、自我展示的欲望。因此,自主學習是課堂互動的基礎。

3.關注動态生成。在互動教學實踐中,往往有超常的靈感、瞬間的頓悟、驚人地發現、鮮活的思想在某個不經意的時間節點上迸發,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預設的基礎上,敏銳感知、充分重視、科學引導課堂互動中的動态生成,把它當做最可寶貴的教學資源,而不是漠視它,抛棄它,扼殺它。

4.注重評價激勵。公平、合理、适時、精準的課堂評價是激勵學生不斷參與互動過程、不斷提升互動效果的手段,互動教學中科學評價機制的建立是互動課堂賴以長期推進的關鍵。

(七)探尋“目标·問題·互動”教學策略研究的創新點

1.以教學目标為引領。在教學目标引領下開展課堂教學互動策略研究,解決教學互動的指向問題,增強教學互動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以教學問題為驅動。将教學内容問題化,以問題激發學生思維,激活學生狀态,激勵多邊互動,增強教學互動的内在驅動力。

3.以教學互動為手段。從實用性和實效性出發,追求教學目标引領下的互動的真實性。讓教學互動成為既有形式又有内容、既有學生外在狀态又有學生内在收益、既有教師課前預設又有學生随機生成的真實互動。

小學情境教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省級課題開題報告)6

四、研究對象、方法

(一)研究對象

1.參研對象:**中學全體教師。

2.實施對象:**中學所有班級、所有學科。

3.關注對象:與本課題有關的所有課堂教學現象。

(二)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過程即研究,這是本課題實施的主要方法。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邊歸納,邊總結,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最終形成一套較為科學實用的課堂教學互動策略體系。

2.調查法:不僅調查課題實施之初各學科教學現狀、課堂互動情況、師生認知度及其它制約因素,還要對研究過程中及課題實施後“教”與“學”的狀況進行詳細的跟蹤調查。

3.個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從本學科出發,針對某一課例、某一教學階段或者是某一學生的某個發展階段進行個案研究,最終提煉出能體現共性的結論。

4.經驗總結法:全面總結本課題實施過程中的經驗,提煉理論成果和技術成果,推進教學目标引領下的互動教學。

五、研究周期與步驟

(一)預研階段(20**年6月-20**年1月)

1.開展調研。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課例分析以及課堂教學随機抽查等形式,對課堂教學現狀作詳細調查,積累調查信息,撰寫成調研報告。

2.準備工作。精心挑選與組建研究隊伍,收集資料、整理并編撰成冊,加強教師培訓、強化理論學習,明确研究思路。

3.申報立項。撰寫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計劃,填報相關表冊,在領導、專家指導下完成申報立項工作。

4.撰寫開題報告,拟定實施計劃,聘請專家指導。

5.舉辦開題會議。

(二)研究階段(20**年2月-20**年12月)

1.全面實施課題計劃。

2.設立子課題,建立子課題研究小組。

3.定期召開課題會議,總結前一階段工作,布置後一階段任務。

4.參研人員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落實課題要求,運用互動策略,構建互動課堂,改進教學方式,改變課堂形态,探索互動課堂基本模式。

5.定期進行課題總結,撰寫案例分析,交流經驗,整體推進。

6.進行個案研究與行動研究,完成中期實驗報告,以教學論文的形式呈現課題研究的初步成果。

7.聘請專家到校指導,确保課題有序推進,順利完成課題研究任務。

(三)總結階段(20**年1月—20**年7月)

進行研究結論的最終論證(結題),組織專家鑒定會,全面推出研究成果,并做好一定範圍内的推廣普及工作。

小學情境教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省級課題開題報告)7

六、預期成果

(一)成果内容

1.認識成果

(1)形成科學的教學觀。進一步明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教學核心目标這一宗旨,讓一切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策略服務于教學目标。

(2)形成科學的互動觀。目标引領是教學互動的核心價值取向,問題驅動是教學互動的動力之源。

(3)探索互動教學基本原則。這些原則包括目标引領,問題驅動,情境創設,全員參與,全程可控,激勵評價等。

2.操作成果

(1)科學制訂教學目标。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實踐時,按照科學性、整體性、序列性、準确性等原則,制定科學合理、準确明了的教學目标。

(2)形成在“目标·問題·互動”教學策略統領下的互動課堂的操作策略。

(二)成果形式

1.《農村初中“目标·問題·互動”教學策略研究報告》。

2.《**縣**中學教師案例集》或音像資料。

3.《**縣**中學教師論文集》。

(三)研究效益

1.在教學目标引領下,在指向明确、過程真實的教學互動背景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互動的主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思辨能力,激活學生探究狀态,培養學生綜合學習的能力。

2.提高教師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标和在教學目标引領下開展互動教學的能力,讓廣大教師在本課題研究中改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講求課堂效率、提高執教能力。

3.改進學校教學管理。通過本課題研究,推動我校建立良好的教學決策和教學管理機制。第一,加強制度建設。比照“目标·問題·互動”教學策略的要求,認真梳理現行教學管理制度,通過增、删、并、改等方式,形成一套較為規範、便于操作、精細實用的管理制度。第二,整合從互動教學實踐中得出的互動策略,用于學校管理,建立學校管理的互動機制,然後反觀教學,進一步提升我校實施互動教學的水平。

4.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在互動教學過程中,交給學生充分自由的思考與活動空間,在多邊互動中拓寬視野、獲得知識、培養能力、豐富體驗,讓學生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學習技能和情感世界,從而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學質量。

小學情境教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省級課題開題報告)8

七、保證措施

(一)組織保證

1.課題指導組:

組 長:***(研究員、**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四川省教科所科研管理室主任)

副組長:**(四川省特級教師、四川省教科所科研管理室副主任)

成 員:***……

2.課題領導組:

組 長 **(校長)。負責全面工作,協調内外關系,落實經費保障,确保課題實施。

副組長 ***(分管教學副校長)。召集課題會議,分配研究任務,督查研究過程,負責課題實施中“互動課堂教學”教學實踐部分的相關工作和開題、結題及大型課題研讨活動。

***(教科室主任)。收集、整理、彙編課題實施過程中的相關資料,編印學習材料,負責申報立項,制訂實施方案,落實研究計劃,起草開題報告。安排、檢查各教研組、學科組研究活動,完成課題年報,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

成 員 ***…… 年級組長 教研組長 學科組長

3.課題實施組 :

語文組 ***(語文教研組長)***……

數學組 *** (數學教研組長)***……

英語組 ***(英語教研組長)***……

理化生組 ***(理化生教研組長)***……

政史地組 ***(政史地教研組長)***……

藝體組 ***(藝體教研組長)***……

(二)經費保證

學校将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及時投入相應數額的資金,保證課題研究順利實施。

(三)措施保證

1.成立機構,組建隊伍,分工協作,從人員組織上确保課題實施。

2.加強學習,開展培訓,鍛煉隊伍,從研究能力上提供有力保證。

3.增補條例,完善制度,落實考核,從激勵機制上推動課題研究。

4.搜集素材,整理資料,制定方案,從課題計劃上明确階段任務。

5.專家指導,外出考察,内部交流,從研究層次上提高實施效果。

6.問卷調查,師生訪談,課堂調研,從教學實踐中提煉研究成果。

7.定期彙報,全程監控,有序實施,從研究程序上規範研究行為。

(四)制度保證

進一步完善《**中學教育科研條例》、《**中學課題研究管理辦法》,将課題研究納入教師教育科研考核,與評優評先晉職晉級挂鈎。實行定期彙報交流制度,兩周舉行一次課題研讨會,組織課題組成員對課題實施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交流探讨,提出改進意見;每周舉行一次教研組、學科組活動,專題研讨本課題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情況。

參考文獻:

《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1993年)

《義務教育法》 2006年

《教育理論與實踐》雜志2011年第五期

《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十期

《現代中小學教育》2011年第六期

《教育參考》2012年第四期

《現代中小學教育》2011年03期

《教師》2009第15期

東北師範大學何婧 2003 年《“自習自研、師生互動”教學策略在物理教學中的實踐研究》,碩士畢業論文。

内蒙古師範大學張桂芹 2004《 初中地理“雙體互動”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福建師範大學黃錦亮 ,2003《初中英語互動教學模式》。

《人民教育》(2013年第20期-24期)

《才智》(2012年第3期)

來源∣劍閣縣教育科學研究室

編審∣教研内參

聲明∣文章内容為教研内參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作者及來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