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是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成語典故。原指戰國時期,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的事迹。後來,圍魏救趙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在,圍魏救趙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術。對于“圍魏救趙”這一戰術,誕生于戰國時期的桂陵之戰中。
桂陵之戰是曆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膑率軍援救。在這場趙國、魏國、齊國三國參與的戰役中。齊國孫膑沒有直接去救援趙國,而是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因此,對于後人來說,自然高度評價“圍魏救趙”這一戰術。但是,實際上,在桂陵之戰中,孫膑的“圍魏救趙”,并沒有幫助趙國化解危機,也即最終魏國還是攻破了趙國都城邯鄲。
一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中記載:(趙成侯)二十一年,魏圍我邯鄲。
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均在今河南長垣),此舉招緻了魏國的幹涉,魏國派兵包圍趙國的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魏國、趙國、韓國這三國不僅聯手瓜分了晉國,還組成了攻守同盟,從而在戰國初期擊敗了秦國、齊國、楚國等強國。
但是,三晉聯盟的組建和維持,僅僅是讓魏國從中獲利,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而這,自然引起了趙國的不滿,這促使趙國和魏國漸行漸遠,乃至于最終兵戎相見。
公元前353年(周顯王十六年),趙國派使者向齊、楚兩國求救。其中,楚國并沒有出兵支援趙國,但是,齊國的君主齊威王卻有救援趙國的意向。對于志在稱霸中原的齊威王,派遣孫膑、田忌率軍救援趙國。
二
在魏國精銳的魏武卒包圍趙國都城邯鄲的時候,田忌想要率領齊軍直接和魏軍主力交戰,但被孫膑阻止。孫膑認為魏國長期攻打趙國,主力消耗于外,這導緻魏國的内部防禦肯定比較虛弱。于是,孫膑建議田忌南下佯攻魏國的平陵(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東北),以此威脅魏國的後方,從而迫使龐涓将魏軍主力從趙國都城一帶撤回。等到龐涓率領魏軍撤退的時候,孫膑讓田忌派出少數部隊佯裝與龐涓的部隊交戰,故作示弱使其輕敵。
對此,已經攻破趙國都城邯鄲的龐涓,因為志得意滿等原因,所以果然選擇丢掉辎重,以輕裝急行軍晝夜兼程回救大梁。在這一過程中,孫兵則将齊國大軍的主力埋伏在桂陵(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一帶,從而通過伏擊戰的形式,以此成功擒獲魏軍主帥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的勝利。因此,在很多人看來,“圍魏救趙是”非常成功的。
三
但是,實際上,在桂陵之戰中,魏國卻不是最大的輸家。一方面,司馬遷在《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中記載: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鄲,齊亦敗魏於桂陵。
雖然在桂陵之戰中,孫膑擊敗了老同學龐涓。但是,對于魏國來說,卻成功攻占了趙國的都城邯鄲,也即“魏惠王拔我邯鄲”。也即在桂陵之戰前,魏惠王的目标就是攻破趙國都城邯鄲,以此迫使趙國臣服于魏國。而對于齊國來說,自然不願意魏惠王實現這一目标,因為齊威王也想争奪中原霸主的寶座。可是,從結果上來看,雖然齊國取得了桂陵之戰的勝利,卻沒能阻止魏國攻破趙國都城邯鄲。究其原因,是因為齊威王希望魏國和趙國兩虎相鬥,也即齊軍是故意不直接前往邯鄲,這樣可以讓趙軍和魏軍互相消耗,然後等到魏軍疲憊不堪之後,自己再趁機設伏,從而以逸待勞,取得了戰場上的勝利。
四
最後,在筆者看來,齊威王的這一小心思,趙國無疑看得出來的。從趙國的角度來看,齊國這是“一石二鳥”之計,既要取得桂陵之戰的勝利,還順便削弱趙國這一對手,還能博得“圍魏救趙”的美名,可是,吃到大虧的趙國,自然不會對齊國感恩戴德,這或許也是趙國日後參加五國伐齊的原因。并且,圍魏救趙之後,趙國作為最大的輸家,選擇重新和魏國結盟,而不是看似幫助自己的齊國。
根據《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的記載:二十四年,魏歸我邯鄲,與魏盟漳水上。
趙成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51年),魏國将邯鄲歸還給趙國,趙國與魏國漳水之畔締結和約。也即在桂陵之戰後,趙國沒有和齊國結盟,反而和魏國重新結盟,以此獲取魏國歸還邯鄲這座城池。當然,不出意外的話,魏國将邯鄲這座城池歸還給趙國,肯定會附帶一定的條件,必須趙國要保證不再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等。
因此,雖然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高境界,但是,通過攻破趙國都城邯鄲,魏惠王也達到了戰前制定的目标,在桂陵之戰後,趙國不得不向魏國屈服,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維持魏國中原霸主的位置。至于齊威王,圍魏救趙不僅讓趙國感激不盡,更沒有因此重創魏國主力,也即在桂陵之戰後,魏國沒有傷筋動骨,還是戰國七雄中的佼佼者,直到後來的馬陵之戰後,魏國才真正元氣大傷。所以,在筆者看來,從這一角度來看,圍魏救趙後,魏國不僅不是最大的輸家,反而能稱之為赢家之一了,也即魏國在戰術是失敗的,可是在戰略上卻是成功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