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萬物皆可盲盒”的時代。萬萬沒想到剩菜也被盲盒安排上了。
最近,這種“剩菜盲盒”正悄然成為一種時尚——商家将臨過期食物以低于原價的盲盒形式售出,這種看起來既環保又省錢的方式,受到了一些年輕人的追捧。
下單的應用程序類似外賣軟件,餐館和超市po出特定價格的“驚喜袋”,等待用戶挑選,不過沒有配送選項,需要顧客自取;價格低廉,卻沒有菜單選項,拿到什麼全憑運氣,但常常有人大豐收。像是食物盲盒,又像是晚餐——這就是丹麥公司Too Good To Go的運作模式。
這個有獨有藍綠色标志和Too Good To Go(中文直譯:太好外帶)标語的袋子已經成為了歐美地區的新時尚。
這不,讀者屠女士告訴記者,杭州也有這種“剩菜”盲盒了。“11.9元得價值30多元的面包,真的超級劃算!”
記者在屠女士的指引下,淩晨12點左右,登錄了微信小程序惜食魔法袋(國内第一家食品盲盒平台)記者發現各線下合作門店的盲盒數量、盲盒形式各有不同,随即購買了杭州兩家面包店的剩菜盲盒,售價均為11.9元(其中有一家用了新人優惠券,減免2元)。
第二天下午,記者根據小程序上的指定的取袋時間到店後,其中一家店的店員告訴我今天沒有提供盲盒,并現場給我退款了。另外一家店的店員,從櫃台給我了一袋已經打包好的面包給我。
該盲盒包含兩個牛角包,兩個可頌,以及一個三明治。但是記者發現,産品的外包裝上并沒有生産日期、保質期、配料表等的标簽。
口味不過多評價。
在上海,盲盒類型除烘焙甜點外,還有飲料咖啡、便利熟食、商店與超市的折扣等。
盲盒的屬性決定了其價格固定、商品不可觀察、不可選擇等特點。有部分消費者在社交平台反映,剩菜盲盒存在菜品不合口味、口感不佳、剩餘保質期過短、吃完後腸胃不适等問題。有消費者甚至将購買剩菜盲盒的行為稱作“花錢換一個地方浪費食物”。剩菜盲盒存在哪些安全隐患?消費者又該如何甄别與規避風險?
浙江大學營養與食品安全系教授朱加進說,一般情況下,保質期越長的食品,相對來說安全性還是有保障的。以肉罐頭為例,肉在被做成罐頭時,肉裡面的細菌和細菌孢子都被殺死了,整體處于商業無菌狀态。而諸如牛奶、面包一類短保質期食品,雖經過殺菌,但并未将細菌孢子一并殺死。細菌孢子會成長為新的細菌,一旦被人食入,積累到人體免疫力無法殺死時,就會緻病,造成上吐下瀉甚至食物中毒。
“短保質期的臨期食品就要更當心。”朱加進建議,消費者在購買短保質期的剩菜盲盒後,可以先聞一下食物的味道,“如果聞一下味道之後感覺可以食用,最好還是再加熱一下。用微波爐或是蒸一下,通過加熱更好地殺菌,這樣可能安全性會高一些。”
另一方面,盲盒盲盒,意味着不能自己選擇,一切由商家決定。如果拿到的食物不合胃口,或者不幸拿到自己不能吃(會過敏)的食物,純純“大冤種”。就比如記者不吃黃瓜,在這個盲盒裡面的三明治有黃瓜絲,就順手送給了同事。
此外,因為盲盒性質,在打開之前并不知道有些什麼,或許有些無良商家會以次充好,他說的“沒過期、很新鮮”,可能還真不一定。
不可否認剩菜盲盒有其存在的意義,畢竟在一定程度上它避免了部分食物被浪費,但同時,如何保障剩菜盲盒的衛生安全問題,仍舊任重而道遠。
網友評論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潘駿部分内容綜合自天目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底色畫法。
,
2023-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