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下湯”肯定有很多人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但如果我說洗熱水澡,你就會明白一些,如果我說洗溫泉,你一定就會徹底明了。對的,“下湯”就是洗溫泉,是老家一帶往年對洗溫泉的特定稱謂。
在離老家十多公裡的地方,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叫小湯山,湯山流出的熱水形成一條河,叫湯河;湯河的源頭叫湯頭,現在稱為湯頭鎮;而湯山流出的熱水彙集成潭就是最原始的溫泉了。據母親健在時回憶,她小時候去湯頭,曾親見當地農婦用湯泉水燙洗菠菜。據此判斷,剛湧出的泉水溫度應該在六七十度。古人稱沸水為湯,比如“揚湯止沸”,“臣請就湯镬”中的“湯”都是指沸水。如今湯的含義已經改變,不僅有熱水還得有其他内容在裡邊才稱為“湯”。當然,“下湯”的“湯”字義也有變化,不是沸水,應該是熱溫泉水的意思。
湯頭溫泉曆史悠久,2000多年前人們在此建村居住時,湯泉就已經存在并開始為世人所用。北魏水文地理大家郦道元也曾到此勘察,其名著《水經注》中“湯泉入沂”就是證明。還有秦始皇、孔子、王羲之、諸葛亮、王勃等都曾在此遊覽沐浴過,想不到每每驅車走過的毫不引人注目的小山頭曾經吸引來了這麼多大拿。
我寫這些不是為了解文說字,我想說的是“下湯”的故事。
大概七八歲的時候,臨近年關跟着哥哥們下了一次湯。當時不明白什麼叫下湯,頭天晚上約好了之後,興奮地好長時間睡不着覺。好不容易睡着了,大約淩晨四點就被哥哥喊了起來——至今不明白,為何這麼早就出發。天氣很冷,凍得我攏手縮脖深一腳淺一腳的跟在後面走。天上沒有月亮,正是黎明前的黑暗,空氣中有輕柔的白霧,隻能看到影影綽綽的彼此。夜裡很安靜,大家說話都一改白天的高聲大氣,壓低聲音互相提醒,注意腳下不要掉隊。除了遠處村裡偶爾傳來一兩聲雞叫或犬吠,隻能聽到自己沙沙的腳步聲。
一路疾走,每一個人都出了一身汗,大概不到早上六點,我們就到達了目的地。交完錢,相跟着拐入了一個小門,一進去一股水汽迎面撲來,混合着澡堂特有的氣味。好像沒有燈或者有也跟沒有差不多,适應了好大一會兒,才發現中間有兩個相鄰的大池子,合起來面積應該比一個農家院落還大,四周是矮矮的圍牆,頂上什麼都沒有,居然是露天的。水面上白蒙蒙的一片分不清是水汽還是霧,令人驚奇的是,本以為來的夠早,卻發現西邊水池裡滿是一絲不挂的人,東邊池子裡也有人,但比較少。沒拖鞋,沒有置物架,脫下的衣服随意放在池邊的空地上。看着東邊池子裡人少,水也幹淨,剛伸進一隻腳被燙得龇牙咧嘴。旁邊有人大笑,才知道東邊的池子位于上遊,水溫高,有五六十度,再流入西池水溫下降到四十多度。一般都是先去西池洗泡一段時間,等身體适應了再去東池。對于我來說,西邊池水已經夠燙,哪還敢再去東池。
後來才知道,那時的溫泉是純天然,自地下湧出直接被引入浴池,就連涼水都不添加。水太熱,降溫靠“空調”——用空氣調。進入池中不到20分鐘,額頭開始冒汗,泡上半小時,身上入冬以來積攢的陳年老灰就松軟了,稍稍用力一搓,那個酸爽啊。沒有搓澡工,都是自力更生,到了後背再來個團結互助。兩三個小時過去,身體的皮膚泡皺了,身體是舒坦了,但也精疲力竭,肚子咕咕直叫了,于是戀戀不舍的穿衣走人。我們到街上每人吃上兩根“香油果子”,喝一碗地瓜粥,然後心滿意足地踏上歸途。
後來又去,老湯池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幾家療養院。要了個單間,用的是浴缸,有冷水和熱水,自己放自己調,還有時間限制,價格也不便宜,跟現在在家或賓館用浴缸泡個熱水澡感覺沒啥兩樣。
之後再去,已是多家溫泉度假村了。裡面也有大浴池,男女老幼各着泳衣,五彩缤紛,雜然共處一池。室外溫泉是一處處大小不一的水潭,散落在常綠綠植之間,池水碧澄,水底石子白沙清晰可見。特别冬天,頭頂飄着雪花,身體浸泡在溫泉中,别有一番情趣。忽然有一對小情侶加入,摟摟抱抱,卿卿我我,讓人難堪,然後好像自己犯錯誤了一般跑到别處。
其實還是老湯池好。露天,空氣流通,泡澡不缺氧;水是活水,常換常新;男女分浴,可以一絲不挂,坦誠相見。這裡沒有地位高低,沒有貧富貴賤,隻是一個個純粹的人。一聲“二叔,用下你的肥皂”,一句“三哥,幫我搓下背”讓人倍感溫馨。誰家孩子嗆水了,有人安慰:沒事的,這湯有營養!笑聲四起。
真的好懷念老湯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