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或地區要形成可持續的供給能力,除了要保障産品的正常供給,還必須保障關鍵核心技術供給、高層次人才供給和關鍵要素資源供給,以及為保障上述供給必須具備的内外高效協作體系。
圖/中經視覺
維護産業鍊供應鍊安全,是各國特别是制造業大國的重中之重。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中美貿易争端、俄烏沖突以及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使得全球産業鍊供應鍊面臨多重沖擊,世界經濟發展前景低迷。受國際大環境影響,近年來我國産業鍊供應鍊也不夠穩定,有時個别産業也面臨斷供斷裂的風險。如何維護産業鍊供應鍊安全,是擺在我國經濟發展面前很大的一道難題。在2021年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讨班上指出,“增強供給體系的韌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質量的投入産出關系,實現經濟在高水平上的動态平衡”。新發展格局下,進一步增強我國供給體系韌性,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卡脖子”、确保不“掉鍊子”,增強産業鍊供應鍊自主可控能力,加快建成韌性供給體系。
韌性供給體系是一個包含諸多子系統,具有自主性、創新性、靈活性、安全性、協同性的産業供給系統
打造韌性供給體系,首先要全面理解“供給體系”的内涵,而不能片面地隻從産品視角來解讀。韌性供給體系是指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保持供應鍊暢通高效、能快速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産業供給系統。從生産全流程來看,一個國家或地區要形成可持續的供給能力,除了要保障産品的正常供給,還必須保障關鍵核心技術供給、高層次人才供給和關鍵要素資源供給,以及為保障上述供給必須具備的内外高效協作體系。因此從上述角度來說,對于一個需要持續發展但又時常面臨外部斷供威脅的經濟體,要打造一個完整的韌性供給體系,至少要從構建以下5個體系(系統)入手:一是自主創新體系。在關鍵基礎領域形成自主創新能力,掌握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進而形成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産業體系;二是人才引培體系。通過營造适宜的生長環境,引進培育高水平的創新人才,支撐科技與産業的自主創新;三是彈性供應鍊體系。各類原材料、零部件以及産品在常态下快速無障礙流通,在緊急情況下快速恢複供應,有效滿足産業鍊上下遊配套需求;四是産業備份系統。确保重要産品和供應渠道都至少有一個替代來源,保障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不受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五是内外協作體系。央地之間、部門之間、政府企業之間、内部外部之間,各主體加強密切合作,形成内外循環、高效銜接的長效協作體系。韌性供給體系各子系統之間密切相關、缺一不可。自主創新體系、人才引培體系是打造韌性供給體系的根基,彈性供應鍊體系、産業備份系統是打造韌性供給體系的重要抓手,内外協作體系是打造韌性供給體系的重要保障。因此,建設韌性供給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政府、企業以及全社會甚至國内外的各方力量密切合作、久久為功,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才能确保國内生産、供給平穩有序,在極端情況下也能形成自我循環。
打造韌性供給體系,還要準确理解“韌性”的内涵。從上述對各子系統的分析可以看出,韌性供給體系的“韌性”有着豐富的含義,包括自主性、創新性、靈活性、安全性、協同性。自主性就是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創新性就是不斷推陳出新(尤其推出是原創性的成果),靈活性就是面對各種突發情況能做出即時響應,安全性就是時時刻刻總有必要的備份,協同性就是全社會參與形成整體合力。自主性是韌性供給體系的基礎,創新性是韌性供給體系的靈魂,靈活性和安全性是韌性供給體系最突出的表現,協同性是韌性供給體系的必要保障。從長遠來看,隻有大力增強供給體系的韌性,不斷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内需求的适配性,才能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質量的投入産出關系,實現經濟在高水平上的動态平衡。
我國韌性供給體系建設成效明顯但仍存在諸多不足,産業鍊供應鍊還存在“斷點”“堵點”
改革開放特别是十八大以來,我國供給體系逐步完善、科技創新實力提升、骨幹流通網絡逐步健全,産業韌性表現總體良好。但與世界制造強國相比,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特别是原創能力還有很大差距,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産業鍊供應鍊抗風險性不強,韌性供給體系還尚未建成。
一是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關鍵産品大多依賴進口。當前,由于基礎研究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等原因,導緻關鍵知識及數據積累不足,進而自主創新後勁不足,在部分重點領域嚴重依賴國外供給,有些技術和産品甚至完全被個别國家“卡脖子”,對産業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成為我國經濟的“阿喀琉斯之踵”!中國工程院2019年發布的制造業26個領域中外對比分析報告顯示,我國領先全球的5G技術所用的射頻器件和數字電路芯片等基礎材料及關鍵設備幾乎全部依賴美、日等國;集成電路制造産業所需的八大類近1000種關鍵材料有90%以上依賴進口;萬億元規模的顯示産業所用的關鍵材料85%依賴國外。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成為建設韌性供給體系的關鍵制約因素。
二是創新環境不夠優良,高端創新人才缺口很大。我國科技隊伍規模世界最大,但創新型科技人才結構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級科技大師缺乏,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同生産和創新實踐脫節。綜合新近發布的有關大數據、AI人才報告等數據,未來5年全國芯片人才缺口超過30萬人,網絡安全人才缺口約為140萬人,大數據人才缺口達150萬人,AI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高端創新人才引培不足是當前我國供給體系韌性不足的最主要根源。
三是我國供應鍊彈性不足,供應保障能力脆弱。我國很多企業缺乏産業鍊安全意識,供應鍊管理能力較弱,沒有建立靈活高效的供應鍊體系,使得應對突發情況經常出現堵點、斷點。一些企業對于數字技術重視運用不夠,物流數字化水平較低。一些地方對産業鍊供應鍊重視不夠,應對疫情、水災等突發情況時部門間、地區間協同效力不高。2020年四季度以來,“車載芯片荒”持續發酵,主控芯片供應嚴重短缺,使我國車企普遍面臨停産減産危機。今年春季正在蔓延的疫情使得全國特别是長三角地區的供應鍊遭受極大沖擊,陸運、海運物流嚴重受阻,企業生産受到極大影響。供應鍊體系缺乏彈性也是當前我國供給體系韌性不足的重要表現。
四是産業備份系統建設滞後,應對突發情況不力。過去四十多年,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程度不斷加深,全球經濟也沒有發生斷崖式的沖擊,使得我國很多地區對産業備份認識不足,缺少整體謀劃和布局,産業備份系統建設嚴重滞後。譬如,目前我國石油儲備量僅為50天,遠低于國際能源署規定的90天儲量要求。國内95%的研發設計類工業軟件依賴進口,國内CAE軟件市場前十大供應商中沒有一家是國内廠商。公共安全、減災防災等領域備份系統建設剛剛起步,應對大規模災害的能力明顯不足。産業備份系統建設滞後是我國韌性供給體系建設滞後的重要瓶頸。
五是産業安全重視不夠,内外協同相對較弱。打造韌性供給體系需要各方面高度協同,目前特别是這兩年在疫情沖擊下,我國政府上下左右的協同能力有了較大改善,成效也明顯提升,但仍缺乏強有力的協同組織體系,預警機制不夠健全,事後彌補型多、事前預判型少,跨地區資源整合面臨行政審批、地方保護等諸多問題,高效規範、公平競争、充分開放的全國大市場還尚未建成。在國際上,由于美國等部分國家惡意阻擾,國際大循環受到較大制約,全球高端資源獲取非常困難。2021年5月美國通過《無盡前沿法案》加速中美“科技脫鈎”,歐盟、日本也跟随美國針對我國先進制造業技術進行“卡脖子”。内外協同體系不健全使得我國韌性供給體系缺乏必要的體制機制保障。
系統謀劃、整體推進,進一步增強我國供給體系韌性,不斷提高産業鍊供應鍊安全水平
在“十四五”及今後更長一段時期,我國需主動适應當前全球産業鍊供應鍊嚴峻複雜的新趨勢,堅持把建設韌性供給體系作為推動經濟循環暢通、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自主可控、靈活高效、有備無患、開放合作”的原則,把握好構建自主創新體系、健全人才引培體系、建設産業備份系統、打造彈性供應鍊系統、搭建内外協同系統這幾個關鍵點,不斷提升供給體系應對各種危機的韌性。
關鍵點之一:構建自主可控創新體系,提升供給體系的自主性。沒有技術供給的自主,韌性供給體系就成了空中樓閣、無源之水。必須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加快實行科技自立自強。大力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更大力度重視基礎科學研究,制定發布國家基礎研究中長期發展計劃,鼓勵引導科研院所深入開展基礎研究,打牢自主創新的根基。密切跟蹤當前世界科技進步和産業發展的最新趨勢,根據制裁清單動态編制攻關清單,通過“揭榜挂帥”、賽馬機制等舉措,持續實施科技攻關項目,攻克“卡脖子”技術、鍛造“殺手锏”技術。深入實施産業基礎能力攻堅。聚焦關系國防經濟安全的重大技術裝備、核心零部件、關鍵材料和高端工業軟件,按照輕重緩急、差距大小分類分步進行攻堅。深入開展重點領域“一攬子”技術突破行動和“一條龍”攻關計劃,大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不斷提升工業基礎能力,持續促進産業基礎高級化。
關鍵點之二:大力實施創新人才培育工程,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性。“卡脖子”的根源在于“卡腦子”!自主創新離不開高層次的人才供給。要按照去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的要求,把高層次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把我國打造成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有意識地發現和培養更多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打造一批“人才特區”。遴選部分地區大膽探索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人才引進方式,吸引全球頂尖人才來華工作。探索教育體制改革。賦予高校在學科建設、人才評價、學生培養等方面的真正自主權,進一步放大優質高校的高水平人才培養能量。鼓勵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建設一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大力扶持“新工科”專業發展,全面推進校企協同的“訂單式”人才合作。實施百萬工程師培育計劃。建立工程師培育人才庫,完善技術員、工程師、卓越工程師梯隊培育體系,力争5年内新造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百萬卓越工程師大軍。
關鍵點之三:全力打造彈性供應鍊系統,提升供給體系的靈活性。近年來在疫情、戰争、貿易戰等多輪沖擊下,全球供應鍊成為經濟發展最大的痛點,因此建設彈性供應鍊系統已成為當前各國各地區競相發力的重要領域。加快構建安全、完整的供應鍊體系。盡快建立完善國家産業鍊供應鍊安全監測和預警機制,實施産業競争力調查和評價工程,及時開展補鍊修鍊和風險排除工作,完善産業鍊供應鍊安全數據庫,實時監測我國重點産業、骨幹企業在生産、經營、庫存、進出口等情況。推動企業供應鍊體系智能化發展。推廣龍頭骨幹企業的數字化供應鍊模式,運用數字化技術建設企業供應鍊彈性體系,通過端對端供應鍊全程可視、可追溯,探索智能生産等新的供應鍊運營模式。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國際供應鍊體系。有針對性地放寬外資準入,引導更多的跨國公司來華投資,構建更為緊密的國際供應鍊關系。鼓勵我國龍頭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設立海外倉,緩解區域供給壓力,提高全球範圍内供應鍊協同和配置資源的能力。
關鍵點之四:加快建設産業備份系統,提升供給體系的安全性。沒有備份就沒有安全,就沒有應對特發情況的底氣和能力。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很早就認識到産業備份的重要性并将此上升到國家戰略,我國也要高度重視産業備份系統建設。加快在關鍵領域和重點企業率先構建産業備份系統。在電子信息、醫藥、航空、機械、軍工等受疫情和貿易摩擦影響最嚴重的行業及重點領域構建必要的産業備份系統,使重要産品和渠道至少有一個替代來源,确保在關鍵時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環,在極端情況下能夠正常運轉。企業也應牢固樹立危機意識,在企業内部主動構建與整個行業匹配的備份系統。積極推進區域性産業備份系統建設。在建立國家産業備份系統的同時,積極推進環渤海、長三角、大灣區和成渝、關中、中原、長株潭等地區打造輻射力強、響應及時、成本适度的區域産業備份系統,形成全國一張網的聯動機制,保障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不受突發因素影響。
關鍵點之五:以國内一盤棋為基礎,進一步提升供給體系的内外協同性。打造韌性供給體系,要将國内循環和國際循環結合起來,探索保障産業鍊供應鍊安全的新路徑。加強國内協同體系建設。建議成立“國家産業鍊供應鍊安全領導小組”和“國家産業鍊供應鍊安全中心”,統籌協調解決産業鍊供應鍊安全的重大問題。組建若幹個國家重點産業安全聯盟,加強産業鍊上下遊企業合作,提升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産品的供給能力。加快建設區域産業鍊供應鍊安全的技術體系和評價體系,形成國家、省、市(縣)、企業四級聯動機制。積極拓展對外經貿合作新空間。進一步放大RCEP的市場一體化效應,鞏固拓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在數字經濟等新興産業領域實施一批重點示範項目,打造數字“一帶一路”和數字RCEP。在産業鍊供應鍊投融資等領域,共同制定更加符合新興市場國家合作需求的規則和标準,加強産業鍊供應鍊投融資的國際合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