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句古文流芳于世,讓本就富有含義的孟子語句,變得更為熟知,也許更有意義了。應該每個學生都學過這句話的原創文章,孟子的《生于安樂,死于憂患》,而筆者也相信大部分人的記憶深處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這一點從來就沒有懷疑過,但現在突然有人,或者是所謂的權威教材說此非斯人,而為是人也,遂激起大衆的廣泛讨論,流量直逼4億,這不知道是古文的意義深遠,還是現在的卷中話題了。
甚而有之,居然還誕生了一個所謂的心理學上的“曼德拉效應”,心理學上有一種“曼德拉效應”,用來描述人們的記憶與實際的記錄不一緻的現象,從傳播角度看,個體的錯誤在傳播中互相影響,最終便集合成了大衆的謬誤。
謬誤麼,筆者不知道這個謬誤的大衆有多少,但這種效應真的有點扯,有點也許隻是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的,退而求其次的所謂心理學上的,更有一點形而上學的意思,從古論今,一直是降大任于是人也,現在這麼多人覺得是降斯人也,所以,這麼多人都是錯的,而造成這樣的錯誤,謬誤的原因,就是曼德拉效應,簡直是視科學于無物,假天下與遐想。
當然,筆者也沒有什麼權威的論據來證明是斯人,而非是是人,但就結合以下幾點來說明下,到底是斯人還是是人吧。
一、 就筆者所學時期的該篇文章,一定是斯人,無論是找出同學,還是當時的老師,隻要記憶的,一定是斯人
二、 如果當時所學的是是人,一定會在腦海中有所記憶,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對于降于是人的新奇,從而引起了那麼多人的記憶混亂,或者說是自我否定,從而産生了這麼多有的可能要引申到平行宇宙的理論才能解釋的原因了
三、 從古文的角度來看,斯人甚于是人,無論是文字的古典含義,還是語句的古文感覺,斯人使用廣泛,并且也确實符合古文的節奏,讀音,習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否也要改成是是陋室,惟吾德馨呢?又或是,斯世(此世,今世);斯人(此人);生于斯,長于斯,人之性,心有憂喪則悲,悲則哀,哀斯憤,憤斯怒,怒斯動,動則手足不靜。你能在很多很多的古文中找到斯,找到其含義,出處,用法等等,相較于是,這個很顯然是現代文的一個判斷詞,很少會出現在古文中,更不可能出現在久遠的孟子時代哦。
四、 斯人而非是人,但凡古人當時的許多文章,皆是有感而發,從而記之,書寫之,而作為平舌音的斯,必然是不會與翹舌音的是而搞混的,兩者也許意義可以通用,當然也是站在現代人的角度來看,但絕對不會是所謂的通假,所謂的混用。
五、 其他,可以研究補充。
誠然,就斯人與是人的讨論和研究,也自然逃不開内卷的嫌疑,就單獨這2個字的使用沒有多少意義,最關鍵的是作為該話題的提出者,人教版一緻否定斯人的做法,這樣的做法值得深究,值得反思,難道真的如該事件第一次報導的,我們的時空真的發生了變化麼,真的是幾十年前的蝴蝶效應,而導緻拉集體記憶混亂的曼德拉效應麼?
哪怕退一萬步而言,孟老爺子當時還正是用的是人,上述的人教版的官員的說法和做法,也是有失偏頗哦。
科學不辨不明,不光光是辯的道理的真假對錯,同樣也需要辨别的是做事的科學求真的态度,而不是一棍子打死的全盤否定,尤其是對于教材這樣的,關系到孩子學習,關系到真假樹立的基礎的學問。
斯人如是,斯人已逝,作為我們現在的是(世)人,還是要更嚴謹一點,更科學一點,這樣才能讓已逝詩人,為其文章,為現在的我們,而感到欣慰和驕傲。
寫到此,不覺又想起很久之前的一句話,“斯是詩士石氏誓食十獅”之漢語之偉大,但無論如何,實事求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都是科學研究的根本,同樣也是學科,教材等的根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