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經過曆代發展,至唐代而步入鼎盛時期,到宋代之時,已經少了唐時之氣韻。就像我們今天時常感歎少有人能夠寫出流芳百世的古詩詞一樣,當宋代詩人們要寫詩之前,大概也常常面臨思考:珠玉在前,前朝詩人們差不多已經将時節物華寫得差不多了,咱們還怎麼下筆?
一年也就四季,每個季節的意象也就那麼多,還能怎麼寫?看,寫春風有“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寫春雨有“天街小雨潤如酥”,寫柳枝有“萬條垂下綠絲縧”,寫春燕有“誰家新燕啄春泥”……
春風垂柳
那麼,再怎麼寫能出新意?在宋代寫春的詩歌裡,徐俯卻憑着一首《春遊湖》脫穎而出,《全宋詩》《宋詩三百首》等都将其收入集子中。事實上,他使用的意象并不見特别,仍是燕子、桃花、春雨、柳樹、小船諸如此類,那他是如何寫活這春之畫面的?
讀書君認為,主要靠兩個字。
春遊湖·徐俯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
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舟撐出柳陰來。
桃花夾岸
神來之二字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燕子飛來之時,便是江南春歸之際,詩人恍然間見到燕子雙飛而回,心中的喜悅之情不由升起:燕兒是什麼時候回來的呢?再看向水邊的桃花,夾岸而開,紛繁明麗。
徐俯這句“夾岸桃花蘸水開”勾勒出的意境讀書君甚是喜愛,一個“蘸”字,把桃花花枝離水之近,與水面桃花之交相輝映寫了出來。雖然看似用力,但實際卻使用得相當巧妙。
桃花蘸水開
而要體會“蘸”字的巧妙,首先要理解“蘸”字的含義,其本意是指在液體或粉末狀的物體沾一下就拿出來。所以用在這裡,其實是能夠感受到一種花枝蘸水的動感:桃花在春風的吹拂下搖搖曳曳,時而蘸着春水,時而離水而去。
但桃花枝并不像柳枝一般下垂,它為什麼能時而蘸着水面呢?詩人在下一句中寫出了原因。春雨斷橋人不渡,一個“斷”字寫出了春雨之細密頻繁,春水之緩緩上漲。正因為這頻發的春雨,河水上漲,使得沒過了橋的一部分,讓橋如斷了一般,人沒有辦法再行渡過。而這,也是上句桃花能夠蘸水而開的原因所在。
垂柳
句句皆動景 春之生動盡在其中除了一“蘸”字,一“斷”字用得非常巧妙以外,徐俯這首詩還有一個特征:詩人幾乎不用靜态描寫。整首詩鎖定詩人春遊湖時的所見所聞,從首句至末句,每一句,都勾勒出一幅徐徐流動的動态之景。
從雙飛的燕子,到夾岸而開的蘸水桃花,從春雨不停歇導緻春水上漲沒過橋,到小舟撐出柳蔭來,詩人一步一動,一動一景。将一幅流動的春之美景徐徐鋪展開來,正解“春遊湖”之題意。
雙飛燕
雖用尋常物、尋常景,但徐俯此詩卻仍别具一格,清代謝啟昆贊其為:橫塘春綠滿東湖,不肯因人作步趨。這是對徐俯詩風做出的極其精當的評價。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
多少年後,這首詩描繪出的美好春景仍打動着我們,至少讀書君是一讀難忘。不信你換一個字,還能渲染出這樣的畫面和意境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