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衡水環保整治是如何進行的

衡水環保整治是如何進行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5 08:12:10

衡水環保整治是如何進行的?河北衡水加大治理力度,全面推進生态環境由量變到質變跨越,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衡水環保整治是如何進行的?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衡水環保整治是如何進行的(河北衡水加大治理力度)1

衡水環保整治是如何進行的

河北衡水加大治理力度,全面推進生态環境由量變到質變跨越

藍綠底色更濃 隽秀城鄉更美

近年來,河北省衡水市在加大環境保護的同時,以京津冀最美“後花園”和華北地區“知名旅遊目的地”為旅遊發展新定位,立足“曆史文化、濕地資源”兩大特色,拓展發展空間,加快濱湖新區建設。目前,該區以衡水湖水質治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為前提,以發展壯大第三産業為支撐,以抓牢新城項目建設為載體,聚焦教育、大健康、旅遊、現代物流四大産業,已經進入發展的快車道,一座富有實力、充滿活力、獨具魅力的一流新城正在快速崛起。

濱湖新區建設隻是衡水市努力打造城鄉隽秀的魅力新衡水的一個縮影。日前,在衡水市第五次黨代會上,該市提出今後5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成為普遍實踐,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态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衡水湖生态保護與修複取得更為顯著的成效,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走在全省前列,綠色轉型全面推進,生态環境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跨越。

全力打造生态衡水升級版

近日,生态環境部發布了第二批“三線一單”落地應用典型案例。衡水市“三線一單”分區管控科學,将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列為優先保護單元,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護衛鳥類家園,最終被确定為10個案例之一,受到生态環境部的肯定,在全國生态環境系統宣傳推廣。

近年來,衡水市以衡水湖自然保護區為核心,以潴龍河、滹沱河、滏陽河等9條主要河流為生态廊道,以北部生态和農業協調綜合管控區、中部“三生空間”重點協調區和東部地下水綜合治理區為生态管控區,以森林公園、生态公園和果業園區等為生态節點,加快構建“一湖九河、三區多點”生态安全格局,全面推動生态衡水建設。

衡水湖是衡水得天獨厚的生态優勢,該市堅持生态保護和修複為主,嚴格落實《衡水湖水質保護條例》,強化水源保障,加強對入湖水質的監測,每年入湖水量達到3000萬至5000萬立方米,确保引水水質達标。科學推進衡水湖濕地系統保護與恢複,對衡水湖西湖進行蓄水,逐步恢複衡水湖西湖兩平方公裡濕地。周邊建設生态護坡,開展生态綠化,逐漸恢複衡水湖自然生境。實施禁漁和增殖放流,完善衡水湖生态系統生物鍊,恢複沉水植被,提升湖泊自淨能力。依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科研機構,開展衡水湖水生态環境健康現狀調研及承載能力分析等項目,推進衡水湖濕地生态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建設。統籌推進衡水湖區村莊搬遷、環境整治、生态補水、濕地修複、環湖綠化等工程,建立健全規範高效的管理體制,全面推進衡水湖生态保護與修複。

同時,該市優化河渠空間布局,加快全市水系連通工程建設,推進“一湖九河”骨幹河道與灌排河渠多級連通,大力實施河湖水系生态治理修複工程、大運河衡水段河道治理生态修複等項目,着力提升全域水環境質量。堅持保護與修複相結合的原則,劃定河湖生态保護範圍,打通衡水湖區近岸圍埝,打造800公裡生态綠廊,構建自然生态河道。大力推進“九河”水系生态治理,加快實施東部清運片區、中部滏清片區、西部石津灌區片區水系生态治理、蓄水工程、地表水擴灌等工程,加大引蓄調水力度。到2025年,全域水環境質量全面提升,全面構建多源互濟、互聯互通、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态水網格局。

加強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該市按照“節水優先、大力引水、以水定産、修複生态、分區施策”的思路,加快地下水壓采項目建設,重點開展“節、引、調、補、蓄、管”六大行動,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着力增引外調水,推進地表水灌溉、農村飲用水水源置換等工程,調減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大力推廣節水品種和節水灌溉技術,堅決關停城鎮自備井,有序關停農業取水井,實施擴挖河渠坑塘蓄水工程,增加河湖生态蓄水量,持續回補地下水,力争到2022年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實施全民節水行動,建設節水型社會。深入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完善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到2025年,全市萬元生産總值用水量完成省下達指标,用水總量控制在17.9億立方米以内,城市和縣城再生水利用率分别達到40%、30%以上,促進地下水位穩步回升。

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引領,該市紮實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行林長制,加強城市森林、郊野森林公園建設,以環衡水湖、中心城區、縣城和重點鎮周邊以及道路、河渠沿線等重要生态區為重點,開展環湖環城綠化和道路河渠綠化。結合國家和省級森林鄉村創建,以環村林建設和住宅庭院、道路街巷、溝渠隙地、廣場遊園等綠化為重點,廣泛開展村莊綠化,建設農田林網。到2025年底,新造林綠化10萬畝。

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1至10月份,衡水市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優良天數215天,同比增加16天;全市7個國控斷面中5個斷面水質平均值達到Ⅲ類及以上,縣級市以上城市集中式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達100%。

堅決守護良好生态環境這個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該市聚焦污染防治重點領域,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強化聯防聯控和協同治理,持續減少污染物排放,有效解決突出環境問題,防範環境風險,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深入實施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超低排放和深度治理,加強對化工、橡膠、玻璃鋼等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監督管理。深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實施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氨、臭氧等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協同控制,加大工業源大氣污染防治,開展重點行業和其他面源VOCs污染治理,加強揚塵污染整治和移動源污染防控,統籌“油、路、車”治理,推廣使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汽車,新能源與清潔能源公交車和出租車比例逐年提升。加快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和清潔高效利用,抓好散煤治理,建立農村清潔取暖長效機制,進一步減少污染物排放,穩步改善空氣質量。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夯實應急減排措施。到2025年,PM2.5濃度降低、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完成省定目标。

系統推進水污染治理,推進重點河流環境治理攻堅,強化流域分區管理,深化完善河(湖)長制,開展污染源頭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河道垃圾清理、河流岸線管制等行動,全面改善水生态環境總體質量。嚴守企業生态環境準入門檻,推動涉水工業企業搬遷入園,積極推行工業用水循環利用,提升工業污水管控水平。分類推進污水治理設施建設,實現建制鎮及鄉政府所在地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向農村延伸,全面加強農村生活污水防治。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積極推動“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加強中水回收利用。完善水源地監測監控體系,全面排查、清理、整治水源保護區内的各種污染源和各類非法建設項目,加強水源地保護。深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強地下水環境治理和污染源監測。到2025年,全市地表水國省考斷面水質全部達到考核目标要求,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總體達到100%。

紮實開展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土壤污染管控長效機制,構建土壤環境污染綜合防控體系,積極推廣土壤污染治理先行區經驗,持續開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嚴格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風險管控,全面加強未利用地土壤環境監管,突出抓好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污染物污染防控,嚴厲打擊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傾倒、利用和處理處置等違法行為。深化農村面源污染治理,調整農業投入品結構,繼續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持續推進稭稈肥料化、飼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和能源化,完善農田廢舊地膜回收處理制度,健全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體系。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省定目标要求。

推進生産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日前,記者走進冀州區金帝城小區,發現小區正在安裝智能充電系統,為居民電動車安全充電加上了一把“放心鎖”。該區已累計推廣安裝智能充電系統20餘條線路,越來越多的居民享受到綠色生活方式帶來的便捷。衡水市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行清潔生産,建立健全綠色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互促共赢。

加強資源節約利用,未來5年,該市全面落實國家碳排放、碳達峰工作安排部署,制定全市碳達峰路線圖、行動方案和配套措施,加快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進程。優化調整運輸結構,大力發展節能低碳建築,健全節能家電和新能源汽車推廣機制,加快推進重點領域低碳發展。開展綠色建築創建行動,推進超低能耗建築和近零能耗建築發展。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推進工業、服務業及生活節水化改造,深化水權水價等重大改革,構建水資源均衡集約利用體系。實施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以“畝産效益”為導向,開展低效建設用地綜合整治,強化節約集約用地目标考核和約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到2025年,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控制水平處于全省前列。

同時,該市推行綠色生産,以打造産業綠色轉型先行區為引領,培育以“低碳”為特征的節能環保、新能源、互聯網、生物、新材料、文化創意等新興産業,持續推動産業結構調整,嚴格控制高耗能行業的新增擴改,構建綠色低碳産業體系。實施産業綠色轉型升級工程,推進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食品及生物制品等産業工藝技術裝備綠色化、清潔化改造,鼓勵企業推行“互聯網 綠色制造”模式,開發綠色産品,打造綠色供應鍊。全面推行清潔生産,在重污染行業深入推進強制性清潔生産審核。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産業園區綠色化循環化改造,完善支持發展循環經濟政策,培育一批綠色循環經濟示範企業,提高廢舊資源再生利用水平。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體系,健全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态環境保護體系,構建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實行生态環境信用評價管理,落實資源有償使用、總量管理、全面節約制度,實行領導幹部離任自然資源資産審計全覆蓋。實施排污許可制度,構建以排污許可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實行污染源全程監管。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鼓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實施生态環境治理和保護,規範支持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撬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生态環境保護領域。

将踐行綠色生活融入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商場和綠色出行等創建,強化示範引領,推動全社會逐步形成自然簡約、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逐年提升城市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完善公衆參與制度,健全公衆監督、舉報反饋機制,支持公衆對環境保護公共事務進行監督。加強輿論監督,設立生态環境“曝光台”,形成全社會環境監督合力。推進環保設施向社會開放,激發并提升廣大群衆保護生态環境的責任意識。推動環保社會組織和志願者隊伍規範健康發展,支持、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環境保護活動。(河北日報記者 陳鳳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