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孔子老子莊子孟子墨子的思想精髓

孔子老子莊子孟子墨子的思想精髓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7 00:03:25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于《戰國策》

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

孔子老子莊子孟子墨子的思想精髓(老子-莊子-孔子-孟子-荀子各家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什麼)1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别。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複「周禮」,并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于「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内部分化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钜)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彙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别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産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并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于上古執掌天文曆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并以之作為曆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于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阖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孔子老子莊子孟子墨子的思想精髓(老子-莊子-孔子-孟子-荀子各家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什麼)2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别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于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顔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着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産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産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産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間傳說議論,借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産生原因:

(1)經濟原因:生産力的發展。

(2)政治原因:奴隸制進一步崩潰,封建制逐步形成,曆史經曆着劃時代的變革。

(3)階級原因: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思想家對當時的變革發表不同見解,形成不同派别,從而出現了“諸子百家”。

(4)環境原因:在諸侯割據稱雄的時期,統治者不可能推行封建文化專制主義,相反,各諸侯國競相招攬人才,禮賢下士成為社會風尚,使各個學派都有了發展機會。

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人。

孔子是個大思想家,他創立了儒家學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學說,即要求統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後來成為我國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對後世影響極大。

孔子又是個大教育家。在奴隸社會裡,隻有貴族子弟能夠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壟斷了。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突破官府的壟斷,擴大了教育對象的範圍。據說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學生:學習知識要經常複習,“溫故而知新”,學習态度要老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

相傳,孔子晚年編訂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書》等幾部書,還根據魯國的曆史材料編成《春秋》一書。這對古代文化的保存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鄒(今山東鄒縣)人。約生于周烈王四年,約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緻力于富國強兵,争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争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産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範疇為基石的。

老子

姓李名耳字伯陽,谥曰聃,約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間,《史記》載“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楚國苦縣厲鄉,即現今的亳州市渦陽縣閘北鄭店。老子曾擔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圖書典籍,學問淵博,見周王室衰微,棄官西去,至函谷關遇見關令尹喜。尹喜請求他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最終成了隐士,“莫知所終”(《史記》)

《道德經》又名《老子》,文約義豐,雖僅五千言,卻包含着十分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把宇宙看成一個自然産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随” ,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還提出對立面雙方可以互相轉化,事物總要走向它的反面。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張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認為“柔弱勝剛強”。這種觀點在一定條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視矛盾雙方的鬥争,把轉化看成是無條件的循環往複。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認為隻有無為才能無不為,反映了當時統治者的無力,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但他對“侯王”的告誡,如“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卻是很精辟的。《老子》的曆史觀是落後的,要求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死不相往來”。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後代不少哲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響。自漢以後注釋《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國古籍中是罕見的。老子不但創立了我國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後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展,深深地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态。

莊子

(約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縣城東郊人(今城關鎮東城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莊子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标志着在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玄遠、高深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我國曆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吏、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孔子老子莊子孟子墨子的思想精髓(老子-莊子-孔子-孟子-荀子各家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什麼)3

莊子做過蒙城漆園(在今縣城渦河北岸的漆園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辭去。他布衣草鞋,糁湯野菜,安居陋巷著書。生活難以維持時,曾向監河侯借過糧食。楚威王聞境内莊周是有學識而賢德的人,就遣使備千金厚禮前來漆園(蒙城),請莊子為楚國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許以為相的旨意後,莊子笑謂楚使說:“千金可算是重禮了,相位可謂尊貴至上。可是,你沒見祭祀時的牛嗎?人們把牛喂養肥了,祭祀時披紅挂彩,還不是牽到太廟殺了作祭品?我甯願在淡泊無為中度日,不去做犧牛”莊子在談笑中“喻牛辭相”,終未為楚國宰相。戰國初年,諸侯兵戎相見,戰亂頻繁,社會動蕩不安。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學術思想空前活躍,學術流派競相而起,形成了他獨特的哲學體系和思想畔,相距僅百裡,故又稱他們的學術思想為“老莊渦河之學”。莊子晚年常垂釣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渦水,遊于濠梁(今安徽鳳陽臨淮城西南)觀魚,與魚鳥共樂,甘于清靜閑居的生活。唐天寶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頒布沼書,賜号莊子為“南華真人”,稱其書曰《南華真經》。曆代均有一些研究莊子的學者,其著作數百種,近年又有《莊子白話》、《莊子現代版》等問世。

謝謝您的閱讀

版權聲明:

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注重分享,版權歸原作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