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世界
先來做個小問卷,
你們覺得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悲劇
到底應該怪誰?
↓↓↓
《梁山伯與祝英台》劇照
多年以來,人們探讨梁祝愛情悲劇的成因時,大多認為是封建禮教毒害的結果。很少有人想過,為什麼在戀愛自由的當下,梁祝的故事還這麼富有生命力,難道其中另有玄機?
首先,先來複習一下梁祝的故事:
東晉年間,祝家女公子英台女扮男裝到外地讀書,中途遇到同是外出求學的梁山伯,倆人結為八拜之交,同氣相求,同聲相應。
同窗三年,結腳而眠,祝英台暗中愛上了梁山伯,而梁山伯卻不知祝英台是個妹子;分别前,祝英台暗示梁山伯十天内去她家一趟,但梁山伯誤以為三十天。
三十天後,當梁山伯如期約來到祝家提親時,祝員外已将英台許配給馬員外的公子,并已定下迎親的日期。梁祝相見,悲感交加,但無法改變現實。不久,梁山伯含恨而終。
在馬家迎娶的途中,祝英台堅持要到梁山伯墳前告别,獲許可。祝英台痛哭祭奠,時風雨大作,墳裂,祝英台縱身跳入,轉眼一對美麗的蝴蝶飛出。
但是這個悲劇到底怪誰?
01
包辦婚姻?
包辦婚姻真的那麼萬惡嗎?話說,在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的古時候,你不大可能漫無目的地翻山越嶺跋涉幾十裡地去尋偶。
于是你隻能就近取材、自由婚配,但這很容易導緻近親結婚。近親結婚的部落,必定會在曆史無意識的生物進化中逐漸消亡。
一對青年男女是不是有血緣關系,能夠搞清楚這點的,無疑是父母。所以,能夠延續至今的人類群體,在古代基本上都采取了包辦婚姻,這決不是偶然的,而是生物進化選擇的結果。
02
祝員外棒打鴛鴦?
細讀文本我們會發現,《同窗記》裡并沒有說梁山伯的家庭情況,但從他去外地讀書這點來看,他家裡的經濟能力應該不比祝家差多少,古代供養一個人讀書頗不容易。
另外,祝英台的父親還是比較開明的,在女子不出閨門的古代社會,祝員外能讓女兒女扮男裝到外地讀書,這表明他并非“老封建”——至少表明他很寵愛女兒,不太可能會因為梁山伯的家境原因,而完全不顧女兒的感受。
03
馬員外家仗勢欺人?
祝家與馬家同為員外之家,馬員外為自己的兒子向祝家提親,僅僅是“門當戶對”而已,并無仗勢欺人之嫌。
相反,從迎娶途中允許祝英台祭奠梁山伯這一點來看,馬家也還是很仁義的。設想,在結婚這一天,誰家會同意新娘去見前男友?!
所以
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詩詞君這樣猜測……
《晉書·武帝紀》中有一條這樣的史料:
晉武帝秦始九年(273)冬十月,诏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
意思是說女孩子到了17歲還不出嫁,将采取強行措施,由政府指配丈夫。這種毀滅剩女、造福光棍的福利政策,應該是祝英台被匆匆叫回家的原因。
這就很好理解,為什麼分别前祝英台暗示梁山伯一定要在10天内去她家,因為再晚點,就算他爹不答應馬家的求親,她也會被政府指配給某個路人甲。
由此可以推斷,梁祝分别時,祝英台的年齡應該快到17歲這個法定界限了。古代計算年齡是按虛歲走,所以當時祝英台實際年齡應該是15周歲左右(加2歲為虛歲),梁山伯作為結義大哥,年齡稍微大一點,應該是15周歲多點。
這就很好理解,為什麼兩人分别時,祝英台用《關雎》做出暗示,而梁山伯完全不知。因為15歲的小屁孩還沒發育完全,對異性還不是很敏感。
盡管女孩子比男孩子早熟,但出于羞澀天性,情窦初開的祝英台也隻能各種暗示。
梁山伯對祝英台有一種朦胧的情愫,但萬萬沒想到她是一個妹子。話說兩人同窗三年,居然不知道她是女兒身,這不是梁山伯的智商有問題,隻能說,梁山伯too young。
15減3等于12,兩人剛結拜時,梁山伯大約12歲,可能還沒有開始發育,因此,他才沒有表現出成年男子那種對異性的敏感和好奇,以緻與祝英台“結腳而眠”而相安無事。
到這裡,我們可以得出初步的判斷,梁祝的悲劇在于梁山伯太年輕。
因為年輕,12歲的時候與祝英台結拜為兄弟;因為年輕,同窗三年不知道祝英台是妹子;因為年輕,同床三年還保持着純潔的友誼關系;因為年輕,15歲時沒聽懂祝英台的表白。
更悲劇的是,因為年輕,梁山伯錯過了至關重要的一點:祝英台以“二八、三七、四六日”暗示他10天後去她家,但他卻誤以為30天。
“10天”隻是一個隐喻,即女孩子給予男孩的成長時間,但男孩子往往需要“30天”才能長大。這就很好理解,為什麼這個誤會不可避免,因為這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宿命。
即便是今天也很常見:一個男孩子成熟的時間,遠遠趕不上一個同齡女孩的待嫁時間。于是,當你真正長大的時候,曾經的她卻已成了别人的新娘。
啊,多麼痛的領悟……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于“現代出版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