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父逐日的故事出自《山海經·海外北經》:“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誇父追太陽,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感到口特别渴,想要喝水,就喝幹了黃河、渭河的水。還不夠,誇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誇父把他的手杖抛了出去,化成了桃林。
因為描述過于簡單,人物、背景、動機、目的什麼的都沒介紹,就引起後人的各種解讀。有人說誇父逐日是為了給人類采火種,給人們光明與溫暖。有人說是為了搞清楚太陽對農作物的影響。
有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種争鬥,誇父代表“水”,而太陽代表“火”,水神、火神相鬥。有人把誇父逐日看做是一次長距離的部族遷徙,是一次很有膽略的探險。也有人認為是當時太幹旱,逐日是誇父要把太陽趕跑,同時尋找水源。
不管哪種解讀,誇父是被神化了的人,誇父逐日反映了古代先民對抗大自然的勇氣,在困難面前不屈服,企圖超越大自然束縛的渴望。同時也反映了先賢能為了衆生而大無畏犧牲的精神。
現在這個成語還有個意思就是比喻自不量力。包括《山海經》中也有一句說誇父“不量力”。現在我們看來,應該是那時人的認知有局限性,以為是能達到目的,就去做了。有時,我們是需要有這種精神的,不去做怎麼知道會不會成功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