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雄安新區大澱頭村美麗鄉村

雄安新區大澱頭村美麗鄉村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5 07:09:20

來源:中國雄安官網

雄安新區大澱頭村美麗鄉村(掘鯉有佳音遺世而獨立)1

在白洋澱的中心地帶,有個叫圈頭的小村子,傳承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圈頭村音樂會。記者王永康 攝

“風止夜何清,獨夜草蟲鳴。仙人不可見,乘月近吹笙。”近日,中國雄安官網記者走進圈頭村,聆聽在這裡傳承百餘年的音樂會,記住燕趙音樂的鄉愁,感知雄安的傳統文化。

每年農曆四月十九、二十、二十一,雄安新區安新縣圈頭村,男女老少都會聚集在村裡的藥王廟,音樂會的傳人們演奏起各式傳統曲目,以此來祭祀藥王,感念千百年來對當地村民的佑護。

雄安新區大澱頭村美麗鄉村(掘鯉有佳音遺世而獨立)2

圈頭村音樂會顧問90歲的夏趕會老人在認真觀看年輕人演奏的音樂會。記者王永康 攝

音樂會在圈頭村已傳承百餘年

圈頭村坐落于白洋澱(古稱“掘鯉澱”)中心的一個島上,四面環水,曆史上曾歸屬于鄚州管轄,村民世代以澱上耕作和水上捕魚為業。村裡街道非常狹窄,出入白洋澱全靠一艘船,交通非常不便。在村東不遠處的鄚州卻是水路、陸路發達,自明朝以來便是南京通往北京的必經之路,經濟和文化相對發達。

根據曆史記載,春秋時期,鄚州為渤海鄚郡,是神醫扁鵲的故鄉,因此,鄚州人和全國各地的信客在這裡建立了多座藥王廟來祭祀他。随着藥王廟規模不斷壯大,鄚州寺廟裡祭祀的藥王也從扁鵲擴大到了中國曆代名醫,包括華佗、張仲景、孫思邈等。明末清初時,鄚州城裡有一座非常大的寺廟,不僅供奉藥神邳彤,且是當時笙管樂的主要演奏場所。

20世紀初,廟裡一位叫聊藝的高僧見圈頭村交通不便,看病困難,村民又希望借助藥神的力量來護佑平安健康,他便将演奏笙管樂的方法教給了圈頭村村民。村民們在自己的村子裡建起了藥王廟,每年定時演奏音樂會,由此,音樂會在圈頭村一代代傳承下來。

圈頭村音樂會的樂譜、樂曲屬北樂,樂隊由笙、管、笛、雲鑼、鼓、镲、铛等樂器組成,保留了明清時代甚至更古老的曲目,曲目完整,曆史悠久。固定演奏時間除了四月,還會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和七月十五進行,村裡有了白事,音樂會也會免費演奏。

雄安新區大澱頭村美麗鄉村(掘鯉有佳音遺世而獨立)3

學生們放學後參與圈頭村音樂會的表演,這也是他們主要的課餘生活。記者王永康 攝

聽到音樂會就能想起圈頭村

“圈頭村音樂會演奏的無一例外都是傳統樂曲,世代傳承的民間禮俗和民間信仰支撐着音樂會會社的生存,也使得會社所演奏的這些樂曲依附着民間禮俗而得到有效的傳承。”圈頭村音樂會的重要傳承人之一夏滿軍告訴記者。

一名張姓老人在圈頭村生活了六十多年,對音樂會的感情非常深厚,“趕上誰家有白事的時候,會社的人都是免費演奏,一分錢也不要,仁義!隻要聽到這邊有聲響,我就一定會過來聽,這麼多年,跟這曲子都有感情了。”

張淼小時候跟着家裡學武術,13歲時看了音樂會表演後便喜歡上了這種旋律,“那年音樂會會社新換了一個‘香頭’,在村裡的廣播裡說要招收學員,我就報了名。”從2000年的冬天開始,張淼跟随圈頭村音樂會第三代傳人陳小花學習這項傳統音樂,這一學就是18年。

“我們學習的時候一開始有三四十個人,到現在隻剩下兩男兩女了。”張淼告訴記者,陳小花打破了圈頭村音樂會傳男不傳女的封建陋習,從此女性也走上了音樂文化的舞台。

圈頭中學的學生陳卓跟着張淼學這項傳統音樂有一段時間了,他在樂隊裡的主要任務是敲雲鑼。他說:“這是古代傳下來的東西,能學習它感到非常驕傲。今後可能我會出去求學工作,但隻要聽到樂曲聲,我就會想起白洋澱,想起圈頭村。”

雄安新區大澱頭村美麗鄉村(掘鯉有佳音遺世而獨立)4

圈頭村音樂會中演奏的樂曲都來自于這本工尺譜,至今已經有上百年的曆史。記者王永康 攝

不能讓這門傳統藝術在我們手裡消亡

圈頭村音樂會雖然保存了以工尺譜記寫的樂譜,中央音樂學院的張伯瑜教授也根據工尺譜翻譯了五線譜和簡譜,但由于“啊口”的存在,根據樂譜演奏出的效果與實際效果之間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夏滿軍介紹道:“‘啊口’就是樂曲演奏中的裝飾部分,比如用‘嗯、啊、哇、呀’等語氣襯詞來渲染感情,融入了圈頭地方特色,這個必須依靠師傅們口傳心授,工尺譜主要是用來幫助記憶的。”

如何将這門音樂遺産傳承下去,一直萦繞在圈頭村音樂會會社成員們腦海裡。2000年,夏滿軍希望能夠在技藝精湛的老人們手腳還靈便的時候将其演奏記錄下來。“2001年冬天,老藝人們約好每晚7點錄制,一個冬天就錄制完成了40首古樂。可惜那時候沒有經驗,保存不當,現在已經無法使用,僅殘存了部分磁帶。”

2007年6月,圈頭村音樂會入選第二批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2008年6月,圈頭村音樂會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能進入名錄,對于音樂會的傳承來說是莫大的支持和鼓舞。”談到這裡,夏滿軍很激動。

2007年末,中國音樂學院舉辦中國工尺譜演唱教唱講座,圈頭村的陳小花、夏滿軍、陳冬興被特邀去做講座老師。美國加利福尼亞音樂研究所所長辛西亞·謝-肯伯林在聽到音樂會後說:“民間音樂家們的打擊演奏讓人感到震撼,很有特點,以前從來沒有聽過,希望能有幸常來學習。”

記者在圈頭村的音樂會演奏現場看到圍坐的一圈傳承人裡,除了幾位白發老人,剩餘的大部分是在讀中學的青少年。對于音樂傳承,張淼認為最大的困難是留不住人,“中青年要外出打工,孩子們在村裡讀完初中、小學就有可能去縣城讀書,沒有時間學習工尺譜,以前學習的内容就忘記了。”

“音樂會能發展下去最大的驅動力,是我們不能讓這門傳統藝術滅亡在我們手裡,要有把這個東西發展下去的決心。我們不能忘記師父這些年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培養。”張淼如今已經成為音樂會會社中最年輕的頂梁柱,他跟記者提到最多的字眼便是傳承的責任。

作為圈頭村音樂會培養新人的主要力量,張淼經常和學生說一句話:“既然我們學習這個東西,就要把它學好,這是一門古老的文化,不能讓它斷送在我們手裡,一定要發揚下去。”(記者張仕林、陳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