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鄉村振興示範縣幫扶機制

鄉村振興示範縣幫扶機制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3 09:30:09

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這樣做好“銜接”文章

廣西: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大石山窩蝶變為“生态綠洲”

金秋時節,稻谷壓穗、瓜果滿枝。記者在廣西部分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蹲點調研了解到,各地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把增加脫貧群衆收入作為根本措施,特色産業蓬勃發展,一批就業幫扶車間助力脫貧群衆增收。同時,緊抓石漠化綜合治理,昔日荒山窮嶺逐漸變為“生态綠洲”,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鄉村振興示範縣幫扶機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這樣做好)1

近年來,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不斷加大農村發展力度,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生态環境不斷優化,村容村貌不斷改觀,人居環境不斷改善,鄉村風貌日新月異,步步走向振興。這是廣西都安縣高嶺鎮境内的鄉村風貌(2021年8月 31日攝)。新華社記者周華攝

選準“領頭雁” 當好“排頭兵”

秋夜的大石山區,微風中透出絲絲涼意,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高嶺鎮加全村會議室裡燈火通明。北京大學博士畢業的駐村第一書記陳燕輝和村裡10多名骨幹黨員、鄉賢代表圍坐一起,讨論接下來特色牛羊養殖提質增效和生态農業布局計劃。

“我們成立了黨員和緻富能人組成的鄉村振興理事會,強化黨建引領推動‘三農’工作隊伍培養、提高幹部鄉村振興業務能力、謀劃全村鄉村振興事業,不斷創新鄉村治理模式,各項工作開展得都順風順水。”陳燕輝說。

集“老、少、邊、山、庫”于一體的廣西,曾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廣西堅持以深度極度貧困地區為重點,深入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定點幫扶,實現63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新階段廣西紮實推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制定過渡期“1 N”政策體系,加強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傾斜支持,将困難群體及時納入防返貧監測,持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措施。

不少地方建強黨群服務中心、黨員服務站,開展便民服務。在天等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龍岩社區,黨員“亮身份”了解搬遷群衆訴求,幫着協調解決各項困難。“社區設立黨員服務站,采取群衆辦事下單、黨員上門接單的方式,用心用情為搬遷群衆提供最便捷、高效的服務。”龍岩社區第一書記陳新說。

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組織三處四級調研員郭海濤說,目前,廣西有1.9萬多名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駐村推進鄉村振興,其中博士學曆駐村幹部40多名,以“80後”為主。記者從自治區鄉村振興局了解到,廣西1.6萬餘個村(社區)換屆選舉後,55歲以下村黨組織書記占98.9%,高中以上學曆占83.5%。

在黨建引領下,一批批緻富能人不斷湧現。近日,廣西啟動實施鄉村産業振興帶頭人“千雁萬群”“頭雁”培育五年行動計劃。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廣西計劃每年培育700名國家級“頭雁”和2000名自治區級“頭雁”,力争用5年時間培育3000名以上國家級“頭雁”和1萬名以上自治區級“頭雁”,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示範縣幫扶機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這樣做好)2

在廣西都安縣菁盛鄉加禾村,一名村民在采摘毛葡萄(2021年9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周華攝

産業蓬勃發展 就業助農增收

走進百色市田陽區那滿鎮新立村,田地裡瓜果飄香,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誰能想到,這個村曾是當地出了名的“窮窩窩”,産業結構單一,群衆增收困難。

新立村黨總支書記羅朝陽說,近年來,村裡修了26條水泥路,引進公司流轉農地,打造3000畝高效農業标準園,香蕉、芒果、火龍果等産業蓬勃發展,還建設“夢裡壯鄉”鄉村休閑旅遊示範區,吸引越來越多遊客前來。“2021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6萬元,比10年前多了近萬元。”

記者走訪了解到,廣西曾經的深度貧困地區特色産業逐步發展壯大。大化瑤族自治縣七百弄雞“飛”向各地餐桌,撬動全縣畜禽養殖規模化發展;都安瑤族自治縣完善“貸牛還牛”聯農帶農機制,讓更多脫貧戶分享産業增值收益;隆林各族自治縣、那坡縣小小桑蠶吐出緻富銀絲,全産業鍊向縱深發展……廣西已打造蔬菜、甘蔗、水果、優質家畜等6個千億元級特色農業産業集群,特色産業覆蓋脫貧戶96%以上。

除發展特色産業助增收外,各地加大就業幫扶力度,目前廣西脫貧人口務工人數超過280萬人。在天等縣馱堪鄉道念村“80後”返鄉創業能人梁榮志創辦的威印電子廠裡,工人們忙着生産和包裝冰箱、電視機等電器内部連接線。這家就業幫扶車間創辦近4年來,年營業額超過300萬元,帶動周邊村屯數十人就業。

“我們在車間收獲了‘家’一樣的感覺。”脫貧戶馬梅香說,她原來與愛人到外地打零工,收入不穩定,如今在家門口每月有2000多元工資,還能照顧公公以及上小學的女兒。

天等縣委副書記玉燕平說,截至目前,天等縣累計創建就業幫扶車間338家,幫助2.23萬人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其中脫貧人口超三分之一。

自治區鄉村振興局黨組成員鄧妙宏說,去年廣西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5.8%,今年預計同比增長24%達到1.66萬元,産業和就業是脫貧群衆收入的主要來源。

昔日石漠荒山 如今滿眼皆綠

石漠化被稱為“地球癌症”,廣西是我國石漠化最嚴重的省區之一。近年來,各地因地制宜,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等工程,将石漠化治理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産生疊加效應。

在都安縣下坳鎮隆壩村龍磊屯千畝兩性花毛葡萄種植基地裡,一串串紫色毛葡萄下了枝頭,通過貨車運出大山。過去光秃秃的石山,如今披上了“綠裝”。

“今年毛葡萄剛剛銷售完畢,總産量超13萬公斤,産值約80萬元。”基地負責人、“90後”返鄉創業大學生藍鈞說,毛葡萄生命力旺盛,向下紮根、向上攀爬,一株甚至可覆蓋1畝石山,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在石頭縫裡覓生機,小小毛葡萄承載起石漠化治理、生态振興的願景。在當地政府支持下,藍鈞租了上千畝荒山坡地種植毛葡萄,帶動30多個脫貧戶增收。“接下來,我們計劃延伸産業鍊,發展毛葡萄酒等深加工産品,輻射帶動更多群衆。”藍鈞說。

衛星影像顯示,廣西石漠化山區越來越“綠”。在馬山縣古零鎮古零村弄拉屯,曾經“靠山吃山”的村民放下斧頭砍刀,轉而封山育林、植樹造林,大石山窩蝶變為“生态綠洲”。

廣西先後建設100多個石漠化綜合治理示範點,各地探索出“竹子 任豆”、毛葡萄等10多種治理模式,走出一條以林果為龍頭、沼氣為紐帶、種養結合的循環利用良性發展之路,生态旅遊、健康養生等産業方興未艾。

受益于一系列重點生态工程項目,廣西岩溶地區石漠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石漠化擴展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全國岩溶地區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顯示,廣西石漠化土地比2011年淨減少38.72萬公頃,淨減面積超過五分之一。如今,廣西森林覆蓋率達62.55%,石漠化植被生态質量呈改善趨勢比例99.2%,一幅産業優、百姓富、生态美的鄉村綠色發展畫卷徐徐展開。(記者 陳國軍、何偉、黃浩銘)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