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下午,《牛津筆記》作者、複旦大學教授張力奮與國際著名鋼琴家孔祥東合作的“讀書音樂會”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的演奏廳舉行,在上海東方衛視主持人袁鳴的現場主持中,用全新的視角為觀衆開啟了一場音樂與文字的盛宴。
《牛津筆記》記錄了張力奮在牛津訪學期間的所見所聞,既是一部充滿奇聞轶事的英倫遊曆筆記,也是一次對人性的真誠審視。他的文字平實溫婉、簡潔内斂,獨立成篇的日記伴随着饒有趣味的節奏和韻律。他說,寫書是孤獨過程,能給讀者帶來愉悅就是最大的獎賞了;而孔祥東先生既是他書中的人物,也是懂他的讀者之一。
圖說:《牛津筆記》 官方圖
兩人結緣在20世紀80年代。孔祥東是當今活躍在國際樂壇中最優秀的中國鋼琴家之一,曾在全球40餘個國家和地區演出,被西方媒體譽為一位“真正能激動人心的天才鋼琴家”。張力奮稱他們為“從文化廢墟中生存下來的一代人”,對于那時的他們,音樂是奢侈又珍貴的東西。作為資深音樂發燒友,張力奮為觀衆展示了80年代的薄膜唱片等幾件音樂藏品。80年代末,兩人分别赴英美留學、工作,在海外的生活讓他們對音樂、藝術的熱愛的到了極大滿足,在《牛津筆記》裡可以看到,在英國,音樂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張力奮用誠懇的語言記載下自己在英國的個體記憶,文字間透露出藝術流淌的痕迹。他說,這本書是給自己的一個答案,是在海外修學之後,去回答如何思考、如何用文字清晰記錄和表達思想的問題。作為同時期的中國留學生,孔祥東表示留學帶來最大的改變在于人格。“藝術和學業的精進,沒有人格的改變都是虛無的。”這種人格發源于對人類生存狀态的悲憫,進而産生同情、同感、同憐,“最後我們才能同在”。而《牛津筆記》也從另一個角度呈現了這樣的同感和同在。跟随着作者對異國文化的尊重和好奇,讀者們将逐漸看到,文化之間存在差異,但人類的人性是相通的,“這才是偉大的東西”。
圖說:活動現場 官方圖
活動現場,孔祥東憶起音樂之路上的貴人賀綠汀老先生,賀老讓他明白,音樂是傳承、是分享。1997年,他回國在上海創辦了"孔祥東音樂藝術中心",他說,音樂最終是愛,學音樂就是學愛。“我希望讓人們在我的音樂中感受到溫暖,在我的臉上感受到笑容”。
伴随着孔祥東即興創作的音樂演奏,張力奮和上海東方衛視主持人袁鳴吟誦起《牛津筆記》的精彩片段。牛津的草坪、傳統的午茶、古希臘文化課堂、閣樓裡的老電影和CD唱片……十指翻動,音樂和文字纏綿起舞、緩緩流淌,演奏廳裡似乎也充盈着英國午後的暖意和清新的茶葉香。樂聲和讀書聲契合交織,藝術家們用最大的溫情治愈了觀衆的心靈。
《牛津筆記》中有一段描寫鋼琴家孔祥東的文字:“他有個絕活是即興作曲,給朋友‘畫’性格肖像:他讓你在鋼琴黑白鍵上随意按兩個鍵,而後根據這兩個鍵現場創作。他給我寫過兩次,都在他家中。”在此次活動中,孔祥東也為現場一位女觀衆即興創作了一首“音樂肖像”。他說,這是他拉近人與音樂關系的方式。
音樂讀書會在愛爾蘭民歌《夏日裡最後一朵玫瑰》的即興創作演奏中落下帷幕,這場文字與音符的藝術盛宴讓現場觀衆良久回味。張力奮與孔祥東都是改革開放後崛起的一代人,奔赴海外留學後,他們又帶着對文化和藝術的熱愛回歸故土,以傳承為使命,向生命報以柔情。 (陳瀚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