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康熙王朝》的拍攝,源于作家二月河的一部曆史小說,這部小說裡面有大量虛構的成分,很多内容都嚴重不符合事實。不過,文學藝術是允許對曆史做一定程度的修改的,我們也無話可說,隻要這種修改不太離譜。
(康熙1)
實際上,康熙朝征服台灣的時候,鄭經早就已經去世了,當時的實際掌控者是鄭經的兒子鄭克爽。是鄭克爽向清朝的康熙帝投降,他本人也被押解到了北京,不過康熙也沒有殺他,而是封了一個公爵給他。當然,他這個公爵沒有什麼實權,自然也沒有政治地位,甚至連人身自由都沒有,實際上是被軟禁起來了。鄭克爽封爵不久之後,就死在了北京,死因可能是由于哮喘病發作。
(鄭經)
憑心而論,《康熙王朝》對鄭經的刻畫并沒有太過于醜化,但也不是什麼“明君”,一副失敗者的鬼樣。因為二月河寫這部小說,目的就是歌頌清朝的康熙帝,康熙帝才代表了“主旋律”,所以他的對手們總會被寫成有各種的缺點。對于清朝則描繪的過于理想化。比如,劇中姚啟聖為了盡快遷界禁海,哪怕自家的祖墳被刨仍然苦口婆心的勸百姓遷徙,甚至用馬車來載百姓,簡直就是聖人一般無二。朝廷還給各種優惠政策。然而,曆史上遷界禁海可是十分血腥的,是以犧牲沿海百姓為代價來封鎖明鄭政權,使鄭氏成為無源之水。近百萬人流離失所,餓殍遍野,其景慘不忍睹。
從劇情來看,鄭經确實為鄭氏政權立足台灣做了很多努力,而且也善于政治角逐。如果我們把劇情當成史實的話,可以明白一點,就是鄭經的失敗不是由于他的過錯,而是由于曆史潮流更傾向于統一,他無論付出多大的努力,無論其才能有多高,也阻止不了兩岸重新歸于一統的曆史大趨勢。
(康熙2)
從鄭成功開始,驅逐荷蘭殖民者,開拓台灣島,兢兢業業深耕幾十年,鄭氏家族是有曆史功績的。後來滿清統治者也沒有抹殺這一點,同意在台灣給鄭成功立祀祭奠。
除了鄭經,《康熙王朝》中的施琅這個人,在曆史上是有一定争議性的。恨他的人,說他是投降主義者,為外族做走狗;愛他的人,說他順應曆史潮流,統一國家有功。
(姚啟聖)
客觀上說,施琅投降清朝有其無奈一面,他後來率兵征服台灣,也有其曆史貢獻。因為如果再晚一點,台灣很可能就從中國永久分割出去。當時統治台灣的鄭氏家族,已經放棄了鄭成功的遺願,打算在海外建國。與其這樣,不如暫時由滿清統治。這也是無奈之舉。
(原載于頭條問答)
作者:懷疑探索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