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道德經的辯證法

道德經的辯證法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5 16:13:24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āi)而棁(zhuō)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經的辯證法(道德經唯物辯證法系列)1

闡釋前,先參考一下古代兩種:

  1. 王弼注解《道德經》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持,謂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勢必傾危。故不如其已者,謂乃更不如無德無功者也。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既揣末令尖,又銳之令利,勢必摧故不可長保也。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不若其已。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不可長保也。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四時更運,功成則移

2.河上公注解《道德經》 運夷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盈,滿也。已,止也。持滿必傾,不如止也。

揣而梲之,不可長保。揣,治也。先揣之,後必棄捐。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嗜欲傷神,财多累身。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夫富當赈貧,貴當憐賤,而反驕恣,必被禍患也。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言人所為,功成事立,名迹稱遂,不退身避位,則遇于害,此乃天之常道也。譬如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樂極則哀。

上述兩種注解,以河上公所注相對詳細。這一章,相對于前八章也較容易理解,但也容易讓許多學者産生錯覺:此章單講“功遂身退”。然而老子李耳提出“功遂身退”是富含哲學内涵的,是在事物的運動中闡述的,是用發展的唯物辯證法觀點闡述的。因此,站在新的角度看這一章,往往會有更新的收獲。

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道德經的辯證法(道德經唯物辯證法系列)2

1.持 甲骨文缺,金文寫作“寺”,寺=止(停止運動、固定)+手(用手抓緊),從手,止聲,字形像用手抓住并很牢固,表示擁有、抓住。小篆另加義符“手”,隸變後楷書寫作“持”。造字本義為握着、拿着。引申為支援、保持。又引申指掌握、控制、料理。又引申指扶助。也引申指對立、對抗等義。《說文.手部》:持,握也。從手,寺聲。

道德經的辯證法(道德經唯物辯證法系列)3

2.揣 。揣,篆文=入(進入腋下夾角或衣襟内裡)+手(手伸入胸口及腋下) 耑(衣襟或胸部很寬的衣服),字形像手伸入腋窩與胸口位置,造字本義:用手伸入胸部衣服(衣襟)内驗證東西是否夾藏妥當。引申為分析、度量。動詞:用手仔細地度量,估算 chuǎi。作動詞,又引申指用手臂夾,夾藏 讀chuāi。《說文》:揣,量也。

道德經的辯證法(道德經唯物辯證法系列)4

3棁.,甲骨文缺,棁 zhuō,篆文=木(木材)+兌(短小,尖銳),造字本義:梁上短柱(起加固作用)。作名詞,也指木杖。又引申指加固。《說文》:棁,木杖也。

道德經的辯證法(道德經唯物辯證法系列)5

道德經的辯證法(道德經唯物辯證法系列)6

4.保 (上圖) 保”的甲骨文的字形像面朝左的一個大人,用手和身軀護住後背的小孩。金文同于甲骨文。隸變後楷書寫作“保”。造字本義:護衛孩子。引申指護衛、保護,又引指養育、撫養、照顧、幫助,作動詞,也引指守護、守住、抵擋、防禦等義。《說文·人部》:“保,養也。

道德經的辯證法(道德經唯物辯證法系列)7

5.滿 (上圖)甲骨文缺 篆文=(水) 廿(到頂)+兩(容器内部),字形表示水由少到多最後裝到了極限。後也表示水充斥每一處。造字本義:水逐步增加到容器内部空間極限。作動詞,指器皿内液體飽和。 

又引申為完全充斥,使充足。作形容詞,引指足量的,達到極限的。作副詞,引申指全,完全地,足量地等義。《說文》:滿,盈溢也。

道德經的辯證法(道德經唯物辯證法系列)8

6.堂 甲骨文缺 (上圖) 尚,表示正統的、高級的、追崇的。堂=尚高級的、高雅的) 土(壇、宮殿),表示高雅的殿室。造字本義:王宮内舉行隆重儀式的大殿正廳。籀文承續堂的字形。篆文明确了"尚"的字形。作名詞,指王宮的大殿正廳。後引申為大家族祭祖用的正廳,或為聚會用的大廳。作形容詞,引申指正規,莊重大方。作量詞,引指用于空間較大的事物。作名詞,後引申指同祖的親屬關系等義。《說文》:堂,殿也。

道德經的辯證法(道德經唯物辯證法系列)9

7.莫 (上圖)“莫”,甲骨文像草中間有個太陽,寓意四面八方的小草都被太陽曬枯萎了,與金黃色的落日一樣一片枯黃,表示小草沒有了生命。金文、小篆結構都與甲骨文相似。隸變後楷書寫作“莫”。甲骨文“莫”字的具體的形象是:秋天被曬幹的小草,與落日的金色餘輝映成一片金黃,也就是說小草由生到死,太陽由強到弱,由白天将進入黑夜,造字本義:事物開始向對立面轉化。作否定詞使用,引申指不要、沒有誰,也引指姓氏等義。|說文·茻部》:莫,日且冥也。

8.富 金文=(宀,房屋) (酉,酒

道德經的辯證法(道德經唯物辯證法系列)10

8.富 甲骨文缺,(上圖)金文=宀(房屋) (酉,裝酒、油、錢寶的壇子)造字本義:家境寬裕殷實,有房有糧有酒有錢。遠古時代糧食匮乏,酒品稀有,更别提有錢币珍寶了,家中有房有酒有糧是生活寬裕的标志。篆文将金文字形中酒壇形狀寫成"畐"。

作形容詞,引申指家境寬裕,物資豐厚,也引申為充滿、充實、充裕。又指姓氏,也作名詞,引申為财産,資源等義。 《說文》:富,備也。一曰厚也。

道德經的辯證法(道德經唯物辯證法系列)11

9.驕 甲骨文缺(上圖), 喬,表示高大。驕,金文=(馬) (喬,高大),造字本義:馬特别高大雄壯。篆文承續金文字形。引申指特别出衆的,作形容詞,也引申指不服氣的、傲氣的、傲慢的、無禮的、狂野的、猛烈的。又指奔馳的馬不受控制,引申為放縱的、目中無人的、自高自大的、脫離群衆的等義。《說文》:驕,馬高六尺為驕。

道德經的辯證法(道德經唯物辯證法系列)12

10.遺 (上圖) 甲骨文缺,遺,金文=(彳,運動) 貴(價值高的)+止(停止,留下來),表示持有價值的事物在運動中傳遞給後者。造字本義:将有價值之物饋贈他人。有的金文以"辵"代"彳"。篆文基本承續金文字形。隸書誤将(雙手持物)寫成貴。

作動詞,指将好東西饋贈他人 ,讀wèi。作動詞,引申為留下、留存、保存,讀 yí,也引指丢失、失蹤、疏失等義 。又作名詞,引申為丟失的東西。《說文》:遺,亡也。《釋言》:遺,離也。

道德經的辯證法(道德經唯物辯證法系列)13

11.咎 甲骨文=倒寫的"人"(受非人的待遇者即受刑的人) 刑具+人(施刑者),表示因過失受刑罰,屬于人禍,造字本義:因過失而受刑罰造成的災禍。金文、篆文承續甲骨文字形,有一些變形。

作名詞,引申指災禍,災殃,也指罪過、 過失,又指不義之舉、惡果、罪責。責備、憎惡作動詞,引申為讨伐、譴責、責備、憎惡等義。《說文·人部》:“咎,災也。從人各。各者,相違也。

分析之句話之前,先簡單的了解一下另外一位古代先賢的曆史事迹:

範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楚國宛地三戶(今南陽淅川縣滔河鄉)人。

後人尊稱他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文武雙全。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之後被拜為上大夫、相國,輔佐越國勾踐。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又被封為上将軍。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鸱夷子皮,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後定居于宋國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南)。

悉知了範蠡先賢的動人事迹,很容易便會對老子《道德經》的這一句話心領神會,無師自通。

此句最直接的表達為:

事物持續發展到盈滿後便開始衰落,不如順其勢辭舊迎新;懷揣收藏并加強守護,是保不久的;堆滿堂屋的金玉,是守不住的;富貴産生的驕逸,是必然自生災禍的。

具體的表達是:

事物持續發展到最高(強)階段後便開始走下坡路,由旺盛走向衰落,不如順勢而為,自覺結束這個過程,從而進入新階段的開始。事物是不斷變化的,珍藏于懷中努力夾緊,即便像用短柱牢牢護緊大梁一樣也無濟于事,也是不能長久保留的。錢财是流動的,滿屋的金銀玉珠也是守不住的。富貴是流動的,也是一把雙刃劍,自以為天生富貴,便驕橫跋扈、驕奢淫逸,作威作福,那麼罪過與兇險必然降臨到自己頭上。

唯物辯證法的表達是:

事物是發展的,是由弱到強再由強到衰的不斷向前運動的,事物發展到最高級的階段便開始走向衰落。這是無法主觀控制的,也是無法主觀制止的,必須遵循其發展的客觀規律。事物是不斷變化的,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變的事物,任何事物都不會停留在原地,靜止是相對而言的,生命是短暫的,客觀實在中是沒有無限長久的生命的。貨币是具有流動性的,财富也是流動的,财富在琉動中不斷的增加或者減少,貨币的流動性是客觀存在的,不能用機械的靜止的觀點看待物質财富的不斷發展,要樹立全面的發的展的對立統一的觀點來不斷積累物質财富。财富與權力也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财富與權力不是天生的更不是世襲的,财富與權力本質上來自于人民,是屬于人民的,是屬于占絕大多數的平民百姓的。财富與權力是在為人民服務的發展過程中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一且脫離了人民群衆,一切财富與權力皆化為烏有。

二、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經的辯證法(道德經唯物辯證法系列)14

1.遂 甲骨文缺(上圖)“遂”金文=彳(運動)+谷粒(種子,結果)+手(獲得)+止(停止),表示在事物的運動過程中,目的已經完成,此階段就此結束。造字本義:運動的階段性結束。

作動詞,引申指行往、前進。又引申指舉薦,也引申指完成、順利地完成、完全、成功、已成、終了、稱心如意、通達、順應、符合、順從、通暢。後引指墜落、竟然、盡、完全、、久、道路、田間小水道等義。《說文解字》:達也,進也,成也,安也,止也,往也,從志也。

道德經的辯證法(道德經唯物辯證法系列)15

2.退,甲骨文=門(屋内的門) 止(腳,表示往回走),字形寓意往家裡回撤,造字本義:往回走。金文将甲骨文加"彳"(行走)、加"止"(腳),強調運動。籀文基本承續金文字形。

作動詞,引申為撤消,撤回,又指回還,也指下降、回落。《說文》:退,卻也。

此句的直接表達即:

大功告成,便激流勇退,這就是天道。

具體的表達為:

建功立業,當大功告成時,就要從這個頂峰階段自覺退下來,不貪戀權力和财富,也不圖名譽,自覺從名利與權勢的巅峰上退出。這樣,才符合天道。

其實,深谙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者很容易就會發現:中國上古時代的另一部曠世奇書的重要論述一一《周易》中的“既濟”與“未濟”兩卦與《道德經》第九章是驚人的相似。

唯物辯證法表達是:

否定之否定規律是事物發展所體現的客觀規律。大功告成,便激流勇退。終點便是起點,為人民服務是無止境的,這就是自然規律。

(鄭裕波 校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