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傷風是由大自然中廣泛存在的破傷風梭狀芽孢杆菌經皮膚或黏膜的破口侵入人體後,在缺氧環境下繁殖并分泌毒素,造成人中毒的一種嚴重疾病。患者會出現全身骨骼肌持續收縮和陣發抽搐。
破傷風是一種嚴重的疾病,重症破傷風若不經治療,尤其是老年人和兒童,病死率幾乎100%,在醫療條件充足的情況下,即使經過積極治療,病死率也在10%以上。因此我們對破傷風這種疾病需要高度重視,正确預防。
1
緻病因子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
破傷風梭狀芽孢杆菌在自然界廣泛分布,主要存在于土壤中、灰塵中、污染的水裡,也可存在于人和哺乳動物的腸道、糞便中。破傷風梭狀芽孢杆菌平時以芽孢形式存在,在土壤中可生存數年,100攝氏度下持續1小時左右才能被完全破壞。該細菌進入體内後,在缺氧環境下可以大量繁殖并産生破傷風痙攣毒素,而這種毒素是目前已知的自然界中最強的毒素之一,其人體的緻死量是2.5納克/公斤體重,也就是說1克破傷風痙攣毒素(花生米大小),可緻600萬以上的人中毒死亡。
生活中,隻要我們的皮膚、黏膜存在破口,破傷風梭狀芽孢杆菌就有可能趁機進入我們的人體,在缺氧環境下繁殖就可能導緻發病。破傷風梭狀芽孢杆菌侵入人體的常見途徑包括:一、皮膚、黏膜有外傷史或破損史(如車禍外傷、刀傷、釘子紮傷、動物咬蜇傷等);二、皮膚、黏膜、軟組織有細菌感染史(如慢性中耳炎、牙周膿腫、肛周膿腫等);三、有消化道穿孔等消化道完整性破損病史(如上消化道穿孔、結腸穿孔等)。
2
出現哪些症狀要警惕破傷風
外傷導緻皮膚黏膜破損,尤其是沒有經過規範處理的情況下,如果出現以下情況,要高度警惕破傷風并盡早就醫:一、咬肌痙攣造成張口受限;二、面部肌肉痙攣導緻苦笑臉;三、全身肌肉疼痛和持續的強直或陣發性痙攣;四、吞咽困難。
根據患者臨床表現,破傷風一般可分為以下三種臨床類型:
1.全身型破傷風:這也是最普遍、最嚴重的類型。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全身肌肉疼痛性痙攣,逐漸發展可出現張口困難、苦笑面容、牙關緊閉,進一步加重可表現為頸部僵硬、角弓反張、闆狀腹等。
2.局部型破傷風:臨床上較少見。患者主要表現為傷口附近區域的單個肢體或身體某一部位發生強直性、痙攣性肌肉收縮。局部型破傷風相對來說病情較輕。
3.頭部型破傷風:頭部型破傷風是一種特殊的局部型破傷風。多發生于頭面部受傷或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患者。頭部型破傷風可發展為全身型破傷風,嚴重程度一般與全身型破傷風相當。
得過破傷風的患者,再次受傷後如未規範處置,還有可能再罹患破傷風。
破傷風痙攣毒素毒性非常強,極微量的破傷風毒素就能緻人發病,發病後也不能刺激人體産生應對破傷風發病的免疫力。即使患過破傷風的人,再次受傷後如果沒有規範處置,還是有罹患破傷風的可能。那麼,如何才能避免再次發病呢?第一,規範處理傷口,盡可能消除毒素來源;第二,根據患者既往免疫史和傷口的情況,合理使用特異性破傷風解毒劑——“破傷風針”,給身體一個臨時性保護;第三,補齊免疫缺口,以避免再次患病。
3
正确處理傷口預防破傷風
由于破傷風梭狀芽孢杆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隻要皮膚、黏膜存在破口,就有感染破傷風的風險,所以外傷後應對傷口進行規範處置,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患破傷風的風險。意外受傷後應該先壓迫止血,同時盡快用清水沖洗傷口,再用幹淨的布覆蓋傷口,盡快就醫。
需要強調的是,要完全避免破傷風發病,僅僅處理傷口還不夠,還需結合患者免疫史進行正确免疫預防。
作者: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創傷救治中心副主任 王傳林
整理:王建影
策劃:譚嘉
編輯:王建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