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中為人處世的七個原則

道德經中為人處世的七個原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6 14:21:17

老聃有雲: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在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中,難免會有高下強弱之分。當出現分化之後,如何調節二者的關系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道德經中為人處世的七個原則(品讀道德經七十七)1

《道德經》第七十七篇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釋義

天之道,其猶張弓欤: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隻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理解與思考

老聃将自然的規律比作張弓射箭,認為正确的自然規律是“損有餘以補不足”,這透露出了老聃“鋤強扶弱”和“共同富裕”的價值觀。縱觀個人的發展和曆史的進程,無不印證着隻有“損有餘以補不足”才能夠得到好的發展。

相信人們都對木桶效應有所了解,即: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闆。要想裝更多的水,就必須把最短的木闆變長,一味增加長木闆的長度反而于事無補。這正是“損有餘以補不足”的道理。

對于個人而言,往往制約其發展的往往是其缺點,所以為了更好的發展,人們應該彌補自己的缺點,取長補短。

對于社會而言,如果貧富差距過大,社會就難以穩定,隻有社會實現共同富裕才能維持長治久安。我國的封建王朝,絕大部分都是因為土地兼并造成的地主和貧民嚴重分化才走向滅亡的。王朝初期由于土地的重新分配使得社會貧富差距很小,所以才會經曆一段興盛期,當貧富差距擴大之後,如果能夠“損有餘以補不足”來調節分配,例如唐德宗的“兩稅法”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所做的那樣,就往往會給國家“續命”,相反,如果縱容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就難免會導緻國家内部矛盾嚴重,從而陷入傾覆的命運。

現代社會,“損有餘以補不足”同樣是一項很有價值的準則。一個治理的好的國家,普遍都是采取“富人多納稅,窮人少納稅”的做法以維持社會的穩定。在團隊工作之中,也隻有給予每個人幫助,規避其短處,發揮出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關注我,與你分享《道德經》,用老聃哲學看社會現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