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關于年輕人的話題頻頻登上熱搜,其中一條為#年輕人不愛吃鴨脖了#的話題連續幾日挂在熱搜榜單,這也引起衆多網友關注,年輕人真的不愛吃鴨脖了嗎?年輕人愛不愛吃鴨脖,好像還沒有人能給出明确答案,但從鹵味三巨頭披露的上半年财報來看,鴨脖似乎真的不好賣了。8月30日,絕味交出一份淨利下滑80.36%的半年成績單,是其上市後遇到的最大淨利降幅。而同為三巨頭的周黑鴨和煌上煌處境也難言樂觀,周黑鴨淨利甚至出現超九成的下滑幅度。
在業内人士看來,過往很長一段時間,乃至現在,門店數量都是鹵味品牌重要的競争砝碼,而絕味依托門店數量優勢在營收規模上常年位居榜首。不過,“門店赢天下”的時代似乎正在過去,新興品牌不斷擠入讓市場競争更加激烈,在成本上升、消費欲望減弱等大背景下,如何提升門店質量、尋找第二曲線吸引年輕消費者成為擺在鹵味三巨頭面前的新課題。
煌上煌營收反超周黑鴨
淨利集體下滑,鹵味三巨頭日子不好過了?8月30日,絕味食品披露中報,上半年實現營業總收入33.36億元,同比增長6.11%;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9859.27萬元,同比下降80.36%。
至此,3家鹵味巨頭中報已全部公布。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煌上煌上半年營收11.82億元,同比下滑15.98%;淨利潤7991.55萬元,同比下滑46.7%。周黑鴨上半年營收11.81億元,同比下降18.7%;淨利潤1837.37萬元,同比下跌92%。
從營收規模來看,絕味食品仍位居榜首,周黑鴨被煌上煌反超,位列三巨頭末位。
去年同期,周黑鴨營業收入14.53億元,同比增長60.8%;淨利潤2.3億元,同比增長644%,扭虧為盈超過煌上煌。2021年年報數據中,周黑鴨亦實現營收淨利雙增長,營收為28.7億元,增長31.6%;淨利潤為3.42億元,增長126.4%。同期煌上煌營收23.39億元,下降4.01%;淨利1.44億元,下降48.76%。
淨利下滑幅度有所不同,但3家給出的理由卻較為相似,均為疫情影響和成本上漲。根據3家披露的公告内容,業績下滑一方面是受疫情影響,部分工廠和門店關閉,影響銷量;另一方面則是原材料等成本持續上漲。
但在業界看來,周黑鴨淨利潤暴跌與其逆勢開店有一定關系。
此前,周黑鴨立下“萬家門店”目标,并預計到2023年全國達到4500-5000家門店。财報顯示,周黑鴨在今年上半年依然積極開拓門店,新增店面以特許經營模式為主,同時還加大了對加盟商的補貼扶持。
根據财報數據,截至2022年6月30日,絕味食品、煌上煌、周黑鴨3家公司的門店數量分别為14921家、4024家和3160家。
快消行業新零售專家鮑躍忠認為,在“店越來越多”的新零售市場環境下,企業的傳統市場優勢、業态優勢正在呈邊際效用遞減。必須要通過變革重構,打造新的市場優勢,否則很難在競争更加激烈的市場環境下生存下來。
職業投資人程宇分析,周黑鴨與煌上煌利潤下降原因都在于營收下降。且煌上煌的毛利潤率也在下降,但其存貨周轉率保持穩定。從毛利潤率的比較來看,周黑鴨的市場競争地位穩定,但存貨周轉率下降明顯,說明周黑鴨即便擴張開店,銷售也未能達預期。這反映出整個市場在變冷,消費者的鹵味消費在減少。
絕味現上市來最大降幅,鴨脖不好賣了?
在營收方面一直穩坐頭把交椅的絕味也不好過,超八成的淨利下滑成為其自2017年上市以來最大一次降幅。
2020年中報顯示,受疫情沖擊,絕味食品淨利潤約2.74億元,下降30.78%。2021年上半年回暖後,淨利潤增加82.91%至5.02億元。2022年上半年,絕味食品淨利潤大幅下降80.36%至9859.27萬元。
對于公告中提到的疫情影響及成本壓力等,絕味也給出應對措施——下半年将以提升門店運營能力作為重點工作,為門店終端賦能,提升門店營收,加大不确定情況下的門店抗風險能力;壓縮生産費用和成本,積極降本增效。
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認為,連鎖品牌門店的大規模鋪設能夠滿足消費者對鹵味食品的即時性需求,但即便是以規模取勝的絕味食品,也不能無限制地開下去。供應鍊成本上升、消費疲勞等因素都會對鹵味市場産生影響。
鹵味三巨頭,各有各的愁。如此一來,網友疑問,鴨脖真的不好賣了嗎?網絡平台有不少網友表示,有了更多選擇後,越來越少吃鴨脖了。
或許品牌方也意識到了這種情況,正在尋找新增長曲線。北京商報記者發現,目前絕味食品、周黑鴨在美團平台上的門店頭像均已更換為小龍蝦相關圖片,推廣小龍蝦新産品;周黑鴨在财報中表示建立了新的爆款大單品蝦球,開創新賽道;絕味食品在财報中稱正在探索布局公司未來“第二、第三增長曲線”。
鮑躍忠認為,鹵味市場周邊的替代産品越來越多,市場被分流,與鴨産品形成直接競争。同時随着消費者健康消費理念的變化,對重口味鹵制産品的關注度也有了下降的趨勢。此外,随着鹵味行業發展規模逐漸擴大,新興品牌不斷增多,競争變得尤為激烈。
據美團餐飲數據觀發布的《2022鹵味品類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鹵制品行業規模将達到3691億元,預計2023年将達到4051億元。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有21家鹵味企業發生25起融資事件,王小鹵、盛香亭、鹵大媽、研鹵堂等鹵味興品牌受到資本的關注,接連獲得融資。
在鮑躍忠看來,鹵味市場仍有增長空間,但市場格局正在變化,企業應跟随市場和消費者的變化,積極做出調整。及時進行産品的開發、創新、叠代。傳統鹵味品牌在鞏固市場地位、優化供應鍊的同時,豐富營銷渠道,盡快開辟第二增長曲線,吸引更多年輕消費客群。
針對上述問題,北京商報記者發郵件采訪了絕味食品、煌上煌、周黑鴨,截至發稿未收到回複。
北京商報記者 郭秀娟 張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