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中醫發展源遠流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一種極具效果的保健養生的方法。唐代著名醫學家兼養生大師孫思邈,因其101歲的高壽而為後世矚目。孫思邈曾指出“膏肓灸無所不治”。《扁鵲心書》中将灸法列為各種養生保健法的首位,認為艾灸任脈的關元穴,無病可以預防保健,已病可以防止加重;傳統艾灸在當代影響深遠,且衍生了衆多艾灸法,為治病防病提供了更多選擇。而艾炷灸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艾炷灸就是指将艾柱放在穴位或病變局部施灸艾柱灸,可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今天就為大家介紹艾炷灸的操作方法及其作用:
1.直接灸
又稱為“明灸”。是指艾柱直接接觸皮膚,點燃艾灸的方法。常用的艾柱灸法為非化膿灸。
非化膿灸又稱非瘢痕灸,是指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置于施術部位點燃,而不使皮膚出現化膿的灸法。
操作方法:1.于施灸局部塗抹凡士林 2.選擇大小适宜的艾柱置于施術部位并點燃施灸3.待皮膚感覺灼痛而艾柱未燃盡時,用鑷子去除未燃盡的艾柱,再換艾柱點燃施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一般3~7壯,以皮膚出現淺度紅暈為度。
臨床應用:本法灸時痛苦較小,灸後不化膿,無瘢痕而更易被患者所接受,其适應症較為廣泛,對多種常見病均有較好療效,如氣血虛弱、小兒虛寒腹瀉等虛寒性疾病的治療。
2.間接灸
又稱隔物灸、間隔灸。是指将艾柱與皮膚之間間隔某種物品而施灸的一種方法。根據所用襯物的不同,隔物灸可有較多分類。所隔物品常選用藥物,可以是單種藥物或多種複合藥物,以期達到不同的治療效果。臨床常用有隔姜灸、隔鹽灸、隔蒜灸、隔附子餅灸等。
(1)隔姜灸
操作方法:1.切取0.3cm厚的生姜一片,用針穿刺數孔,置于施術部位。2.選取适宜大小的艾柱,置于姜片中央并點燃。3.如患者感到灼燙無法忍受,需将姜片擡離皮膚片刻,繼而再灸。直至灸完所需壯數,一般灸5~7壯。
臨床應用:隔姜灸具有溫中止嘔、散寒解表等作用。适用于感冒、嘔吐、腹痛、腹瀉、痛經、不孕、遺精、陽痿、寒濕痹症等。
(2)隔鹽灸
又稱神阙灸,是選取臍窩作為施灸部位的隔物灸法。
操作方法:1.選取幹燥純淨的食鹽,填平肚臍。2.将艾柱置于食鹽上點燃施灸。3.如患者感到灼痛難忍,宜換柱再灸。直至灸完所需壯數,一般3~7壯。急性病症不限制壯數。
臨床應用:隔鹽灸适用于長期腹瀉、痢疾、急性腹痛、陽氣虛脫等。
(3)隔蒜灸
是選取大蒜作為隔物的灸法,可分為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現又衍生出鋪灸,即長蛇灸。
操作方法:
隔蒜片灸:1.取新鮮獨頭大蒜,切成厚約0.1~0.3cm的蒜片,用針在蒜片中間刺數孔。2.放于施術部位,上置艾炷施灸。3.若患者感到灼燙難忍,可将蒜片擡起片刻再灸,若蒜片萎枯幹焦可換蒜片繼續灸,以皮膚潮紅而不燙傷為度。直至灸完規定壯數,一般灸3~5壯。
隔蒜泥灸:1.以新鮮大蒜适量,搗如泥膏狀,制成厚0.2~0.4cm的圓餅,大小按病竈而定。2.置于選定之穴區按上法灸之,無需更換。直至直至灸完規定壯數,一般灸3~5壯。
臨床應用:隔蒜灸具有散結定痛、消腫排毒的功效。
(4)隔附子餅灸
是選取附子作為隔物的灸法,可分為附子片灸和附子餅灸。
操作方法:前者是将附子以水浸透,切為0.3~0.5cm薄片,以針紮數孔,操作同隔姜灸法。後者是将生附子研末,用黃酒調和為餅,直徑1~2cm,厚0.3~0.5cm,以針刺數孔,然後施灸,法同前者。以皮膚溫熱,局部潮紅為度,一般5~10壯。
臨床應用:隔附子餅灸具有溫陽益火的作用,适用于陽虛諸證,如宮寒不孕、痛經、閉經、陽痿、遺精等。
艾灸雖好,大家在實際操作中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遠離易燃物品,也要注意自身,以防燙傷燒傷!快操作起來吧,溫暖整個冬天!
我是堅持為大家科普醫學知識的于春泉醫生,碼字不易,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幫忙關注或點贊,也可以轉發給您的家人或朋友觀看此文,謝謝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