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黃河之濱,廣武山之巅,有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所在,鄭州荥陽桃花峪,隸屬廣武鎮三皇山旅遊景區。上個世紀90年代,桃花峪因被黃河水利委員會命名為黃河中下遊的分界處而名傳天下。
桃花峪北臨黃河,南眺嵩嶽,溝壑縱橫,相傳唐代時期,一到春季,此處山嶺坡頭桃花盛開而得名。桃花峪又名僧郎谷,相傳晉時的高僧僧郎來到桃花峪,被這裡的青山綠水和環境條件所吸引,在這裡布道修行,并置果園田莊,以濟封僧食齋香火,故又稱此為僧郎谷。唐德宗時期,為給紹成皇後追福,在此谷廣招民衆,大興土木,建成了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景雲寺。歲月滄桑,山河流變,昔日的桃花峪已沉浸在曆史的塵封裡,僅留下一處帶有桃花芬芳的美好的記憶。
在這裡,黃河從邙山和清風嶺之間奔湧而出,百川之水浩浩蕩蕩不舍晝夜,塑造出廣袤的黃河沖積扇黃淮海大平原,桃花峪就是這個沖積扇的軸心和頂點。桃花峪以上屬黃河中遊,其河道為禹王故道,距今已有4000多年曆史;桃花峪以下屬黃河下遊,為明清河道,距今有500多年曆史。一望無際的黃河,沖出桃花峪,進入平原,河床變寬,流速變緩,泥沙開始淤積,加之下遊堤防約束,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綿延千裡,蔚蔚壯觀。
桃花峪以下河道寬、淺、散、亂,擺動頻繁,一旦形成斜河、橫河,往往引來全河之水沖擊一處,就會造成巨險叠發的險惡局面。1999年,由于黃河主河道南移,主流猛烈沖刷邙山根部,山體不斷坍塌、滑坡,見證楚漢争雄的漢霸二王城遺址岌岌可危。為了保護附近村民人身财産安全以及漢霸二王城文化遺址,在地方政府緊急呼籲下,由國家投資、鄭州河務局承建的桃花峪控導工程應運而生。
1999年至2001年,桃花峪控導工程的修建,也有力保護了漢霸二王城遺址。漢霸二王城遺址,地處廣武山頂北側的淺山丘陵地帶,北瀕黃河,周圍群山起伏,溝壑縱橫,自古就是一處軍事要地,由于數千年來受黃河等水患影響,其北牆和城内大部已不存,保留下來的隻為南牆大部,東、西牆一少部分及城内南部部分區域。桃花峪控導工程始建于現有丁壩50道,工程總長5310米。工程南側為邙嶺天然屏障,對岸為武陟清風嶺黃土高坎。有效地減輕了河勢變化對該段灘區農業生産帶來的危害,使得承載了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古迹得以保存。
2001年,在桃花峪控導工程竣工之後,荥陽市政府就在廣武山上修建了“黃河中下遊分界碑”這一标志性建築,分界碑碑高21米(意為 21 世紀),四面玲珑旋梯聯接,外部呈 H 體形(意示“黃河”漢語拼音首個字母),基座高2米,周圍由台階玉欄護侍。
朝霞絢爛,夕陽壯美,站在桃花峪黃河中下遊分界碑廣場,遠眺飛架南北的空中天河——桃花峪黃河公路大橋,往來如織,流光溢彩,西觀黃河自天際而來,山巒蔥翠,峽谷萬重鎖大河;東望煙波浩渺浪滔滔,桃花峪外,千裡堤防定安瀾。遊客俯瞰大河,上遊黃河天際而來,水勢湍急,下遊黃河浩浩蕩蕩,千裡煙波;頓生“逝者如斯”之感,追憶萬古江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