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韓愈有一句人盡皆知的詩,是這樣說的: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講的是,在溫潤如酥的毛毛細雨中,遠遠看去,有一片淡淡的草綠色很是惹眼。
可是走近了,卻見不到幾棵草芽,也感受不到綠色了。
人世間的道理便是這樣,有時候,我們離某個事物太近,反而感受不到它的存在與美好。
與人交往亦是如此,愛得太滿,是場災難。
唯有适當的距離,才是我們表達愛意最好的方式。
因此,對待身邊的這三類最親近的人,一定要“薄情”一些!
“薄情”待愛人,方留得空間
電視劇《第二次也很美》裡,王子文扮演的女主角安安,大學畢業後就結婚生子做了全職主婦。
老公俞非凡是個有理想、肯吃苦的富二代,白手起家創立了自己的公司,每天忙得不可開交。
可是,安安太愛俞非凡了,上班打電話,下班追問行蹤,恨不能24小時做“連體嬰”。
一天,安安給俞非凡打電話,當時俞非凡正在錄節目,沒有辦法接電話。
等到中場休息,助理拿來手機,俞非凡發現安安竟然打了59個電話。
無奈的俞非凡,把電話回過去,還沒來得及解釋一句,安安已經急不可耐地大喊:
“工作比我重要是嗎?”
“我現在就要見到你,一分鐘都不想等。”
因為要繼續錄節目,俞非凡不得已挂了電話,結果安安立即開始收拾行李,上演了一場離家出走的戲碼。
感情就像手裡的沙,越想抓緊,失去得越快。
最終,被逼得透不過氣的俞非凡提出了離婚。
聽過這樣一句話:隔着距離看,朦胧便是美,距離太近了,連瑕疵都看清楚了,就不美了。
深以為然,愛人之間若是不能給對方适當的空間和自由,那麼這段關系終是要走向崩潰的。
最好的夫妻關系,是相互愛護,又彼此支撐;不會過度幹涉,也不會任之不管。
在該親密的時候交換愛意,在該冷靜的時候适當“薄情”,如此,才能給彼此之間留一些呼吸的空間,關系才會更穩定。
劉若英曾在《我敢在你懷裡孤獨》一書中描寫自己與丈夫婚後的生活:
“夫妻倆一起出門,去不同的電影院,看不同的電影。回家後,兩個人有各自獨立的卧室和書房,隻共用廚房和餐廳。”
也許很多人會對這樣的夫妻狀态感到奇怪,但劉若英卻說:
“這樣的距離剛剛好,心裡是親密的,生活是獨立的,互相尊重,互不打擾,自得其樂。”
我們常講的一句老話“距離産生美”,其實是最适合形容愛人之間應當有的狀态。
不必靠得太近,适當“薄情”對待,給彼此留一個轉身的距離,餘生才皆是歡喜。
“薄情”待子女,方使得獨立
《紅樓夢》中有一句話:“訓有方,保不定日後擇強梁。”
大意是,辛辛苦苦教導子女,也難保他日後不會淪為強盜賊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于丹曾說過: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對子女好,并不是多加管教、事事叮囑就可以的,更重要的是培養子女的獨立性。
梁培寬在追憶父親時,曾提到過這樣一件事:
一次考試,他隻考了59分,内心惴惴不安,生怕回家會受到責罰,十分忐忑地将學校發的補考通知拿給父親看:
“結果他隻看了一眼,就又還給了我。”
父親既沒有一絲責罵,也沒有任何安慰,冷漠的像是看了一張别人家孩子的補考通知。
直到後來,梁培寬才明白父親的深刻用意,“自己的事情應當自己負責”。
梁培寬的弟弟梁培恕對父親的教育方式也十分稱贊:
“我們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擁有了别人沒有的最大的自主權。”
看似疏離、冷漠的方式,實則是梁漱溟先生遠大的教育智慧,相比于課堂成績,他更在意教孩子過社會生活。
蒙台梭利說過:
“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沿着獨立的道路前進。”
若是什麼都手把手教着,一件事接一件地管着,子女終究隻能是個不能自立的“孩子”。
網上有一段很形象的說法:
8歲時孩子不能自己整理書包,18歲時不能夠獨立處理問題,28歲時給他錢買名牌鞋,就難保他不會在48歲依舊啃老。
話雖不好聽,卻字字箴言。
父母對孩子最成熟的愛,莫過于适時地放手。
好的父母,是能在子女需要時,給予溫暖遮蔽的羽翼,也能安心放手讓孩子飛向更廣闊的天空。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适當的“薄情”,方能使子女更快地走向獨立。
“薄情”待好友,方守得底線
齊白石是賣畫為生的藝術家,他賣畫無論是誰,一律明碼标價。
賣畫不論交情,君子有恥辱,請照潤格出價:
花卉加蟲鳥,每一隻加十元,藤蘿加蜜蜂,每隻二十元;已出門之畫,回頭補蟲,不應;已出門之畫,回頭加題,不應。
《張大千藝術圈》一書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齊白石有位弟子叫高希舜,當時,高希舜要去日本留學,臨行之前向齊白石索畫作為離别紀念。
過了幾天,高希舜到齊白石家中取畫,齊白石卻一直無動于衷,絲毫沒有将畫拿出來的意思。
高希舜見此,從口袋裡掏出一個裝着一疊銀元的紅紙包,送到齊白石家孩子的手中,齊白石這才取出一幅人物畫,對高希舜說:
“希舜啊,這下你的心安了,我的心也安了!”
該有的底線不能丢,該講清的事情不能含糊。
正如胡佩衡所言:
“先生性爽直,喜任俠,有古烈士風,故見有不平之事,即義形于色。
嘻!世之衰也,人唯利是圖,假藝術之名為自肥者比比然也。
先生心潔面傲,借挽頹風,求諸今人豈易多得哉!”
與朋友之間的相處,堪稱一門大學問,離得太遠易淡;離得太近易煩。
最好的相處方式應當是:親而有間,疏而有密;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切不可破了底線,失了距離。
就像著名的刺猬法則:
寒冬臘月,若想取暖,兩隻刺猬就需得相偎相依,但因為渾身是刺,容易傷害到對方。
但若是互相拉開些距離,不但能取到暖,也能保護到彼此。
人與人之間,亦是如此,隻有保持一定的距離,在不該插手的事情上“薄情”對待,才能讓好友間的關系更加穩定長久。
年輕的時候,我們都對世界、對他人充滿了太多的希冀。
尤其是對身邊最親近的人,掏心掏肺地付出了全部真情,以為那一刻的美好,會貫穿往後餘生。
其實很多時候,走得太近,用情太深,反倒是一種傷害。
傷得多了,痛的久了,才漸漸懂得,“薄情”才是最好的活法。
對愛人薄情,才不會由愛生恨,感情更長久;
對朋友薄情,才不會失了分寸,友誼更綿長;
對孩子薄情,才不會“恩裡生害”,孩子更優秀。
薄情不是無情,隻是比深情多了一份清醒,是更加成熟的人生态度。
“薄情”,是看透世事之後,不悲觀,不失望,不糾結,理性地與身邊的人保持恰當的距離。
也許看似冷漠,但其實是堅守自己為底線和原則,保護彼此不受傷害。
“薄情”的人,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質, 懂得與世界周旋,拿得起,也放得下。
餘生,願你做個薄情的人,該忘的忘,該放的放,愛得淺一點,也愛得久一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