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畫家畫不出的極緻美

畫家畫不出的極緻美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30 16:16:42

作者:範昕

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很多海外博物館不得不宣布緊急閉館,也令不少原計劃将在國内舉辦的海外引進展覽不得不延遲。若想一窺西方藝術大師的神采,别忘了還有藝術家電影這把鑰匙——卡拉瓦喬、倫勃朗、梵高、雷諾阿、畢加索、達利、蒙克、夏加爾等很多世界藝術史名家的故事,都曾被搬上銀幕,甚至有的還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經典。

它們中的不少影片,或多或少帶有戲說的成分,并非關于藝術家的嚴謹傳記。而這些虛構與想象卻又是讓人願意相信的——真正富有魅力的藝術作品,或許也正在于其予人的無盡遐思。形形色色的藝術家電影,打開了另一扇通往藝術世界的門,讓人們看到藝術家在藝術作品以外的人生風景、情感底色,從而對他們的創作産生更為豐富的理解。

畫家畫不出的極緻美(畫裡畫外虛實光影)1

畫家畫不出的極緻美(畫裡畫外虛實光影)2

一幅神秘的畫,一個欲言又止的回眸,牽引出一段故事

有“北方的蒙娜麗莎”之稱的維米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一幅比八開紙大不了多少、油彩都已幹得開裂的油畫,畫中少女的驚鴻一瞥仿佛攝取了觀者的靈魂。她究竟是誰?是維米爾的女兒、情人還是幫傭、友人之女?曆史上究竟有沒有這個人?猜想綿延了三四百年。與這位少女同樣神秘的,是荷蘭畫家維米爾——他的藝術光芒廣泛被世人看到,與其生活的時代相隔約兩百年;關于他可考的生平,短短幾行便已寫完,滿是留白,且疑點重重。

“寡姐”斯嘉麗·約翰遜搭檔“臉叔”科林·費斯、上映于2003年的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正由這幅同名名作的神秘幻影牽引出來,可被視為純屬“戲說”的維米爾傳記。就在畫作問世的1660年代,陰暗潮濕卻典雅幽靜的荷蘭小鎮德爾夫特,家境貧寒的少女葛麗葉來到畫家維米爾家做女傭,故事發生了。葛麗葉沉默寡言、天性敏感,終日戰戰兢兢地在夾縫中讨生活,一次誤入閣樓畫室,瞥見主人的畫,眼裡突然有了光。她小心翼翼地打掃畫室,久久端詳着畫室裡那一幅幅畫,卻不輕易擦除玻璃窗上的灰塵,她深知,這些灰塵也将影響主人作畫時光線的強弱。靠賣畫維持家中地位的維米爾,處處忍受着妻子、嶽母的頤指氣使,過得也并不如意。他漸漸察覺到葛麗葉強烈的藝術天賦,并為之驚喜,于是教她調顔料,教她用畫家的眼光看世界。

在葛麗葉與維米爾之間流轉的,與其說是一種暧昧的情愫、克制的愛意,不如說是一種惺惺相惜、彼此理解。百轉千回,最終交彙成今天我們看到的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他為她打耳洞,幫她拭去溢出的血,挂上那顆舉世聞名的珍珠耳環,用畫筆定格下這一刻令人窒息的美。這樣的畫外故事,盡管出于想象,卻不禁讓人相信。畫中,少女側過身來,嘴唇微張,仿佛欲言又止,珍珠耳環則是純潔的象征——近年來對于這幅名畫的研究中,多數推測的确指向少女與畫家之間存在着某種特别的情感。

男人與少女相擁的畫面,成就了一種深情的想象

同樣以名畫為靈感展開藝術家傳記,電影《埃貢·席勒:死神和少女》帶有更多曆史可考的成分。這是奧地利導演迪特爾·貝爾納以年輕男演員諾亞·薩維德拉為主角拍攝的,上映于2016年。片名中的“死神和少女”,來自奧地利畫家埃貢·席勒的同名名作,也是影片至關重要的線索。

《死神和少女》一畫中,死神被塑造成一位身穿黑袍、面色枯槁的男人,正俯身前傾,靠向少女;少女一襲紅黃相間彩衣,跪在死神面前,緊緊抱住他,眼神中似有無限依戀。有藝術史學者推測,畫中的死神其實就是席勒——這張臉與席勒本人十分相似,而少女是席勒的模特兼情人瓦莉。這幅畫創作的年代是1915-1916年,正值席勒與瓦莉分手,轉頭娶了白富美伊迪斯。席勒與瓦莉分手的原因不得而知。有一種說法是,席勒選擇伊迪斯,是出于經濟等方面的現實考慮。這是否意味着,席勒放棄瓦莉是不得已而為之?影片就是循着這樣的猜想展開的。

席勒畫女人,有如梵高畫向日葵,他用有着神經質般線條和強烈對比色彩的手法畫了太多的女人。因而,席勒與女人的關系,一直被認為是解讀其藝術作品的關鍵。影片總共講述了席勒與四位女人的愛恨糾葛,其中他與瓦莉的故事是最有戲劇性的。他們是在克裡姆特的畫室相遇的,當時,瓦莉還是克裡姆特的模特。可當她的目光與席勒相對時,猶如被丘比特之箭射中。瓦莉陪伴了席勒四年,除了做席勒的模特,還幫他與畫商周旋,為他出庭作證,即使在他被羁押的至暗時刻,也對他不離不棄。最終他們還是決裂了,席勒畫下屬于他和瓦莉的《死神和少女》。

一開始,這幅畫其實名為《男人和少女》。1917年,當席勒在籌備個人畫展時,這樣的消息傳來:加入一戰醫療隊伍的瓦莉因感染猩紅熱而病故。于是,他默默将這幅畫作的标簽改成了《死神與少女》。他是将自己當成殺死瓦莉的那個死神了嗎?他對瓦莉的懊悔與思念似乎盡在不言中。正是這個橋段,賦予影片最大的情感張力。當然,這很可能隻是一種過于理想化的诠釋。影片對于畫家人生的展現,也似乎局限于私人生活的窺探。

知曉了“野玫瑰”的傳奇人生,便讀懂了她瑰奇魔幻的自畫像

墨西哥傳奇女畫家弗裡達·卡羅的畫,似乎早已與她那跌宕、坎坷的人生合二為一。她最以自畫像聞名,像是将自己看成一個私人世界投射在畫布上。想要讀懂她的畫,明白為何就連畢加索面對她的自畫像都自歎不如,由朱麗·泰莫執導、2002年上映的傳記電影《弗裡達》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切口。影片穿插的超現實與蒙太奇手法也十分有趣,恰與弗裡達瑰奇的畫作形成互文。

“我的生命經曆了兩次事故,一次是車禍,另一次是認識了你。”弗裡達對疊戈·裡維拉說的這句話,可謂影片交織推進的線索。18歲那年重大車禍帶給弗裡達的,是一連串肉體上的創傷:脊柱、鎖骨和兩根肋骨斷了,骨盆有三處破裂,金屬杆從右側貫穿身體,右腿十一處骨折,腳被壓碎……她的身體斷了又接,接了又斷,活像一幅拼圖。而與墨西哥國寶級畫家疊戈長達近三十年的情感糾纏、相愛相殺,則給她的心靈世界帶來無盡折磨。盡管弗裡達的自畫像被認為富于超現實主義的魔幻色彩,她卻說“我畫的是現實”。其實,她隻是把生命裡經曆的那些傷、痛、驚、懼統統幻化成橫空出現的意象,這令她的自畫像是那樣獨一無二,誠如影片中疊戈所評價的“她的畫犀利又溫煦,堅硬如鋼鐵,柔美如蝶翼,歡欣如醇酒,悲傷如苦難”。

影片對于弗裡達藝術創作方面的着墨不多,然而通過呈現這位長着“一字眉”墨西哥“野玫瑰”的傳奇人生,觀者能夠從中感受到滲透在其繪畫的豐沛的生命力,強烈的自我意識。且看影片開頭和結尾均出現的這樣一幕:46歲那年,弗裡達首次個展即将舉辦之際,醫生再三叮囑病重的她不得下床,展覽開幕當日,她竟然穿着标志性的紅色墨西哥盛裝請人将自己連人帶床擡去“親臨現場”,來賓都驚呆了。這是一種怎樣的倔強,怎樣的狂放。(範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