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本就是萬物複蘇的季節,同時也是“百病生”的季節。連日來,不少人多了手腳酸痛、胸悶乏力、疔瘡腫毒的毛病,用中醫的說法,是體内濕毒過盛。
古語也有說:幹金難買春來洩。下面時報君就給大家介紹一些祛濕排毒的湯,周末為自己和心愛的人煲一碗靓湯也是極好的呢!轉起收藏~
龍骨煲豬仔薯幹
功效:
豬仔薯具有“清、補、涼”滋 養強身的功效,蒸煮後外部微苦,薯心清甜,同紅薯等相比較味道較淡。鮮豬仔薯或豬仔薯幹塊配豬骨湯是廣東人四季皆宜的上湯品,用作祛濕熱、清腸胃炎症,其功效特佳。
材料:
豬脊骨400克,豬仔薯幹100克,鷹嘴豆50克,雲苓30克
步驟:
1、将材料洗淨一齊放入煲内,約1.5小時。
2、開蓋調味即可。
眉豆黃豆魚骨湯
功效:
眉豆系廣東特産,是廣東民間十分喜愛的一種入湯後尤為綿滑糯香的豆類,具有祛濕、健脾、補益的功效。黃豆被稱為“營養之花”、“豆中之王”、“田中之肉”,中醫認為它有寬中益氣、利大腸、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
材料:
眉豆、黃豆各50克,鲩魚骨500克,陳皮1/3個,豬瘦肉50克,生姜4片
步驟:
1、瘦肉放入鍋中飛水
2、豌魚骨放入鍋中煎至金黃色後倒入水滾至白色
豬小肚煲薏米芡實湯
功效:
生薏米煮湯服食,利于去濕除風;用于健脾益胃、治脾虛洩瀉則須炒熟食用!
材料:
豬小肚5個,蜜棗2個,半斤豬骨,薏米,芡實
步驟:
1、豬小肚用鹽揉洗幹淨
2、加薏米,蜜棗,豬骨同豬小肚一起煲1個半小時。
雞骨草煲豬橫脷
功效:
祛濕之餘還可以去肝火。
材料:
豬橫脷1條,雞骨草一把,赤小豆少許,蜜棗2粒,姜2片
步驟:
提前将雞骨草洗幹淨,豬橫脷過熱水,赤小豆提前浸泡,這樣會容易煮開。等所有材料都準備好,等水開了,就可以将材料倒入去煲一個半鐘就可以!
土茯苓煲豬骨
功效:
土茯苓為清熱類中藥,能除濕、解毒、通利關節;赤小豆食藥兼之,能健脾祛濕、利水消膿,兩者均性平味甘、淡。眉豆是廣東民間祛濕、消腳氣的補益豆類,醇香可口,合而煲鲫魚,清潤可口,能祛濕除困、利水且又滋補平和,是時下有益的湯飲,且男女老少宜。
材料:
豬骨一斤,土茯苓8兩
步驟:
1、将所有食材都浸泡1個鐘;
2、土茯苓買的時候叫檔主幫你削皮,再拿回家自己切片,然後用溫水泡一個鐘;
3、豬骨過熱水;
4、等鍋裡的水開了,再将所有的材料倒進去就煲1.5小時基本都可以啦。
金針鲫魚豆腐湯
功效:
敗火去濕利水。此湯袪虛火一流!
材料:
鲫魚一條,幹金針一把,豆腐1~2塊。姜一塊拍扁。
步驟:
鲫魚兩面煎成金黃,金針剪去頭,剪開兩段。浸泡洗淨沙子。全部材料一齊煲2個鐘,或調成壓力鍋煲湯模式。(ps:煲魚湯建議用煲湯袋,可避免魚骨散架)
綿茵陳鲫魚祛濕湯
功效:
綿茵陳鲫魚湯是春季常喝的一款祛濕保健湯水,健康美味又排毒。
材料:
鲫魚1斤二兩;綿茵陳2兩;蜜棗2個
步驟:
1、把蜜棗一開二,更容易出味;
2、将綿茵陳倒入清水裡,浸泡片刻。再洗幹淨附着在裡面的沙,重複洗兩至三次;
3、把殺好的鲫魚洗淨,用刀将腹部内側的黑膜(黑膜是鲫魚長期吸入受污染的不幹淨水,儲存在體内的毒素)刮淨,由于綿茵陳帶有特殊香氣能蓋住鲫魚的魚腥味。所以可以免去煎魚的一步。将清理幹淨的鲫魚放置一邊濾幹水分;
4、根據人數同飲湯量的需求,加入适量的清水;
5、将蜜棗、綿茵陳、鲫魚放入鍋裡。武火煮15分鐘;
6、煮滾後,轉文火煲1小時左右即可。
荷葉薏米煲瘦肉湯
功效:
薏米有補正氣,利腸胃,消腫,除胸中邪氣之功效。荷葉有升發陽氣之效,加上健脾祛濕的薏米、扁豆,能改善因天氣潮濕而令人感到疲倦乏力與不爽的感覺。
材料:
瘦肉500克、薏米40克、扁豆40克、幹淮山20克、荷葉(幹)20克、水8碗
步驟:
1、将蓮子、薏米、扁豆和幹淮山洗淨,薏米、扁豆和淮山浸泡一個小時;
2、瘦肉洗淨,切塊,汆水撈起;
3、煮沸瓦煲裡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轉中小火煲一個小時,下鹽調味即可飲用。
煲湯小竅門
春季煲湯不要太油膩、忌燥熱。原材料可選用瘦肉、禽類、魚為主,藥材可以選用黨參、沙參、枸杞、百合、淮山等。春季天氣變化大,人容易感冒,而且比較燥熱、潮濕,可以在煲湯時放些曬幹的桔子皮、或起鍋前放入卷好的整根蔥,可以去濕、順氣。
藥材應根據湯的不同功效和個人的身體狀況選擇,如身體火氣旺盛,可選擇如綠豆、海帶、冬瓜、蓮子等清火類的藥材,身體寒氣過盛,那麼就應選擇參類作為藥材;滋補類湯宜選用桂圓、紅棗等相宜的藥材,而不能放生地等相沖的藥材。
煲湯的水最好用礦泉水,用雞、鴨、排骨等肉類煲湯時,先将肉在開水中氽一下,不僅可以除去血水,去除一部分脂肪,煲出來的湯也比較清甜。
多吃下面的食物也有利于祛濕哦~
南瓜:味甘、性溫,歸脾、胃經。
作用:補脾利水,解毒殺蟲。宜于脾虛食少腹脹,脾虛水飲停胃。
鯉魚:味甘、性平,歸脾、腎經。
作用:利水消腫,下氣,通乳。宜于脾虛水停于胃,寒濕洩瀉。外感病者忌食。
鲫魚:味甘、性平,歸脾、胃、大腸經。
作用:補脾利水。宜于脾虛水停于胃,脾虛洩瀉。不宜油炸,不宜與荠菜同食。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腎經。
作用:利水滲濕,健脾補氣止瀉,甯心安神。宜于脾虛水停于胃,寒濕腹瀉。不宜與米醋同食。
荠菜:味甘、性涼,歸肝、胃經。
作用:清熱利水,涼血止血,平肝降壓。宜于濕熱胃痛,濕熱洩瀉,血熱吐血、便血。
金針菜(黃花菜):味甘、性涼。
作用:清熱利濕,解毒,通乳。宜于濕熱胃痛,濕熱洩瀉。虛寒證忌食。
莴苣:味甘苦、性涼,歸腸、胃經。
作用:清熱利尿,通乳。宜忌同金針萊。
冬瓜:味甘淡、性涼,歸肺、大小腸、膀胱經。
作用:利水消痰,消熱解毒。宜于濕熱洩瀉。虛寒洩瀉者忌食。
蠶豆:味甘、性平。
作用:清熱利濕,健脾澀精。宜于濕熱洩瀉。氣滞腹脹者忌食。
赤小豆:味甘酸、性平,歸心、小腸經。
作用:利水除濕,通乳,解毒排膿。宜于濕熱洩瀉。
莜麥:味甘、性涼。
作用:補氣益力,除濕止瀉。宜于脾虛洩瀉,濕盛洩瀉。不易消化,不宜多食;虛寒證忌食。
薏苡仁(薏米):味甘淡、性涼,歸脾、肺、腎經。
作用:健脾利濕,清熱排膿。宜于脾虛水停于胃,脾虛洩瀉,寒濕洩瀉。
玉米:味甘、性平。
作用:補中健胃,除濕利水。宜于脾虛洩瀉,濕熱洩瀉。
砂仁:味辛、性溫,歸脾、胃經。
作用:化濕行氣,溫中止洩,安胎。宜于氣滞濕阻,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胃腹脹痛,寒濕洩瀉。不宜久煮。
白豆蔻: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
作用,化濕行氣,溫中止嘔,健胃消滞,解酒。宜于氣滞濕阻,胃脹腹痛,食欲不振,嘔吐。熱證、陰虛證忌食,不宜久煮。
覺得有用,快收藏擴散吧!
記得在下方随手點贊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