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家思想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能成為理想中的聖人,隻要每個人都能遵照“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原則約束自己,就能讓社會成為堯舜之世。因此,儒家一再主張“教化”,對世人抱有強烈的道德期待。
相比之下,法家的思想就有些令人脊背發寒了。
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時期的理官,成熟在戰國時期。春秋、戰國亦稱之為刑名之學,經過管仲、士匄、子産、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
到了戰國末期,韓非子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其範圍更是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的社會科學,涉及社會改革、法學、經濟學、金融、貨币、國際貿易、行政管理、組織理論及運籌學等。
所以對于上述觀點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則認為:倘若,沒有一個明确的獎懲制度,每個社會分子都會在“人性本惡”的驅使下僭越底線,成為無惡不作的堕落者。同時,人類在長期的好逸惡勞中,亦會使社會産生退步,變得貧窮且愚昧。
因此,韓非子認為:儒家主張的教化是蒼白無力的,若不結合利益和懲罰,并不能取得成效。韓非子主張期待堯舜之治,不如改革法治,禦之以術并恃之以勢,才是治國的不二方針。韓非子的“人性本惡”論,将人性中醜陋的一面展現給世人,雖說,有些偏執和極端,但亦不失其理。
且看韓非子是如何看待父子關系的。
若一對貧民父母生下兒子,鄰裡街坊都會杳然而至,相互道賀。若這對貧民父母生下女兒,則多半要将這賠錢貨溺死。不論是兒子還是女兒,都是父母的骨肉,但為什麼生了兒子就要彈冠相慶,生了女兒就将其扼殺呢?
這完全是因為這對父母所考慮的并非人情,而是利益。因為,兒子能為家庭帶來長久的利益,傳續香火;女兒則隻能是“賠錢貨”,将來嫁入外姓脫離族籍。因此,連父母對子女,都抱有這種利益觀念,更何況,是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君臣呢?
這種事雖然放到現在來看純屬天方夜譚,但在那個男權至上的時代,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所以,韓非子所舉的例子不可謂不貼切。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韓非子是如何看待夫妻關系的。
韓非子認為,夫妻之間,根本沒有血緣維系。時人認為,夫妻之間的紐帶,無非是愛情。有了愛情,夫妻之間舉案齊眉相敬如賓;沒有愛情,二者反目成仇相互疏遠。不過,韓非子卻認為維系夫妻感情的,是一種平衡。
在這裡,韓非子舉了一個實例:
話說,當時的衛國,有一對年輕夫妻禱告上蒼,妻子的禱告詞是這樣的:“請求神靈庇佑,讓我明天能在大街上撿到一百捆布匹。”
丈夫聞言問道:“一百捆不是太少了?你為什麼不多要一些呢?”妻子說道:“如果讓我撿到更多的布匹,恐怕你就會将它們換成錢,去買小妾了。”
韓非子認為,這個例子足以證明維系夫妻關系的并不單單是感情,而是一種微妙的平衡。倘若,這種平衡被打破,那麼,夫妻關系便蕩然無存了。
在帝王将相之家,那些處于後宮正位的皇後、夫人都盼着她們的夫君早點去世,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好色是男人的天性,即便過了五十歲,男人仍喜歡尋花問柳。對于女人來說,隻要過了三十歲,她們的青春便已逝去,變得年老色衰。
一個失去青春的女人不論如何勤儉持家,如何賢惠,她們都會被丈夫疏遠,而她們所生的孩子也會被小妾的庶子取代,成為家族的繼承人。
說完了父子、夫妻關系後,韓非子又進行了總體論述:既然,父子、夫妻的關系都要受到利益的影響,更何況是君臣呢?臣子之所以效忠國君,并不是因為他們有血緣關系,而是因為受到“權”的約束,所以,不得不為君主效命。
韓非子說來說去,想要闡述的核心内容就是君臣關系。人臣與君主之間沒有任何感情維系,君臣關系的紐帶正是權力和所謂忠心,這樣的紐帶是不具備任何約束力的。因此,大多數人臣在效忠君主之後,都會在暗中窺伺。因為他們總是表現得卑賤,所以人主很難察覺到這種窺伺,反而會因臣子的謙卑而受到蠱惑。
長此以往,有朝一日君主必将深受其害。君臣之間,本就是因為利益結合到一起的,君主所獲得的利益在于臣子能夠幫助他治理江山,臣子的利益在于用能力換取高官厚祿。因此,韓非認為:所有為人臣子者,都是無功無用的逐利者,他們的骨子裡都有邪惡貪婪的一面。因此,統治者必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馭臣之術。
說到這,大家可能看出來了,韓非子的主張,無非是在宣揚他所倡導的“刑”與“德”的那一套,向統治者兜售自己的思想罷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韓非子本人也是個不折不扣的趨利者。
參考資料:
【《韓非子》、《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