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般腸鏡和胃鏡是怎樣做

一般腸鏡和胃鏡是怎樣做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1 19:13:32

随着人們自我保健意識的不斷提高,胃鏡、腸鏡已被很多人納入了健康體檢的常規項目。但你拿到檢查報告以後,能否正确理解其中的專業詞彙,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呢?

一般腸鏡和胃鏡是怎樣做(教你看懂胃鏡腸鏡檢查報告)1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胃鏡檢查報告

胃鏡檢查可發現食管、胃及十二指腸的炎症,還有潰瘍、憩室、息肉、異物、腫瘤等疾病。通過胃鏡下活體組織取樣,并在顯微鏡下進行病理切片檢查,可獲得準确的診斷。

胃鏡檢查的人體部位是食管、胃及十二指腸,診斷結果按病變出現的不同部位進行報告,分圖片、文字說明和診斷結果三部分。作為非專業醫務人員,隻需看明白診斷結果即可。

淺表性胃炎

是胃鏡下最常見的,病變較輕,但也需正規治療。

隆起糜爛性胃炎

是指胃部發生黏膜突起,高于周邊黏膜,并出現糜爛,是胃黏膜的一種炎症改變,胃黏膜呈暗紅斑點狀。

萎縮性胃炎

是較嚴重的一種胃炎,萎縮的胃黏膜顔色蒼白、粗糙,與其周邊正常黏膜構成紅白相間的表現,為黏膜腺體部分或完全消失所緻。若長期遷延不愈,有1%的惡變可能,但經過規範治療可以逆轉。

潰瘍的良惡性,通常可以在内鏡下作出初步判斷。良性潰瘍一般直徑小于2厘米,周邊平坦。惡性潰瘍一般直徑大于4厘米,周邊凹凸不平,質地硬。最終确診需要病理學檢驗。複合性潰瘍是指内鏡下發現胃腔内和十二指腸球部同時有消化道黏膜缺損,覆有白色苔狀分泌物,多為良性疾病。

巴雷特食管是在胃食管反流的基礎上發生的食管炎和潰瘍,下段食管黏膜被胃黏膜所代替,是長期慢性胃食管反流的并發症。

腸鏡檢查報告

腸鏡是診斷腸道疾病最準确、可靠的方法。檢查時将一條長約1.3米、可彎曲、末端裝有自帶光源電子攝像裝置的軟管,由肛門慢慢插入大腸進行檢查。若有需要,可獲取活體組織進行病理學檢驗。其他如傳統的X線造影、B超檢查,以及先進的CT、磁共振、PET等手段,均不如腸鏡直觀和準确。

哪些情況需要做腸鏡

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包括持續糞隐血陽性者;有腹痛、裡急後重、黏液血便、大便習慣改變、慢性腹瀉、便秘、排便困難、貧血、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乏力等不适症狀者;大腸癌手術後随訪患者;大腸息肉摘除後随訪患者;癌前病變需做定期随訪者;觀察藥物療效者,都需要做腸鏡檢查。

哪些人不宜做腸鏡

肛管直腸狹窄,内窺鏡無法插入;有腹膜刺激症狀者,如腸穿孔、腹膜炎等;肛管、直腸急性感染或有疼痛性病竈,如肛裂、肛周膿腫等;年老體弱,患有嚴重高血壓、貧血、冠心病、心肺功能不全者;腹腔、盆腔手術後早期者;懷疑有穿孔、腸瘘或廣泛腹腔粘連者,都屬于腸鏡檢查的禁忌症。婦女月經期不宜檢查,妊娠期應慎做檢查。

腸鏡報告通常為醫生肉眼觀察的内鏡下表現,診斷結果為腸道部位加病變内容。

腸息肉

腸息肉是從腸壁生長突出于腸腔内的一種新生組織,大小不等,可有蒂或無蒂。息肉最常發生于直腸和大腸下段。息肉越大,癌變的危險性越大,需盡早摘除。

憩室

憩室是胃腸道任何一部分向腸腔外的囊狀突起,最常發生的部位是大腸。憩室的直徑3~25毫米大小不等,多見于40歲以上人群。憩室本身并無危險性,但若糞便停滞于憩室内,則可能引起出血、炎症,導緻憩室炎。

潰瘍性結腸炎病變

潰瘍性結腸炎病變常由結腸遠端(直腸、乙狀結腸)開始,向結腸近端發展,以左半結腸多見。病變黏膜血管紋路消失,黏膜脆而易出血,有膿性黏液和顆粒樣改變,伴有糜爛或形狀不規則、大小深淺不同的潰瘍,表面覆蓋黃白色或血樣滲出物。晚期腸壁增厚,腸腔狹窄,可有多發性假息肉形成,容易發生癌變。

早期結腸癌

早期結腸癌在腸鏡下的表現為黏膜隆起、糜爛或凹陷病變。進展期結腸癌形态多樣,以黏膜隆起型腫物、潰瘍、腸壁僵硬、狹窄為基本表現。

文/彭翔

版權所有嗎,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關注公衆号《家庭醫學》,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