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和氏璧總結

和氏璧總結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18 21:13:10

和氏璧總結(小學生開始學和氏璧)1

璧 良渚文化

和氏璧總結(小學生開始學和氏璧)2

關于和氏璧的記載,最早見于《韓非子 · 和氏篇》:

春秋時,楚人卞和得璞于荊山,奉獻楚厲王。厲王以為石,刖其左足。武王即位,和複獻之,王以為诳,刖其右足。後文王即位,和抱璞泣于荊山,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見狀,使人問其故。和答曰:臣非悲刖,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為诳,所以悲也。王命匠剖之,果得寶玉,名為:和氏之璧。因感其忠,憫其刑,封和為零陽侯,和辭而不就……

翻譯成白話文: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山裡得到一塊玉璞,卞和捧着璞玉去見楚厲王,曆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隻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

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隻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

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幹了眼淚後又繼續哭血。文王得知後派人詢問為何,卞和說: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

于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便命名為和氏璧。

和氏璧總結(小學生開始學和氏璧)3

戰國 谷紋璧 國家博物館藏

和氏璧産生的時間和地點

1.時間:春秋時期楚厲王至楚文王,即公元前757至公元前677年約80年之間。

2.地點:楚國的荊山,即今湖北襄陽市南漳縣境内。

《漢書· 孔安國傳》:北據荊山,南及衡山之陽。相傳卞和得璞于楚荊山,即此。

宋《太寰宇記》雲:卞和得璞于楚荊山,即此;頂上有池,并有石室,相傳雲是卞和宅。

清《一統志》謂:下有抱玉岩,即卞得玉處。

《中國名勝詞典》:湖北南漳縣城西約75 公裡的荊山南麓,峰巒峻秀,松柏蔥郁,洞窟幽奧,溪泉萦回;有岩高百仞,壁削如屏,曰:玉印岩,相傳卞和得璞于此,故名。岩下有天然石室,高6丈,闊5丈,深四丈,内供卞和像;室右壁有方形石穴,傳為卞和取玉舊迹;岩上有石洞,可容200餘人;洞頂有池,周40餘步,旁有卞和廟,傳為卞和住宅舊址。

和氏璧總結(小學生開始學和氏璧)4

圖1 風化剝落的玉料

問題之一:卞和怎樣找到玉?

遠古時代人們開采玉料的方式主要是在玉礦脈露頭處敲擊剝離礦石或撿拾已風化剝落的玉料(圖1)。卞和應該是在山中偶然發現的有着厚厚皮殼的玉璞。

和氏璧總結(小學生開始學和氏璧)5

圖2 玉璞有着較厚的風化層

問題之二:卞和如何識玉璞?

玉璞(圖2)是指從原生玉礦上剝落的玉料,由于長期風吹日曬雨淋,外表形成了較厚的風化層,與一般石料很難區别。

卞和怎麼就能信心滿滿的認定玉璞中是上好的美玉呢? 即使是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也不敢認定原石在厚厚的皮殼之下就是上好的美玉,所以,不得不懷疑這個故事有演義的成分。

和氏璧總結(小學生開始學和氏璧)6

圖3春秋 玉璧

問題之三:和氏璧是什麼樣的?

猜想1.原石狀态 楚文王獲此美玉後舍不得雕琢成器,而是将它奉為寶貝而珍藏。

猜想2.精美的玉璧 璧(圖3)是一種圓形扁平狀的玉器,中央有一個圓孔。春秋戰國時期是使用玉璧最繁盛的階段,玉璧表面往往雕琢了豐富的紋飾。

第一種猜想比較符合後來秦始皇将其制成傳國玉玺的記載,因為玉璧是無法改成玉玺的。但是,為何楚文王将其謂之璧呢?

是不是還有一種可能,楚文王得到美玉後将其制成一塊精美的玉璧,而剩下的玉料也珍藏着,後來被制成傳國玉玺。當然,這些都是猜想,謎團留待未來的考古發現吧。

問題之四:和氏璧是什麼材質?

猜想1.和田玉 不管是和田籽料還是山流水料,都特征明顯,當時宮不乏玉石鑒定高手,由此可見卞和所獻的一定不是和田玉,所以造成冤案。

猜想2. 獨山玉 河南南陽獨山玉的産地與卞和所在的湖北襄陽最近,所以獨山玉的可能性較大。然而獨山玉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被開采利用,至卞和所處的春秋時期已普遍流傳,楚國的玉石鑒定高手們沒理由不識獨山玉。

猜想3. 拉長石 現大多數學者認為和氏璧為拉長石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是根據唐末道士杜光庭的記述: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符合拉長石的變色光學效應,且杜光庭曾随唐僖宗入蜀避亂,親眼見過傳國玉玺,其描述應該可信。但拉長石和玉石肉眼看有明顯的區别,而且傳說中的和氏璧是玉璞狀,有較厚的皮殼,拉長石卻未曾見到似有皮殼的形态出現過。

總之,史料對和氏璧材質和外觀的描述隻言片語,隻能寄望于真正的和氏璧重現人世,解此千古之迷。

和氏璧總結(小學生開始學和氏璧)7

西周 人龍紋壁 國家博物館

和氏璧流傳之一:張儀盜璧

和氏璧在楚國平靜地收藏了300多年。公元前333年,楚國吞滅越國,楚威王因相國昭陽滅越有功,将和氏璧賜與昭陽。可就在這時,和氏璧竟失竊了,國寶的不翼而飛震動了朝野。

當時魏國人張儀正在楚國遊說,曾與昭陽共飲,于是張儀成了懷疑的對象。張儀在掠笞數百的嚴刑下仍不承認,楚人無奈,隻好将他釋放。張儀受辱後離開楚國,輾轉至秦國,後來成為秦相,為秦國的強大立下汗馬功勞。

和氏璧流傳之二:現身趙國

和氏璧銷聲匿迹五十餘年後,突然在趙國出現了,至于是怎樣流落到趙國,已成為曆史之謎。趙惠文王時,宦者令缪賢從一外人手中以五百金購得這塊璧,經玉工鑒定後,方知這正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趙惠文王得知後,便将這件稀世之寶強奪了去。

和氏璧流傳之三:價值連城

公元前282年,秦昭王聽說和氏璧在趙國,就派人送信給趙王,希望以15座城來換取和氏璧。趙王明知秦國想巧取豪奪此璧,但懾于秦國的強大,隻好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國去易城。這段故事見于司馬遷《史記 · 廉頗蔺相如列傳》。

和氏璧流傳之四:完璧歸趙

蔺相如到了秦國,準備将璧獻給秦王,見秦王無意割城給趙國,就設法取回原璧,送回趙國。

蔺相如回到趙國後,因出使秦國不辱使命而被封為上大夫。秦國并沒有割讓15座城給趙國,趙國最終也沒把和氏璧給秦國。

和氏璧流傳之五:終歸于秦

公元前228年,秦國大軍攻占趙國都城邯鄲,趙幽王投降,獻出了和氏之璧。秦王嬴政實現了他曾祖父的願望,和氏璧最終落入秦國寶庫之中。但從此後,和氏璧便從曆史記載中消失了。

和氏璧下落的推測:

1.成為随葬品而埋葬在秦始皇陵墓内 秦始皇統一天下,功蓋今古,其墓中藏滿無數奇珍異寶,和氏璧或許正是這無數珍寶之一。

2.制成傳國玉玺 據傳秦始皇統一天下,特命工匠孫壽将傳世珍寶“和氏璧”制作成傳國玉玺,命丞相李斯篆書八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形同龍鳳鳥之狀,因其最為寶貴,通常總是珍藏不用。

和氏璧總結(小學生開始學和氏璧)8

圖4西漢 皇後之玺

傳國玉玺究竟是什麼樣的?

秦雖存在短暫的15年就滅亡了,但它所建立的統治制度對後世影響很大,特别是西漢早期,“漢承秦制”的特點十分明顯。因此,我們可以在出土的漢代玉器中找到答案。

西漢“皇後之玺” (圖4),高2厘米,寬2.8厘米,以和田白玉制成,溫潤晶瑩,光澤柔和。玉玺鈕作浮雕螭虎形,玺體為四方體,側面陰刻勾連雲紋,玺文陰刻篆書“皇後之玺”四字。

傳國玉玺的流傳

秦末天下大亂,漢高祖劉邦領兵率先攻入關中,秦亡國之君子嬰将傳國玉玺獻給了劉邦。劉邦經過大小百餘次血戰,擊敗對手西楚霸王項羽,赢得了楚漢戰争的勝利,建立起漢王朝。劉邦即皇位時,就佩帶着傳國玉玺。西漢時,傳國玉玺一直存放在長樂宮内,成為皇權的象征。

西漢末年,大司馬王莽獨攬朝政,他急于篡奪皇位,逼迫太後王氏交出傳國玉玺。王太後眼見劉氏江山将落入王莽手中,卻又無奈,一氣之下,将玉玺擲于地,玉玺上雕刻螭虎被崩落一角,後以金鑲補。

東漢末年,奸臣董卓擅權作亂。天下豪強合兵讨伐董卓。孫堅率兵駐紮于洛陽城南宮殿中,見一口井内閃現五色光,便命士兵點火把下井打撈,不想卻撈出一具婦人屍首,項下帶一錦囊,打開一看,内有朱紅小匣,用金鎖鎖着。啟開小匣,裡面有一玉玺,上有篆文八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玺旁缺一角。此玺即為傳國玉玺。

隋、唐兩代,傳國玉玺仍被統治者奉為至寶。朱溫篡唐後,傳國玉玺又遭厄運。後唐廢帝李從珂被契丹擊敗,登樓自焚,玉玺也遭焚燒,下落不明。直至北宋哲宗時,鹹陽人段義将其獻出。金兵南侵時,又将玉玺掠走,後歸入元朝廷。明滅元時,蒙古部落将玺攜至漠北。

至此,傳國玉玺不知所終。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國家博物館

别忘了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有彩蛋:

藝誠拾珍-骨董珍玩專場(十一)

正在進行中......

等你來!

近期熱文鍊接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