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方言碎語(九)
作者:吳清西
兆準
“我夜來就說今要下雨,今兆準下了。”這句話中的“兆準”,是渭南方言詞語,意思是估計準确,預測準确。
華州石頭峪風光 劉合心攝
兆是古代占蔔術語,指龜甲燒灼後所呈現的裂紋,用以占蔔吉兇。《說文》:“兆,灼龜坼也。”兆,指燒龜甲後出現的裂紋。古代,除了用蓍草占蔔吉兇,還用龜甲來占蔔吉兇,叫龜蔔。龜蔔前,先墨畫龜甲,龜甲燒灼後出現裂紋。如果龜甲上的裂紋和事先墨畫的紋路相和,就叫食墨,食墨即為吉兆,否則即為兇兆,也就是說,龜甲燒灼後,必然出現裂紋,這龜甲上的裂紋就叫兆,和事先畫好的紋路合而為一的裂紋,預示吉利,叫吉兆,沒有和墨畫相合,預示不吉利,叫兇兆。占蔔的人就是根據龜甲裂紋來預測吉兇的。
而龜甲裂紋有的似玉亹,有的象瓦亹,有的象原田亹,稱為“三兆”。
《周禮•春官•太蔔》說:“(太蔔)掌三兆之法:一日玉兆,一日瓦兆,一日原兆。”東漢人鄭玄解釋說:“兆者灼龜發于火,其形占者。”占者,指裂紋可以預測未來。龜甲燒灼後的裂紋,可以預測吉兇,兆即灼龜甲後的裂紋,“兆”能預測吉兇,因此,兆,引申為預測的意思。
兆準,義為預測的準确無誤:我說他今天有事來不了,兆準沒來
兆,又引申為預示,顯示的意思。兆頭,義指事物在發生前的某種預示,事先顯示出來的迹象:新冠肺炎被我們國家基本控制住了,這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好兆頭。預兆和兆頭是近義詞:半黃上天焼了,這是天晴的預兆。
兆,本是龜甲術語,随着龜甲的消失,他的本義也消失了,而蛻變出方言,“兆準”,延續着自己的生命。
大蔔莫
渭南方言大蔔莫,有兩個意思,表示推測、估計是其一,其二指大約、大概。
蔔,bǔ,方言音pú,在先秦時期,古人在事前,往往要預測吉兇。他們預測吉兇的工具就是龜甲,用火燒灼龜甲,根據龜甲的裂紋預測吉兇,叫龜蔔,也叫蔔。《說文》解釋說:“蔔,灼剝龜也。”燒灼龜甲,以裂紋預測吉兇就叫蔔。古人有事都蔔,《詩經》:“考蔔唯王,宅是鎬京。”《左傳》:“初,晉獻公欲骊姬為夫,蔔之,不吉,筮之,吉。”《史記》:“武王将伐纣。剝龜兆。”因為蔔是根據龜甲裂紋來預測未來吉兇的,因此,蔔引申為推測、估計的意思。莫,mú,意思是推測,估計。《論語》:“文,莫吾猶人也。”孔子說:“就書上的知識來說,估計我和一般人差不多。”莫,義為推測估計。
所以,大蔔莫,dà pú mú,推測,估計的意思:這頭肉牛大蔔莫能賣個一萬二三吧!夜來下了一天雨,大蔔莫能接住墒,基本上洽透了。
大蔔莫,因為是推測、估計,就不是準确,因此,引申為大約、大概的意思:這裡的情況,我大蔔莫了解一些,你給我祥細介紹一下。你身上大蔔莫有多錢。
大蔔莫,表示推測、估計的意思,本身就是大約,大概的意思,所以,大蔔莫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可當大約、大概的意思用:娃上大學每月的生活費大蔔莫得九百元。
大蔔莫,也可以說成大莫:我大莫數了一下,會場有200多人。大莫三點半趕不到渭南車站。
莫,表示推測,估計,可以單獨用:我莫不來這次考試成績是多少?叫你莫準了,今年葡萄就是賣了八百元。
大蔔莫,既可以說是估計,也可以說是大約,其實都是大概、差不多的意思。
驲遑
驲遑,是一個聽起來粗俗的渭南方言詞,其實它和古代的驿傳有一定的源淵,是很有文化内涵的一個方言詞。
驿傳,近似今天的快遞,早在3000年以前的商代,就有了驿傳制度。在古代,為了接待來往官員和政府文書政令傳遞而設置的一種組織制度,就叫驿傳。驿傳的工具是車馬,專門設置了提供車馬處所就是驿站。先秦時期,驿站的車叫“傳”,也叫驲,驿站的馬叫“遽”(jù),也叫驿。清人朱駿聲說:“車曰驲,馬曰驿,曰遞”當時乘車傳遞叫驲,也叫傳,乘馬傳遞也叫遞,也叫驿。後世設置驿站主要是乘馬,所以“驿”字通行,而“驲”字就不甚用,“驲”字就被遺忘了。
華州張橋村石上柏 劉合心攝
驲,rì,古代驿站專門用的車,供來往官員,使者乘坐。清人段玉裁曰:“驲為傳車,驿為置騎。乘傳謂之車,騎驿為之馬。”驲為傳車,也叫車。《左傳•昭公五年》:“乘驲而見宣子。”是說祁黃羊趕緊坐上驿站的車來見範子宣。《國語•晉語》:“公懼乘驲自下。”晉文公很害怕,乘車走小道而脫身。而官員乘車主要是為快速趕路,傳遞信息,正如清人朱駿聲所言:“以車曰傳,亦曰驲,以馬曰遽,亦曰驿。皆所以達急速之事。”這樣,驲就有兩個作用:一是為了運輸(人或物),二是為了快疾。
因此,驲,引申為快速的意思。《玉篇》:“驲,傳也。”《說文解字》:“傳,遽也。”《玉篇》:“遽,急也,疾也。”驲就是急疾,疾速的意思。驲,又引申為運輸、轉運的意思。《爾雅》:“驲,傳也。”《正韻》:“傳,轉也。”《說文解字》:“轉,運也。”驲,就是轉運,運輸的意思。遑,huáng,《說文解字》:“遑,急也。”就是快速、急疾的意思。渭南方言把“驲”與“遑”組合起來叫“驲遑”。驲遑,既是快疾的意思,又是轉運、運轉的意思。
驲遑,行動快疾的意思:小夥子剛才還跟我說話來,一眨眼,他騎上車子驲遑地不見了。外人腿長,走路驲遑快。
驲遑,意思是轉運、搬運:你幾時把那一堆牛糞驲遑到地裡去了?把幾千塊磚從前院驲遑到後院,整整驲遑了一黃晌。
驲遑,也泛指幹活,做事:這幾天,你在地裡可驲遑啥哩?沒事幹,在地裡驲遑閑的裡。家裡雜活多的,一個人驲遑半天都不得完。
驲遑,一個聽起來粗俗的方言詞,卻蘊含了一個久遠的驿傳文化信息。作為驿傳的“驲”早以消失于曆史的長河中,而渭南方言把這種曆史文化信息傳承下來,難怪人說方言是漢文化的活化石。
沒黃腸 題湊
沒黃腸,題湊,是由“黃腸題湊”這一古代的天子葬制蛻變成的渭南方言。
“黃腸題湊”,是周天子的喪葬規範,是最高等級的葬具。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王也實行這種葬制,到了西漢,更是盛極一時。“黃腸題湊”一名最早見于文獻記載是《漢書•霍光傳》:“光薨……賜……黃腸題湊。”而作為葬具實物最早是秦公一号大墓——春秋時期秦景公墓。秦景公墓的“黃腸題湊”,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早的帝王級不朽葬具。
在先秦時期,“題湊”是一種葬制,也是一種葬具。《呂氏春秋•節喪》:“題湊之屋,棺椁數裘,積石積碳,以環其外。”《史記•滑稽列傳》:“臣請以雕玉為棺,文梓為椁,楩楓豫章為題湊。”三國時魏人蘇林曰:“以木累棺外,木頭皆内向,故曰題湊。”三國時吳國人韋昭解釋“題湊”曰:“題,頭也。頭湊,以頭内向,所以為固。”棺椁下葬後,在棺椁的前後左右重新堆累木頭。這些木頭要砍削成方柱形的枋木,長短粗細基本一樣,枋木的頭一律朝向棺椁,一層一層有序排列堆積。枋木的頭面要上下左右成一個整齊劃一的垂直平面,形成一個筐型結構,然後加蓋密封,這就叫“題湊”。
各種木質都可以成為“題湊”的木頭。而周代禮制規定周天子的“題湊”必須以柏木為材質。柏木去皮砍削成坊木,完全呈黃色,叫“黃腸”,柏木堆累的“題湊”,叫“黃腸題湊”。所以“黃腸題湊”代表了古代最高禮儀的葬制,表明享用“黃腸題湊”的人地位和身份的尊貴。而秦景公是春秋時期的諸侯王。敢用“黃腸題湊”這一天子的葬式,說明秦人不從周禮,大膽越制的氣魄,也顯示了秦公與周天子一樣的尊貴。
“黃腸題湊”顯示了死者的尊貴,而有題湊沒黃腸就說明死者不尊貴。在民間,“黃腸題湊”逐漸蛻變為“沒黃腸”、“題湊”兩個方言詞,表達的意思已不是高級的葬式了。
沒黃腸,比喻自己下賤自己而失去尊嚴:三十幾歲的人了,跟十來歲的娃打撲克還要胡耍攪哩,真是沒黃腸;你也是沒黃腸,跟自己兒子争吃的哩!
沒黃腸,比喻任人擺布而不維護自己的尊嚴:二娃這人是個沒黃腸的人,誰說他啥話他也不辯駁。你簡直沒一點黃腸,?0?2娘把你罵得狗血噴頭,你還能笑得出來。
題湊,比喻高低一樣:莊南地裡種的三畝小麥,麥穗題湊的太;這三十個人的個子真題湊,是專門挑選的吧。
題湊,比喻整齊劃一:接受檢閱的部隊,行列步伐特别題湊,跟一個人走路一樣。
題湊,比喻長得令人喜愛:葡萄園裡的葡萄串串長的題湊的,看着就流函水。你這三個孩子長的題湊,太可愛了。
“黃腸題湊”,是先秦時期最高等級的葬具,魔術般地蛻變成普通百姓的方言。從帝王的最高喪葬禮制,蛻變成為了百姓口中的方言詞“沒黃腸”“題湊”。這可是天地的差别。
倛頭 占倛頭
在渭南方言中,有個方言詞叫“倛頭”。他有兩個意思,一是指替身:弄啥事都要讓我替你去,我成了你的倛(tí)頭子了。二是指說話欺人,占人便宜:你說話好好說,不要一口一個老子的給人要倛頭。
倛頭,在渭南方言中已傳承了幾千年了。
倛,也寫作魌,qī,《古漢語詞典》:“古代用來驅除疫鬼時用的面具,形狀猙獰醜惡,也叫倛頭。”倛頭,《漢語大詞典》:“古代驅除疫鬼時扮神的人所戴的面具,其狀猙獰可怖。”所以,倛,也叫倛頭,指面具,特别難看而可怕。因此《說文》:“倛,醜也。今驅疫有倛頭。”倛頭,特别醜惡,漢朝的人們驅除鬼魔就戴的倛頭。
倛頭,古已有之。《荀子•非相》曰:“仲尼之狀,面如蒙倛。”唐楊倞注:“倛,方相也。其首蒙茸然,故曰蒙倛。這是孔子面容醜陋,滿臉毛發濃密雜亂,看起來有點吓人。而楊倞認為,倛頭就是方相。因此,《廣韻》:“倛,方相也。”
方相,古代為方相氏,相傳方相氏最早出現于黃帝時代。黃帝之妃嫫母,面貌醜惡有德,黃帝授以“方相氏”的官位,以她的相貌來驅邪。嫫母為方相氏,方相氏的意思為醜惡猙獰之貌,方相就成了倛頭之始。《周禮•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傩,以索室驅疫。”鄭玄曰:“蒙,冒也。冒熊皮者,以驚驅疫疠之鬼,如今魌頭也。”這裡的方相氏,也指方相,也就是倛頭。
方相就是倛頭,倛頭就是面具,因其狀猙獰可怖,方言稱其為獸臉子。不同的獸臉子就代表不同的禽獸妖怪和人物,也就是說,倛頭的相貌是有代表的,最早的扮相是嫫母,以後驅除疫鬼時就扮成神仙,民間的倛頭扮相更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門,但倛頭都有所指代。因此,渭南方言,引申倛頭指某某的替身,方言把代替别人的人叫倛頭:“我仔啥角色都行,就是武打戲我也不用倛頭。你隻要能尋個倛頭頂你,你就可以不去。”
倛頭,是古代驅除疫鬼時扮神者所戴的面具。出喪時,扮神者戴上倛頭,如《周禮》所說:“及墓,入圹,以戈擊四隅,驅方良。”是說方相氏,進墓穴,以戈擊四角,錘擊魍魉等惡鬼。到後世,民間用面粉蒸成鬼頭樣的面餅以取代倛頭,出殡時,把面粉做的倛頭抛撒于道兩邊,人們争相搶拾占倛頭,甚至從司者手中要倛頭。因為面做的倛頭可食,不付出就可以得到了,人們認為這是占便宜、拾便宜,這樣,倛頭引申為便宜。出喪撒面蒸倛頭的喪俗,在渭南早已消失,在四川一直到解放前還保留這種喪俗。
華州橋峪民居 劉合心攝
成都李劼人在1935年寫的《死水微瀾》:“蔡大嫂是羅哥的人,不比别的賣貨,可以讓他撿倛頭。”原注撿倛頭,即撿便宜。這也反向印證了倛頭在民間有占便宜的意思,當然,在四川有這樣的說法,在渭南的倛頭也的确有便宜的意思。
占倛頭,就是占别人的便宜:“你看我男人不在,我也不會讓你占我的倛頭。私人交往要公理公道,不要老想着占倛頭。”
要倛頭,多指在言語上欺淩别人、占便宜:你給我說話,言語放幹淨一些,哨(shào)給我要倛頭!說話欺人的,叠愛給人要倛頭。
今天,倛頭成了純粹的渭南方言,和驅除疫鬼沒有了關系,甚至和面具也沒了關系,因為渭南方言把面具即倛頭叫獸臉子,如果要買玩具面具,說要倛頭,恐怕無人能聽懂。你如果說“倛頭子”,“要倛頭”,“占倛頭”。年齡大些的人可能還能聽懂。
籧篨怪
《詩經•新台》:“燕婉之求,蘧篨不鮮。”是說一個女子本想嫁一個如意美少年,結果嫁給了一個肥胖臃腫的老漢。毛傳:“籧篨,不能俯也。”籧篨的意思是胖的不能彎腰的樣子,極言臃腫難看。人肥胖得失了形,自然難看,渭南方言叫籧篨怪。
籧篨,qú chú,渭南方言轉音為ríchú,《說文》:“籧篨,粗竹席也。”用粗竹子編制的竹席。《晉書•皇甫谧傳》:“以籧篨裹屍,麻約二頭,置屍床上。”用粗竹席裹住屍體,用麻繩綁緊兩頭,放在停屍床上。在先秦時期,人們把籧篨卷成筒做糧囤。粗竹子編織成的席,卷成筒而豎起,自然粗壯不能彎曲。《國語•晉語》:“籧篨不能使俯。蓋編席為囷,如人之臃腫而不能俯者,故以名之。”金人編纂的《篇海》也說:“編籧為囷,如人之臃腫而不能俯,故以名之(醜疾)。”因此,古人以籧篨比喻臃腫肥胖而醜陋。這樣,《詩經•新台》才會有“蘧篨不鮮”、“籧篨不珍”的詩句,以表達心中的憤憤不平。
渭南方言把籧篨叫籧篨怪,既有肥胖臃腫的意思,也有醜八怪的意思。
籧篨怪,引申為肥胖臃腫的意思,多指人長得過分肥胖而失形的樣子:娶了個女人是個吃貨,都吃成籧篨怪了,還是貪吃
籧篨怪,引申為長的特别醜:賽花長的如花似玉,卻配了個籧篨怪女婿,一朵花插到了牛糞上。
籧篨怪,引申為怪異,與衆不同:五六十歲的人了,還愛穿籧篨怪衣服,老不上相。外貨是個籧篨怪,給外貨說話你要反打正着。
籧篨怪,引申為穿戴打扮得難看的樣子:臉上畫的五碼六道的,穿的紅紅綠綠,我看你成了籧篨怪了。
籧篨怪,引申為做些見不得人的事:看起正兒八經的人,卻愛做些籧篨怪事情。
籧篨,由先秦時期的粗竹席,卷成糧食囤,進而比喻臃腫而醜陋,演變成籧篨怪成了渭南方言,又衍生了不少意思,在渭南方言中出鏡率還是蠻高的。一個小小的籧篨有如此變化,先秦人們的思維發散也是令人贊歎的。今天的人們也不會想到籧篨是一片粗竹席,竟也有如此魅力。
作者簡介:吳清西 渭南臨渭區人,鄉村退休教師,對于渭南方言情有獨鐘,退休十幾年來,醉心唯在渭南方言,癡心淘漉渭南方言詞語于典籍之中,也發表些有關渭南方言的文字。
原文來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吳清西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荟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