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北京人在夏至吃面條

北京人在夏至吃面條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8 04:23:41

夏至以後的日子,是天氣最熱的時候。進入夏至,入伏也就進入了倒計時。老話說“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就是入伏(初伏)的時間起點。2022年的夏至是6月21日,也就是“乙巳日”,6月26日是夏至後的第一個庚日,數到第三個庚日,便是7月16日。也就是說,今年的7月16日入伏。

打進入夏至後,防暑就是人們的主要工作。正所謂“春困秋乏夏打盹兒”,烈日炎炎之下,還有什麼比得過舒舒服服的在空調房裡午休呢?宋人周尊道的《豹隐紀談》中有一首《夏至九九歌》:“夏至後,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路頭宿。”辛苦勞作的人們,午間好好休息,才可以應對繁忙的夏收、夏種季節。

北京人在夏至吃面條(對于老北京來說)1

電影《頑主》劇照。

提到節氣,大家總免不了問一句,該吃些什麼?涼食、冷食,在夏至大行其道。京城大宅門、四合院裡,都會搭起遮陽的席棚。冬天裡窖藏的冰塊開始出窯售賣,街頭巷尾的小攤則出售果子幹、玻璃粉、雪花落等冷食。金受申在《老北京的生活》一書裡介紹過是“雪花落(音澇)”,這是一種平民飲料,可以理解為粗制的冰淇淋。“雪花落”的做法和今天的冰淇淋并不相同,質地粗糙,但在當時來說,卻是不錯的清涼飲料之一。早年間老北京還有喝夏令酒的習俗,比如四消酒、蓮花白。對于不喝酒的人來說,酸梅湯,自然也是夏日的最受熱捧飲品之一。

作為中國傳統節氣,夏至不僅被納入“四時八節”之中,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為重要的日子之一。飲食之外,夏至還有一項重要的習俗,就是祭祀。古時候,夏至這一天,皇帝需要祭祀地神,百姓也需要祭神和先祖。及至今日,随着科技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習俗已不再存在。不過,節氣的魅力可能也正在于此,它總會伴随着我們的生活,衍生出新的内涵。

本期的京華物語,就來說說老北京的夏至習俗。不管怎麼說,對老北京人而言,夏至絕對是個吃面的好日子。

撰文|商重明

夏至這一天的面,是要吃過水面的

對于北京人來說,這一天是吃“夏至面”的日子,正所謂“冬至餃子夏至面”,進入炎熱的夏季,炸醬面當仁不讓,成為老北京人的最愛——當然,在夏至這一天,甭管是牛肉面、擔擔面、熱幹面,還是冷面、涼面、撈面,但凡能和面有關的吃食,大抵都是受歡迎的。就在前兩天,還看到新聞說北京的各家老字号,已備好夏至面條,供消費者體味民俗、降火開胃。

肖複興在《老北京的夏天》一文中曾經提到,“就和頭伏餃子一定是要吃素餡的一樣。至于為什麼,我不清楚,這就是長期以來民俗的力量。清乾隆年間的《帝京歲時記》一書中說:夏至‘乃國之大典,京師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乃都門之美品。向詢及各省遊曆友人,鹹以京師之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無比’。極盡對夏至的過水面的溢美之詞。不過,也說明好吃而适時,是民俗形成的因素之一。”對于炎炎夏日裡,被酷暑折磨得失了幾分胃口的人們來說,一碗清新爽口的過水面,的确好吃而适時。

北京人在夏至吃面條(對于老北京來說)2

電視劇《我愛我家》劇照。

所謂過水面,便是将熱鍋中挑出的面條,放在深井中打出的涼水中“拔”一下,以取其涼意——當然,對于現在的人們來說,講究的人們會事先用冰箱冰好涼白開,圖省事兒的可能就是過自來水了。這種做法面條清爽、筋道,吃的就是涼到紮牙根兒的感覺。

過水面古來有之,始于唐代的“槐葉冷淘”,便是過水面中的雅者。“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萬裡露寒殿,開冰清玉壺。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杜甫的這首《槐葉冷淘》詩,便是明證。做好的槐葉冷淘,顔色清鮮碧綠,吃起來爽心适口,顯然是一道消暑佳食。

日本的冰塊烏冬面,也需要将煮好的烏冬面,放在冰水裡冷卻,使面條更具彈性。冷卻後的面條在放入食器之前,還要先鋪上冰塊,再放烏冬面,在夏天尤其受歡迎。

過水面,撈出來的面條要另加佐料,常見的佐料有炸醬、打鹵、麻醬等。老北京人愛吃炸醬面,在夏日便可以過水,過完涼水的面根根利落,吃起來别有一番風味兒。炸醬面有個特點,那就是自己家做的炸醬面最好吃。甭看炸醬做法簡單,來來回回不外乎醬、肉丁、油,感覺做出來的炸醬味道卻大有不同。

北京人在夏至吃面條(對于老北京來說)3

延伸閱讀:《老北京的生活》,金受申 著,李濱聲 圖,北京出版社,2016年10月。

炸醬面講究的是小碗幹炸,這醬必須得是天源或者六必居的幹醬,買回家得先将醬蒸熟,擱在瓷壇子裡晾一宿,幹醬得用香菇水和香油澥開。肥瘦搭配合适的梅花肉,切成骰子塊大小下油煸炒,把肥油熬出來,要的就是原油下醬。一碗上好的小碗幹炸,炸好的醬放在碗裡,用筷子劃開,縫隙不能粘合。這醬的顔色北城和南城又有不同,南城的醬黑,因為要放醬油,既有顔色又是鹹口,北城則不放。

打鹵面是北方的普遍做法,不止北京獨有。西紅柿雞蛋鹵面便是家常版,豪華版的打鹵面也頗費功夫,大棒骨熬湯,五花肉、黃花、木耳、口蘑,加上各種佐料。也有人做素鹵,比如茄子、白菜等。需要注意的是,這面條,必須得吃手擀的。打天兒開始熱起,北京人還愛吃一口麻醬面。過了晌午,一碗麻醬涼面,就可以打發一頓,過了涼水的面,口感素淡,裹上芝麻醬,香味十足。

除了過水面外,老北京人夏天的家庭菜肴還有荷葉粥、涼菜等。金受申說,荷葉粥最适于家庭特制,皆因莊館中另以小壺熬荷葉加姜黃,兌入白米粥,入口苦澀,毫無清香氣息,與家中甜香合一的荷葉粥滋味相差太遠了。此外,《酌中志》中提到,夏至伏日,戴草麻子葉。吃“長命菜”,即馬齒苋也。

從周代時起,在夏至日就有了祭神儀式

有道是“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這恰好說明,夏至是一年之中白日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過了這一日,白天就一天短似一天,直至冬至。《恪遵憲度》說“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在民間繪制的節令神中,夏至神是一位貌似哪吒的童子,他左手持芭蕉葉,右手拿着火葫蘆,腳踩風火輪,象征着火熱滾燙的夏日。芭蕉葉既可遮陽也可避雨,葫蘆則是盛藥的容器,可以驅散疫病。對于農業來說,夏至是最為忙碌的季節。夏至雖然是“四時八節”之一,但慶祝活動卻很少,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農事繁忙。

北京人在夏至吃面條(對于老北京來說)4

電影《小森林 夏秋篇》(2014)劇照。

不過,夏至日的祭祀必不可少。古人們認為,夏之大祭,可以消除國之饑荒,民之疫疠。《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緻地方物魈。”可見從周代時起,在夏至日就有了祭神儀式,意為清除荒年。《帝京歲時紀勝》裡也提到:“夏至大祀方澤,乃國之大典。”

天壇祭天,地壇祭地,是明清皇帝的重要禮儀。在夏至這天,皇帝要幸臨地壇祭祀地神。明嘉靖九年(1530年),按照“南乾北坤”的說法,在京城北郊安定門外建立地壇,地壇成為明清兩朝祭祀“皇地祇神”之場所。每逢夏至這一天,明清兩代帝王都會到此進行皇家祭祀活動。而在祭祀的前一天,皇帝就要穿龍袍衮服乘坐禮輿出宮,至太和門台階下換乘辇,出安定門一路到地壇。

有史料記載,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直隸地區久旱無雨,夏至之日,皇帝在地壇舉行隆重的祭神儀式,第二天京城一帶連續兩日大雨磅礴,普降甘露。嘉慶皇帝為表感激,派二阿哥綿甯(清宣宗愛新覺羅·旻甯,即道光皇帝)恭詣皇祇室,向列神位依次拈香,行祀謝禮。而在民間,也有夏至祭神,祭祀祖先的習俗,以祈求消災年豐。

北京人在夏至吃面條(對于老北京來說)5

延伸閱讀:《歲時節俗知多少》,馬大勇 編著,Dodolog 繪,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年7月。

有人将夏至的習俗總結為,夏至一祭二吃三等候。這裡的“三等候”,說的就是古人将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這三候之中,對于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居民來說,對夏至三侯最大的體味,莫過于蟬鳴。

《夏夜追涼》中說:“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歡鬧不止的鳴蟬,顯然成為了酷熱夏日的标志之一。當然,蟬雖然和蚱蜢一樣,被古人視為是夏蟲,認為它們的鳴叫代表着夏日的到來,但實際上,蟬并不能識别夏日節氣,促使它們歡快合唱的是高溫天氣。

夏天裡,倘若缺了蟬聲,便總覺得缺了什麼。北京人管蟬叫“季鳥兒”,老舍在《駱駝祥子》裡說,“七月的北京,籠罩在一片蟬鳴中。”但在眼下——剛剛進入六月下旬的北京,我還尚未聽到今年的第一聲蟬鳴。

*題圖出自紀錄片《一面之詞》劇照。

文/商重明

編輯/王青 羅東

校對/柳寶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