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視頻推出的影視導演競技真人秀《導演請指教》制片人團隊裡,王晶是從業經曆最豐富的一位——他既是制片人,也是導演,同時還是編劇和演員,并且在這些領域都取得過成就;他既拍過票房大賣的商業片,也投拍或親自執導過獲獎的文藝片。很多觀衆期待聽到他的犀利點評,但節目現場他相對比較安靜,把更多的話語空間留給了大衆觀影組和專業鑒影組。
“有點子的時候就說,想不到點子我幹嗎要說,又不是做脫口秀……對啊,我看脫口秀的,我什麼都看,甜寵劇我也看。”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王晶保持了一貫的直爽,不吝分享他對影視行業的觀察和觀點。他說,文藝片和商業片本質是一樣,隻是“打鼻子”和“打肚子”的區别。新人要想在電影導演的路上走得遠,最重要的是懂得拍觀衆想看的東西,同時也不要覺得自己太了不起,因為“這個行業最不缺的就是導演”。
王晶任《導演請指教》制片人。
1 文藝和商業隻是“打鼻子”和“打肚子”的區别
《導演請指教》第二階段參賽導演與制片人互選,原本就跟王晶熟悉的三位跨界導演吳鎮宇、蔡康永、韓雪都加入了他的戰隊。王晶一貫認為,别的電影工種想要轉做導演,演員、編劇、攝影等幾個工種是比較容易成功的,而吳鎮宇他們都屬于這幾個核心工種之一。
現實中,作為電影制片人的王晶選擇商業片的合作導演通常也會提拔自己熟悉的助手,比如副導演或者攝影師。“我得了解他,才知道我能不能夠幫到他。如果我根本幫不了他,或者我的想法跟他的想法根本是無法磨合的,找他幹嗎呢?”
對于電影界由來已久的藝術與商業之争,他認為一個導演如果能夠懂得如何打動觀衆的情緒,就懂得拍任何種類的電影。文藝片和商業片其實是一樣的,隻是“打鼻子”和“打肚子”的區别而已。
新京報:加入你工作室的吳鎮宇、蔡康永、韓雪都是跨界導演,你看重他們哪些特質?
王晶:其實沒什麼特别的,主要還是經驗,因為他們在自己本行的經驗是足夠的。就是我常說的,如果别的電影工種想要轉做導演的話,最理想的是演員、編劇、攝影、美術指導,這幾種轉成導演是比較容易的,其他的工種就真的有點難。他們幾個就屬于這些工種的。康永雖然是主持人,但還是跟演員挺靠攏的,而且他也是編劇。
制片人王晶為韓雪導演的《撐傘人》站台。
新京報:好像跟你熟悉的人都來你工作室了,你判斷他們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導演?
王晶:節目裡是他們(導演)選我們(制片人)的,我們就好像佛山的那些師傅,看看人家要到哪裡拜師,但如果人家要去找葉問我也沒辦法。
他們三個,我覺得都不會長期做導演的,除了鎮宇可能會(導演工作)做多一點。因為他每一兩年都喜歡拍一部,有人投他就做了。康永也許會覺得拍戲做導演有點累,韓雪可能還是會以演員為重點。
新京報:做制片人和導演你都有豐富的經驗,這兩種工作對你而言有什麼不同?
王晶:我沒當導演多久就開始做監制了。監制,也就是現在說的制片人,對我來說是特别輕松而熟悉的工作。做制片人跟做導演的理念是相違背的。制片人要很客觀,盡量站在投資方一邊多想一些,因為你總得要讓投資方賺錢,可是你也不能不保護導演。但我覺得這些都不是很困難的事情。做導演就要累很多,導演必須一直在現場,現場又實在是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兼顧了,那就挺累的。
王晶任制片人、許鞍華導演的《天水圍的日與夜》。
王晶以導演和編劇的身份貢獻了很多作品,上為《賭神》,下為《追龍》。
新京報:電影制片人擁有哪些方面的能力比較重要?
王晶:視野寬,要比導演看得寬很多,算盤準。(“算盤準”是指精于計算電影的投資和回報嗎?)對,然後公關手腕也得強,我覺得就這幾樣最重要。
新京報:現實中作為制片人,你選擇合作導演的标準是什麼?
王晶:如果是商業片,我會選一些年輕的導演,一般都是提拔我的助手,比如攝影組的或者是副導演。(你剛剛說的那幾個核心工種?)對,就包括了最初的劉偉強、葉偉民……真的是好多啊。(但首先得是你比較熟悉的人?)對,我得了解他,才知道我能不能夠幫到他。如果我的想法跟他的想法根本是無法磨合的,我根本幫不了他,找他幹嗎呢?那是害他。
新京報:會有這種情況嗎——你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導演的作品覺得不錯,但現在還沒什麼人去幫他,你會主動想去找他合作嗎?
王晶:除非隻有我看好他,别人都不看好,那也許我會找他聊聊天,了解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我覺得會有這樣的情況,可能是别人知道他有一個很大的缺點,沒法幫他;另外一個可能,别人不知道他有某個優點,那我也許就會找他合作。但現在很多新導演稍微有一部拍得像點樣子,就牛得不得了,有很多人去邀請他,他就“我要這樣做、要那樣做”。這種就不必了。
新京報:從制片人的角度衡量一部作品,你更多地是看它的情緒能否打動人,還是看商業上能否讓觀衆接受?
王晶:一個導演能夠懂得怎麼打動觀衆的情緒,就懂得拍任何種類的片子。所以藝術片跟商業片是一樣的,是我打你鼻子和打你肚子的分别而已。
2 新導演别覺得自己了不起才能走得遠
疫情持續之下,一些原本計劃院線上映的電影轉到了網絡平台播出,其中也包括王晶監制、編劇并出演的《肥龍過江》。在他看來,觀衆逐漸習慣在網上看電影之後,未來會有更大投資的院線電影選擇多元的上映方式。比如先在院線上映,假如票房不夠理想就快速轉到網絡播出。
王晶監制、編劇的《肥龍過江》。
盡管視聽科技的發展降低了做導演的門檻,視頻平台的崛起也給導演提供了更多的拍片機會,但王晶覺得現在仍然需要電影導演扶持計劃。依托于互聯網的網絡電影提供了大量拍片的機會,但受限于受衆群體的審美偏好,并不能給院線電影培養新人。
另一方面,現實中他接觸過很多新人導演都隻想拍自己喜歡的東西。他覺得,有必要在扶持新導演之前先給他們普及“正确的想法”——要懂得先拍觀衆想看的内容。新人要想在電影導演這條路上走得遠,需要清醒地認識自己,不要覺得自己太了不起,因為這個行業最不缺的就是導演。
王晶導演的《九品芝麻官》。
新京報:互聯網時代做導演的門檻沒有那麼高了,拍片的機會更多了,還需要導演扶持計劃嗎?
王晶:網大(網絡電影)已經提供很多機會了,幾千部網大上線,可是導演出來了誰呢,演員又出來了誰呢?并不是因為時間積累還不夠,而是跟受衆群有關。網大的受衆群喜歡槍戰、動作、怪獸,偶爾拍一部文藝片就票房凄慘。所以我覺得網大并不是一個能給院線電影培養出新人的地方。
新京報:文藝片的話像郝蕾主演的《春潮》去年在網絡播出,回報和口碑還可以。
王晶:那就不是網大了。那是郝蕾用院線電影的水平去拍了一部片子,不過最後沒有在院線上映,而是在網絡播出,網絡隻是作為一個平台和載體而已。我也有監制的電影直接在網絡上映的,這純粹是商業運作,跟網大沒有關系。
新京報:疫情之下,一些原本計劃上院線的電影轉到網絡播出,很多觀衆也逐漸習慣網上看電影。這會導緻院線電影空間受到擠壓嗎?
王晶:會的。這樣(選擇在網絡平台上映)的片子會越來越大。尤其很多院線的B級片,即有機會票房收5億的片子,類似《除暴》《掃黑·決戰》這種,它們會先上院線再去網絡。如果院線票房好,就繼續在院線放;院線票房不好,就早點去網絡。現在很多投資規模3千萬到1億的這類片子都在走這個路線,我做制片人的也有一兩部。這種形式其實就是奈飛。
新京報:當前的環境下,怎麼做導演扶持才會收到好的效果?
王晶:我認為先要做一個新導演的講座,傳輸一些正确的想法,讓他們明白電影行業是怎麼一回事,然後才能給他們錢拍片,不然這錢花了就沒有了,也沒有意義。“正确的想法”就是你得拍觀衆要看的東西。不能整部片都是你想說的東西,但觀衆不要看的。當然最厲害的就是你拍出來的東西觀衆要看,也是你想要說的。我接觸過很多年輕的導演,他們就隻想拍自己喜歡的東西。
新京報:很多人都以王家衛為目标吧。
王晶:這世界上有幾個王家衛?而且王家衛也要考慮觀衆要不要進來看。他哪一部沒有把觀衆震懾住的cast(演員陣容),而且都是拍五年六年,用最好的人來演、最好的人來做。你先問自己能不能拿到同樣的資源,不然就别了。
斯皮爾伯格不拍恐龍(《侏羅紀公園》)就沒有《辛德勒的名單》。陳可辛不拍《金枝玉葉2》就沒有《甜蜜蜜》,全是交換來的。你得讓人家賺到錢,比方人家先賺了一把,然後你給人家一把危險的,人家也願意投一點。萬一輸了,前面那部是賺的,能夠彌補。當然,結果通常兩部都是賺的,《辛德勒的名單》也是賺的,《甜蜜蜜》也是賺的。可是一開始看到《甜蜜蜜》本子(劇本)的時候,誰敢說它賺啊。
新京報:節目裡跟你合作的韓雪、蔡康永和吳鎮宇三位導演,他們是能接受這種“正确的想法”的人嗎?
王晶:因為這(節目)不是一個商業項目,所以我不要灌輸想法。而且大家都不小了,我怎麼可能把自己當成别人的師父呢,對吧?而且這個道理他們幾個絕對是明白的。難道吳鎮宇會不明白嗎?他可以拍很多(賺錢的)戲,然後《濁水漂流》他想演,他不收錢,就是這樣。
新京報:從一個新人到成熟的導演,你覺得要怎樣才能在電影行業走得遠?
王晶:每天照鏡子看清楚自己,不要覺得自己太了不起。因為這個行業最不缺的就是導演,缺的是資金。(現在依然最缺的是資金?)從頭到尾都是。也不缺演員,巨星隻是一個概念,巨星不等于一定賣大錢,巨星加上對的片才能賣大錢。
新京報資深記者 楊蓮潔
資深編輯 佟娜 校對 危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