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爐最早出現在上世紀50年代的德國,可由于當時受到了電子技術發展的限制,功率都不是很大,隻有100瓦。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随着大功率晶體管的普及使用,電磁爐才被廣泛應用在千家萬戶。
那電磁爐究竟是如何加熱食物的?它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首先要了解電磁爐的基本結構,電磁爐由外殼、微晶玻璃面闆、勵磁線圈、磁力線、功能保護電路以及冷卻系統組成。利用高頻感應的原理,高頻感應線圈産生的磁力線,直接穿到導磁阻燃耐高溫的微晶玻璃闆,從而達到烹饪食物的目的。而電磁爐之所以能夠加熱食物,主要還是通過電磁感應原理的渦流效應來加熱。那什麼又是渦流效應呢?
當金屬導體放在變化的磁場中時,金屬體内會産生感應電壓,由于金屬導體是一個整體,因此它就會形成感應電流。而此時的感應電流會在金屬體内,形成一個個閉合回路,就像我們平時看到的湍急河流中的水渦形狀一樣,所以就形象的把它稱之為電渦流。因此,由電磁感應産生電渦流的現象,就被稱為了渦流效應。電渦流效應可以直接導緻金屬發熱,所以家用的電磁爐基本上用到的都是這種工作原理。知道了電磁爐加熱的基本原理。
那它是如何産生高頻電流的,又是怎樣控制高頻電流的呢?
首先要知道電磁爐内部産生的高頻電流,一般要借助兩個重要元件的幫忙,分别是電容和電感。這兩個元件并聯在一起就能組成一個振蕩電路,它的主要任務就是産生高頻電流。其中,電感就是電磁爐裡的負載,金屬鐵鍋的加熱就是由它來完成的。但是如果隻有電容和電感的話,也隻是能産生一定頻率的電流。畢竟電流頻率的高低決定着加熱體的溫度,想讓鍋的溫度可控就要再加入一個元件,它就是絕緣栅晶體管。這個元件一般是用一片單片機來擔任,通過電磁爐面闆上的各種功能鍵給單片下命令,單片機接收到命令并控制,就可以對溫度進行調節了。
最後,再來跟大家科普一個小常識吧。在使用電磁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保護爐面,因為電磁爐爐面是晶化陶瓷闆,屬于易碎品。另外,電磁爐使用過後會有餘熱,要避免用手去擦電磁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