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氟利昂在哪裡排放

氟利昂在哪裡排放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15:03:31

氟利昂在哪裡排放(全球氟利昂排放劇減)1

1982年至2018年間,南極上方的臭氧層空洞面積(圖片來源:NASA Ozone Watch)

上世紀80年代,人類首次意識到:我們的臭氧層正在消失。随着人類大量排放商品名為“氟利昂”[注1]的氟氯烴類化合物(chlorofluorocarbon,簡稱CFC),臭氧層中的臭氧水平一度以驚人的速度下降。随着臭氧層的消失,高量的紫外線進入大氣層,可能誘發皮膚癌及白内障,并且威脅到海洋浮遊生物的生存。

這些排入大氣的氟利昂來自工業生産使用的制冷劑和發泡劑。在上世紀80年代,這些含有氟利昂的化工制品廣泛存在于冰箱、滅火器、泡沫聚苯乙烯等常見物品中。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二氯二氟甲烷(簡稱CFC-12)和三氯一氟甲烷(CFC-11),前者為冰箱制冷劑,後者則是常用的發泡劑。

鑒于氟利昂排放和臭氧層消失之間直接且密切的聯系,26國代表于1987年聚集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市,簽署了《蒙特利爾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以下簡稱《議定書》)。《議定書》對包括CFC-11和CFC-12在内的多種氟氯烴類化合物的生産作出了極為嚴格的規定,并要求各國在發現對臭氧層有不良影響的活動時,積極采取防治措施,及時制止相關活動。同時《議定書》還規定,全球應在2010年前完全停止生産氟利昂。

自《議定書》于1989年生效以來,已經有197個國家簽署并通過了《議定書》,南極上空的臭氧層也終于進入了漫長的恢複期。據聯合國環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于2014年發布的一項預測,若氟利昂在大氣中的水平繼續穩定下降,臭氧層會在2050-2070年間恢複至1980年的狀态。

不過在2018、2019年,發布于《自然》的2篇研究指出CFC-11在大氣中的濃度出現了預料之外的上升,且這種上升很可能來自中國東部地區,尤其是山東與河北。這無疑為臭氧層的恢複蒙上了一層陰影。

就在春節前,《自然》雜志的最新研究傳遞了好消息。2篇最新論文表示,2018、2019年,全球的氟利昂排放再次出現下降趨勢,且中國東部地區的排放量大大減少,貢獻占總降幅的60%之多。

臭氧殺手

1973年,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弗蘭克·S.羅蘭(Frank S. Rowland)和馬裡奧·莫利納(Mario Molina)開始研究氟利昂對地球大氣的影響。他們在1974年發表于《自然》的論文中指出,CFC-11和CFC-12都能穩定存在于大氣中,并在許多年後于平流層内受紫外輻射分解。分解反應會“産生巨量的氯原子,”他們在文中寫道,“而這些氯原子最終會毀滅大氣臭氧層。”

氟利昂在哪裡排放(全球氟利昂排放劇減)2

羅蘭和莫利納以氟利昂相關研究獲得了199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圖片來源:Science History Institute)

氯原子毀滅臭氧層的機制非常簡單。遊離在臭氧層中的氯原子十分不穩定,能與臭氧分子發生反應,并産生一氧化氯(ClO)和氧氣;一氧化氯還能再與臭氧反應,重新形成氯原子并釋放出氧氣。因此,氯原子能在臭氧層中啟動一個持續大約2年的惡性循環。在這2年間,單單一個氯原子就能與大約十萬個臭氧分子發生反應。如此巨大的危害能迅速吞噬平流層中的臭氧:在上世紀60年代,南極上空的臭氧層厚度平均為300 DU(Dobson unit [注2]);而在1985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厚度已降至220 DU。

《議定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全球團結:在1988年,全球的氟利昂排放量是146萬噸。經過将近30年的努力,在2014年,全球氟利昂排放量已經降至32萬噸,人為排放量與自然排放量已經相當(各約16萬噸)。

但自2013年起,中國東北部沿海地區出現了違規排放的CFC-11。數據來源于美國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分布于北美洲、歐洲、大洋洲和南極洲偏遠地區的12座大氣觀測站。這些數據顯示,在2014-2017年間,CFC-11的大氣濃度下降速率明顯放緩,降至21世紀初的一半。并且,南北半球的CFC-11濃度差距出現了預料之外的加劇,意味着北半球的CFC-11排放遠超預期。

結合夏威夷觀測站和其他氟利昂氣體的排放記錄,研究人員提出,從2008到2012年,中國東部年排放6400噸CFC-11,而在2014-2017年間,這一數字達到了13 400噸,漲幅将近110%。這些新增的CFC-11排放占了同時期全球總增量的40%~60%

補救行動

實際上,早在2018、2019年的2篇論文發表前,中國就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并采取了相應的補救措施。根據聯合國環境署2019年的一份報告,中國在2018、2019年加強了對氟利昂制作、排放的監管。雖然2018年的第一篇《自然》論文并未将矛頭指向中國,但在論文發表後,中國迅速開展了打擊消耗臭氧層物質(ozone-depleting substance,簡稱ODS)生産、排放的行動。據中國新聞網報道,生态環境部在2018年8月開展了打擊ODS專項執法檢查,搗毀了處于河南省、遼甯省2家非法生産CFC-11的窩點,并在現場查獲各類生産原料177.6噸、非法生産的CFC-11 29.9噸。這類行動還在繼續。

這些新增的CFC-11排放很可能來自閉孔泡沫塑料(closed-cell foam)。由于閉孔塑料泡沫的生産過程和泡沫本身都會含有CFC-11,2010年後檢測到的CFC-11排放可能隻占總新增生産量的25%。這也就意味着在這段時間内,全球氟利昂儲量出現了劇烈上升,達到了100萬~200萬噸的水平。儲備中的氟利昂會緩慢洩露,這也是2013年後氟利昂濃度下降放緩的主要原因。

好消息是,這些行動似乎已初顯成效。近期刊登于《自然》的一項研究收集并分析了來自2個獨立全球檢測網絡(包括NOAA網絡和全球先進大氣氣體實驗 網絡)的CFC-11濃度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在2018年後半年和2019年年初間,大氣中CFC-11濃度下降的速度顯著提升。往期數據顯示,2014-2018年間,CFC-11濃度降幅約每年0.5%;2017-2018年間,這個數字下降到了0.3%。但在2018-2019年間,CFC-11濃度降幅劇增,達到了0.7%。更令人欣喜的是,在2019年年末到2020年年初的将近一年時間内,大氣CFC-11濃度降幅創造了曆史記錄,達到了每年1.0%。與此同時,這項研究也利用莫納羅亞火山天文台(Mauna Loa Observatory)的數據确認了CFC-11排放的來源。結果顯示,在CFC-11全球範圍内的排放下降中,中國東部地區的降幅最為顯著,在總降幅中占了60%之多。

本周三另一項發表于《自然》的研究提供了中國東部CFC-11排放下降的進一步證據。來自韓國高山(Gosan)和日本波照間島(Hateruma)觀測站的數據顯示,中國東部的CFC-11排放水平在2019年回到了2013年前的水平。這意味着在2014年-2017年間,中國東部的CFC-11排量每年減少了約1億噸。同時,四氯化碳和CFC-12的排量也出現了顯著下降。

氟利昂在哪裡排放(全球氟利昂排放劇減)3

從左到右依次是中國東部2008年-2012年間、2014年-2017年間和2019年的CFC-11排量熱力圖。(圖片來源:Park et al., Nature)

這些最新的結果顯示,中國迅速的氟利昂排放打擊行動具有顯著的效果。但與此同時,第二篇論文也指出:相比于2013年之前,在2019年,中國東部新增了将近11.2萬噸的CFC-11儲量,這基本都是由中國在近十年突然升高的CFC-11生産導緻的。這也提醒了我們,氟利昂的生産和使用造成的危害是長久而難以察覺的,要想為臭氧層的恢複争取時間,就必須從源頭上進行監管。

[注1] “氟利昂”常指氟氯烴(CFC),但也有部分報道用其專指二氯二氟甲烷(CFC-12),另外一些報道則擴展其範圍,包括了其他飽和烴鹵代物。

[注2] 1個多布森單位即在标準溫度與标準壓力下0.01毫米厚的臭氧層。

撰文:羅丁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