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南廣電-映象網】
編者按:
麥收時節,中原大地麥浪滾滾,伴随着收割機的轟鳴聲,金黃的麥子正在顆粒歸倉。當前作為中原糧倉的河南麥收過半,大規模麥收已越過黃河,一路向北漸次揮鐮,河南夏糧豐收在望。手中有糧,經濟社會發展才更加沉穩、更有底氣。經曆暴雨和疫情,在特殊之年交上特殊答卷,這是河南對全國大局的重要貢獻,更是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大象新聞推出系列報道,解讀糧安天下的中原擔當。
(資料圖 大象新聞記者 沈翔/攝)
大象新聞·映象網記者 王姝
在“鄭麥1860”創下畝産856.5公斤的紀錄兩天後,“吉興653”便又刷新了紀錄。
六月初,陽光逐漸熾熱。中原大地從南到北陸續開鐮,随着各地測産驗收收據的陸續公布,河南小麥新品種最高畝産紀錄接連被打破。6月5日,在焦作修武縣王屯鄉東黃村種糧大戶王聚才種植的小麥高産示範田,通過現收現打測産,确定“吉興653”小麥品種高産示範田畝産達907.3公斤。
這個季節不僅是種麥農民的收獲期,更是河南驗證小麥新品種的時刻,記者留意到,今年河南至少3個小麥新品種最高畝産都突破了900公斤的大關。
雖然去年河南多地受洪水災害影響,但不少高産示範田畝産連破紀錄,顯示今年夏糧獲得豐收已成定局。種子是農業科學的“芯片”, 夏糧連年豐産的背後,你可知麥種更新多少代?
(資料圖 大象新聞記者 沈翔/攝)
産量不減背後是持續的“促弱轉壯”
“目前了解的情況,都和去年相當。”5月25日,提及今年小麥産量,河南省農科院副研究員齊學禮語氣中帶着一絲欣慰。
在自然災害和疫情影響疊加的特殊年景下,這個“相當”的背後,凝聚着無數農人的智慧和汗水。
2021年的洪澇災害,導緻小麥晚播。“河南部分小麥到12月才播種,開春出現‘土裡捂’和‘一根針’的情況。”齊學禮告訴記者,随着農業部和河南開展“科技壯苗”行動,從中國農業科學院到河南省農科院,再到地方農技人員,專家們組隊投入到田間地頭,根據小麥長勢指導農戶提前澆水、施肥,實施促弱轉壯措施。
經曆專家們數月的奔波忙碌,2022年4月小麥長勢迎頭趕上,處于正常狀态。到了5月,專家們繼續指導農戶采取科學的管理措施,控制赤黴病等病菌。齊學禮說,自己在南陽、商丘、駐馬店等麥區,發現今年因為株高偏低,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倒伏情況。
(資料圖 大象新聞記者 沈翔/攝)
育種目标從吃飽到吃好再到環境友好
小麥的茁壯成長,離不開優秀的品種。作為一名80後,齊學禮已經參與了鄭麥7698、鄭麥1860、鄭麥9188等7個小麥品種的選育。在他看來,河南在小麥品種選育上不斷創造着“質”的飛躍。
“育種要滿足中國人的主流消費習慣,”齊學禮說,“現在,我們的育種目标從追求高産到追求高産、優質、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要讓國人吃飽、吃好,還要環境友好。”他告訴記者,比如被農業農村部評定為中國農業農村2021年十大産品的鄭麥1860,産量潛力達畝産800公斤以上,而且解決了節肥與高産、優質特性同步改良的難題。
這些改變都得益于科技創新。“一個品種從育種到配套生産技術研發、示範,再到産業化開發确實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但是也是一個很有獲得感的過程,這些年最深的體會就是科技的力量,讓我們的農業産業不斷的升級發展。”齊學禮說,以小麥為例,品種選育過去隻能是常規育種,現在已經步入分子标記育種、生理育種、人工智能育種等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緊密結合的階段,品種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生産出的農産品也是更加的多樣化,更加的富有營養。
(資料圖 大象新聞記者 沈翔/攝)
小麥品種已經曆了8到9次更新換代
科技不僅提升了種子的質量,也使小麥生産管理的方式發生了變革。齊學禮告訴記者,小麥生産以前雖然種和收的過程都已經實現機械化,但是管理過程如噴灑農藥、澆水還是人工。如今,無人機飛防已廣泛應用于農藥噴灑,極大提高了生産效率,一些微噴技術、航噴技術也都應用在小麥生産,還有基于北鬥導航的無人農機駕駛技術也在一些地方開始應用。
和這些滿滿科技感的收割方式不同,有一種麥田需要人工收割。在河南農業大學許昌校區的試驗田,師生正帶着村民緊張搶收;組團來參觀、采購麥種的機構、企業工作人員,也絡繹不絕。
這些試驗田的麥子則承擔着制種育種的重任。 “我們這50畝麥地分成不同的功能區,有上萬種麥子。有一些不是用來育種,而是用來種質資源創新的。”在河南農業大學許昌校區的試驗田,副研究員唐建衛的上衣兜裡揣着五六支不同粗細、顔色的記号筆,用于标記特殊小麥。
他一邊向記者介紹,一邊走進麥田深處:“你看,這是周8425B,周麥的核心種質資源。近20年來黃淮區域的推廣品種,有60%以上是由它衍生的,是它們的‘親戚’。”
一個小麥品種長期規模化種植,有時意味着穩定,有時則暗藏着危機。唐建衛告訴記者,目前黃淮整體面臨着小麥種質資源單一的問題,一旦有某種新的病菌變異或侵入,而該品種缺少相應的抗體,可能殃及整個“家族”。
因此,不斷創新品種成為小麥專家們的追求。河南農業大學學術副校長、農學院院長王道文介紹,建國以來,河南的小麥品種已經曆了8到9次更新換代,當前大面積推廣的品種一般都具有較好的豐産穩産性狀。
(資料圖 大象新聞記者 張曉冬/攝)
河南小麥育種 居全國領先地位
河南的小麥育種是個什麼水平?河南農業大學種業技術創新中心主任、農學院副院長殷貴鴻給出一組數據: “十三五”以來,河南省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721個,其中小麥品種324個;國家審定品種中河南選育單位選育品種共580個,占比為9.5%,其中小麥品種152個、占比33%。
“多年來,河南省一直是全國重要的育種、繁種、用種、供種大省。”殷貴鴻說,目前河南從事小麥育種團隊和個人200多個,在小麥品種培育上形成了“周麥”、“鄭麥”、 “百農”、“新麥”、“豫農”等小麥品種。
據農業農村部2020年統計,全國小麥推廣面積前10位品種河南占4個,小麥品種“鄭麥9023”、“矮抗58”,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小麥品種“豫麥18”、“豫麥21”、“豫麥49”、“豫麥66”、“鄭麥366”、“鄭麥7698”,玉米品種“豫玉22”等9個品種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資料圖 大象新聞記者 張曉冬/攝)
瞄準制種強省迎來“最強大腦”
道阻且長,行而不辍。河南在遺傳育種上取得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應用研究領域。進入新發展階段後,河南瞄準基礎前沿研究方面,要下決心解決“卡脖子”難題。
在新鄉市平原示範區的國家生物育種産業創新中心,神農種業實驗室總部正在加緊建設中,預計今年6月投入使用。
2021年9月,攻克種業關鍵核心技術的神農種業實驗室揭牌成立。據神農種業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新友介紹,這裡既要解決一些育種重大的理論問題,又要解決一些卡脖子的技術問題,還要創新出重要的突破性品種。
據了解,神農種業實驗室圍繞小麥、玉米、花生、芝麻等優勢領域,分别選拔了許為鋼、湯繼華、張新友、張海洋等首席科學家掌舵。神農種業實驗室小麥領域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為鋼許為鋼表示,要從理論研究、支撐品種選育的重大技術研究、材料創新等方面,謀劃小麥遺傳育種學科的研究方向。實際上,除了建立“三農”領域實驗室體系,河南省委一号文件還部署了整合組建種業集團、規劃建設“中原農谷”等工作,種業的“全産業鍊”正在加速打造。
在近期公示的國家級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名單中,河南有5個縣市入選國家級制種大縣,3個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占據8席。在齊學禮看來,目前河南要充分把握這個機會,把工作積極融入到制種強省建設中。
“比如這幾年的赤黴病頻發的問題,在許為鋼院士的帶領下,我們團隊在多年前就開始了赤黴病育種,在河南省率先建立了抗赤黴病育種圃,已經獲得了中抗赤黴病的新品系,下階段有望審定。比如說我們團隊在優質小麥育種方面,解決了優質小麥品種産量較高産品種偏低的問題,許為鋼院士主持育成的鄭麥7698實現了高産與優質的協調改良。”他告訴記者,目前國家生物育種産業創新中心和河南農科院小麥分子育種團隊正在和國家級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溫縣洽談小麥育種合作,計劃在溫縣的高标準制種基地繁育優異的小麥新品種,以獲得更高品質的育種家種子,為品種示範與産業化奠定堅實的基礎。“河南提出建設制種強省,我覺得恰逢其時。”齊學禮說。
責編:徐甯甯
本文來自【河南廣電-映象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