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問我:該怎麼戒掉“想太多”的毛病?
Ta有個讓自己很累的習慣:每次遇到一件事,ta總能聯想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未來的人生等,但這些想法并不實用,也不能改善自己生活,甚至想到最後,總是覺得精疲力盡,或者惶恐焦慮。
其實,ta并不是唯一有這個困擾的人。
當你發現自己忍不住想太多時,如果情況不是很嚴重,可以自我調節。
但情況嚴重的“想太多”,可能是強迫性神經症的一種表現。強迫性神經症的患者,想法會不受控制地反複出現在其腦中,社會功能、家庭關系都可能受到破壞。
如果是神經症,最好盡快向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或精神科專家求助。如果還不到神經症的情況,則可以自行疏導。
那麼,如何辨别自己是不是強迫性神經症呢?
根據心理診斷原則,符合以下三點,則暫時不需要接受專業治療:
社會功能還沒有受到很大影響,能夠正常生活,雖然偶爾會感覺很痛苦
強迫性思維也還沒有泛化,也就是,隻是需要做決定的時候才會陷入舉棋不定的困境,其他時候并不會胡思亂想
持續時間未超過1一個月
如果,你尚未嚴重到一定要向專業人士,你具體該怎麼做才能“自救”呢?
01 找到自己“胡思亂想”的原因很多心理問題,隻要找到了原因,可能不需再多做疏導,症狀也能自動消失。這是因為,解釋症狀能夠給人一種确定感和掌控感。
一般來說,一個人總是控制不住想太多,有以下7個原因:
(1) 童年生長環境惡劣
大多數容易想太多的人,往往成長于一個比較惡劣的環境。因為,隻有那樣才能夠生存下來。
比如,父母喜怒無常,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就會打你罵你,為了讓自己免于傷害,不得不時刻吊着一顆心。
(2) 害怕失控
無助感是人類最難以忍受的一種情緒,我們都特别害怕失控,因為這往往意味着死亡威脅。
而思考卻能夠給人一種虛幻的控制感,我們在腦海中不斷地回想各種可能性,不斷地談亂各種想法,好像事情真的能夠以我們意志為轉移似的。然而,這隻是一種幻覺。
(3) 害怕不确定感
我們總是希望事情有一個确定的結果,哪怕是面對未知,以至于我們無法面對一切未知性。
想太多就是對未知的否定,因為隻要不做決定,那一切就都還是确定的,哪怕現狀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4) 完美主義傾向
完美主義是一種感覺,往往并不執着于完美事實,而是追求完美感覺。
因為他們總是感覺還差一點點。為了逃避不夠完美帶來的挫敗感,所以害怕做決定。
(5) 能夠從中獲得好處
有些人想很多,是因為能夠從中獲得好處。比如,這讓他顯得很有想法、很有同理心等等。或者,因為可以因此獲得别人的額外關心。
(6) 過度解讀
在工作中,考慮周到有助于事情被更好地完成,出于習慣,在生活中也忍不住多想。思考是一個好習慣,然而有時候想太多反而不好,隻會讓人裹足不前,無法放松去體驗人生的豐富性。
比如,談戀愛的時候,想太多就無法投入,還可能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
(7) 害怕沖突
害怕沖突的人也容易想太多,而且會盡量避免做決定。
這一般是因為平時缺少處理沖突的練習,以至于沒什麼信心。然而,越是不去練習,就越不懂得如何處理沖突,從而陷入惡性循環中。
02 不要指責自己胡思亂想“過度思考”最煩人的一點就是無從控制。那麼,不如幹脆放棄控制的念頭,因為你越是控制可能是雪上加霜。
本來,你隻需要在多個選擇中作出決斷就行了,結果還得費心思在多想和不多想之間做決斷。
一個人的抗壓能力和體力一樣有個極限,所以當你陷入多重選擇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将選擇砍少,從而将壓力分化,避免讓自己陷入太多選擇的境地。
也就是說,當你又開始忍不住胡思亂想,并因此感覺很痛苦的時候。
請不要指責自己又開始胡思亂想了,畢竟在這樣一個信息泛濫的年代,很多人都有選擇困難症。你之所以會舉棋不定,并不一定意味着你是個沒有決斷力的人,相反恰恰說明你是個認真的人,不随波逐流。
當然,總是要作出選擇的,隻是當你對各個選項都沒有足夠認識的時候,真的很難決定。
因此,我們要學會将複雜的問題分解。
如果很難靜下心來,那麼請感受一下自己的身體,看看哪一處肌肉最緊張。
接下來,輕輕閉上眼睛,用意念去控制它放松下來。
當你放松下來的時候,問一問自己:如果選錯了,會有什麼後果?這種後果為什麼讓我如此恐懼呢?
人有趨利避害的本能,思考本身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尤其當我們面對着未知的事物。
可是,未知真的都是洪水猛獸嗎?
并不是,因此才要試着客觀分析可能的後果。如果在自己可承受範圍内,不如放手一試。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預知所有結果,但這就是人生常态,充滿着不确定感。
試着去接納人生的無常,也就能夠從容接受各種可能性,不至于為了未知的危機而惶惶不可終日。
03 用行動去改變思維根據認知行為療法的理論,行為和認知是互相影響的。
一般來說,當我們想要改變某種行為時,通常需要先改變觀念,然而有時候放下分析,專注于改變行動也不無不可。
一心想着将自己的紛亂的思緒理清楚,不如幹脆不去管。當然,習慣了思考的人,要讓大腦停下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若是任由思維不停運轉,會給人帶來持續壓力。
慢性壓力會導緻一系列行為問題,比如睡眠障礙、暴飲暴食、辦事拖延,甚至降低你好好照顧自己的意願,導緻壓力一步步地轉化成了抑郁。
所以,給自己的思維松下綁吧,按下暫停鍵。
這樣做還有一個原因,是大腦中存在一個複雜而高度整合的網絡,隻有當我們“什麼都不做”的時候才會被激活,這被稱為“默認模式網絡”(DMN)。
腦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大腦的能量,高達70%左右,用于維持DMN運作。它總在大腦沒有執行有意識活動時,自動運作。
也就是說,過度思考的結果是導緻我們的思維整合能力越來越差,所以越來越無法作出選擇。
此外,我們可以試試森田療法和正念冥想。
森田療法是一種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心理治療方法。它不提倡重視當前現實生活,不追溯過去,通過現實生活去獲得體驗性認識,順應情緒的自然變化,努力按照目标去行動。
森田療法的核心訓練是躺着和做體力活。
找一個時間,靜靜地躺着,不說話,不玩手機,任由思緒流淌,除吃飯、洗漱、大小便外,保證絕對卧床。
剛開始,肯定會感覺無聊、苦悶、寂寞,總想要找事做或找人說話,但是漸漸地就能夠更加專注于自身。
同時,适當的體力勞動對很多心理問題的治療和康複都有效,當我們專注于體力勞動時,思緒往往會自動暫停。
比如做手工、跑步、練瑜伽、做家務、唱歌的時候。
而且,神經科學已經證明,運動時人體産生的多巴胺也有助于提升大腦控制能力。
森田療法或正念冥想比較好操作,堅持一個星期,一定會有所改善。
如果自我覺察能力比較強,可以對照着各種原因分析一下自己強迫性思維背後的恐懼感,隻要克服了恐懼,就能重新找到思維的控制權,變成一個更有決斷力的人。
- THE END -
· 作者:非也,二級心理咨詢師,英語文學譯者,自由撰稿人。
· 壹點靈,關注個人心理成長,陪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