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語文,學生心中都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
提起文言文,學生莫名就來氣。都不是一個年代的事兒了,還拿出來折騰人。學着一段時間,好不容易順口說上幾句“之乎者也”,結果作文又搞得文白不通。
氣煞我也!
所以,如何緩解學生的畏難和厭惡情緒,無疑是文言文課堂的最大難點。
作為一線老師,我們竭力嘗試讓課堂變得有趣、有味、夠high!
然而。。。。
一、趣味文言很沒趣論“有趣的靈魂”排行榜,語文老師應該名列前茅,一颦一笑那可都是戲。
為了讓學生感覺文言文有趣,十八般武藝全都用上:
其一趣味導入法:
七年級下冊部編版《木蘭詩》,迪斯尼動畫《花木蘭》主題曲不是完美契合嗎?于是乎播了其片段當導入。
我的預期效果是這樣的:
實際畫風:
學生1:哇,他們抱在一起了
學生2:你确定不是親在一起,我明明看到親在一起的。
學生3:花木蘭從軍是為了追求将軍吧?
學生1:老師,花木蘭最後嫁給誰?
學生4:完了,女兒身被将軍識破了。。。
本堂課,我的趣味導入成了學生眼中的不正經讨論課,我完美地被帶跑偏了。
其二各種趣味讀
文言文斷句是重要考點,而朗讀無疑是進入文言世界的不二法門。
趣味性的朗讀,無非A組與B組PK,C與D較勁,男女搭配混讀,再是各種積分賽的朗讀。
然而,很多情況下是這樣子的:
生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呃(濯)清呃(漣)而不妖。
師:什麼清?剛才我不是範讀過了嗎?沒有标記?
沉默。。。
師:&¥%¥&*&……%
朗讀硬生生被“卡門”了,老師的情緒難免發作,休整一下,各種狂批。
或者是這樣子:
生1:(嘤嘤嘤)
師:大聲些!
生1:(嘤嘤嘤)
師:怎麼這麼不自信?再大聲點!
生1:老師,我聲音就這樣子沒辦法再大了,要不你趴近點兒聽。
老師:——
其三文本擴充再造
師:今天我們嘗試把《公孫儀不受魚》擴充寫一寫,300字即可。
生習作:
公孫儀成為X市市長以來,清廉為官,一身正氣。據悉,其上任初期,七大姑八大姨和托請者多如過江之鲫,很多人要送他深海魚。他都嚴詞予以拒絕,厲聲說:“多腥哪!誰稀罕你的魚。”
哎,這是什麼穿越劇呀?劇情有點飄。。。
總結:
我們總是力求趣味呈現,然而這些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更多時候是我們一廂情願的設計。
因為預設性過強,往往是老師自己的主觀設想在課堂上的投射,自己high。
其實嘗試一下從學生角度出發,發揮學生主體性,往往收效甚豐!
那學生的主體性如何發揮?
二、這樣講文言才有趣其實就是抓住學生想法的怪、思維的不成熟、知識盲點多、見解獨特等特點,因勢利導。
實操如下:
1、化解盲點才有趣
學生的知識盲點,往往是痛點,一旦課堂上解決了,就是爽點。
生讀:“食(shí)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shí)也。”
師幽默地:“食(shí)馬者就是吃馬肉的人啊,韓語怎麼開始談舌尖上的馬肉啦?突然想嘗一嘗千裡馬的味道了?
生哄堂大笑。
師:食這裡應該讀sì,“飼養”,這樣才不會讓人感覺奇怪。
生點頭,做筆記。
2、見解獨特才有趣
師:唧唧複唧唧,木蘭的歎息聲接連不斷。。。
生古怪地說:為何木蘭的歎息聲是“唧唧”?
全班一愣,繼而哄堂大笑。
師笑:你來歎息一下。
生(男):哎——(延長)
師:看來不是“唧唧”,也許跟性别有關,請女生來示範一下歎息聲。
生(女):哎呀——嗐——
師:看來也不是“唧唧”聲。可見,“唧唧”聲表示木蘭歎息,是值得商榷的,商榷點有三:第一它是不是拟聲詞重複,第二它是不是北方女性的歎息聲,第三它是不是含有織布機的撞擊聲。同學課下可以研讨。
3、利用認知分歧生成趣味
生:我覺得元芳并不失禮,友人當着元芳的面罵他父親“非人哉”,而這件事的過錯在友人身上。所以我覺得他說友人“無信”“無禮”并不失禮。
師:元芳看在自己父親的面子上給友人打了個折扣,本來可能破口大罵一頓。
(生笑,有些人若有所思)
生:這種情況下元芳入門不顧已經很給友人面子了。
師:不僅面子給了,裡子也給了。要是遇到我們,早把他轟出家門。反正錯在你先,抓住這一點我就要狠狠羞辱一番。
生大笑。師進而引導學生如何尊重長輩,語氣委婉,學生接受了教師觀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