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人一魚不如授人一漁?新華網北京3月9日電 自2013年“英才計劃”啟動以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大兵及其團隊便一直參與“英才計劃”的培養工作培養過程中,張大兵非常重視培養學員的科研素質,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魚隻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的基本培養理念,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給人一魚不如授人一漁?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新華網北京3月9日電 自2013年“英才計劃”啟動以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大兵及其團隊便一直參與“英才計劃”的培養工作。培養過程中,張大兵非常重視培養學員的科研素質,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魚隻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的基本培養理念。
張大兵認為,“英才計劃”培養的重點,不單是教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這樣培養出來的學員才是未來最具有潛力的優秀人才。因此,張大兵除常規系統的科研項目訓練外,還把能否端正明确的學習态度、把握正确簡捷的邏輯思考方法以及靈活散發科研的思考力,作為判斷英才學員是否培養成功的主要依據和标準執行。
學員課題報告的準備,是張大兵團隊給學員們的第一個“難題”,教會他們科學地思考和保持認真的态度,要求英才學員在開題報告中認真思考“想做什麼科學問題?”“為什麼想做”等10個問題。學員的開題報告想要達到合格往往需要2-3個月的時間準備,需要和導師經過反複十餘次的溝通和修改。
除了在實驗室進行科研思維和動手能力的訓練外,張大兵還堅持對學員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擴展培養,如帶領學員參觀上海交通大學轉基因科普基地,并作為講解員給學員們進行相關知識介紹。此外,張大兵及其團隊還多次帶領學員們參加野外實習、學術沙龍會談及國内外大師論壇等活動拓展視野。
經過幾年“英才計劃”的參與培養,張大兵認為,中學生與研究生在科技創新的培養方面存在很大不同。針對高中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方面,他提出了三個問題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一是高中生好奇心與求知欲強,但創新能力有限。對此,張大兵建議,要結合實際,發散思維,大膽創新。他建議在以後的“英才計劃”選題上,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和生産實際,引導學生憑借他們的好奇心和直覺,發現生産生活中不合理或不能解釋的部分,進一步通過擴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的訓練,從多層次、多角度思考,引導學生借助學到的知識和技能以及現在的網絡信息工具去更好地理解科學問題,然後鼓勵他們運用各種奇思妙想,提出合理的建議、去創造和創新。同時,要将科研創新意識的培養融入生活,這樣不僅可以消除學生對科學創新的神秘感,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切實體會到科研創新并不是天方夜譚,發明創造并非科學家的專利,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科學家,但科研的創新或創造隻屬于用心觀察、用心分析、用心思考的人。
二是思維敏捷,但缺少創新思維方法,缺少主動思考解決問題動力。張大兵認為,進入中學,随着書本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學生的想象力逐漸豐富,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思維方式往往缺乏靈活性和主動性。“具體而言,我們常發現學生對課題的認知、研究方法的選擇都是被動的接受,很少産生質疑,他們都知道怎麼做和做什麼,卻不清楚為什麼這麼做、是否可以不這麼做,很少思考和懷疑老師的建議,也很少追根溯源,缺少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張大兵認為,一次有效的科研創新訓練,尤其對于“英才計劃”而言,指導老師首先自己要明确,科研訓練不是希望學生能做出什麼科研成果或學會了什麼技術方法,而是看學生在這個科研訓練中發現、提出了多少個問題,思考了多少個“為什麼”“是什麼”“怎麼辦”,導師和學生一起解決了多少個“為什麼”。隻有引導學生去探究問題、自己提出問題,學生才會主動地去探究知識。
三是有創新的熱情,但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張大兵強調,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内在動力,也是創新的向導。激發學生興趣,指導老師首先要精心設計,引導和把關學生的研究方向和可能預期的結果,并根據實驗進展與學生及時溝通調整方向與方法,讓學生從中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明确研究目标和動力,從而不斷地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指導老師要尤其重視學生付出的努力和獲得的結果,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和進步,都要給予鼓勵和認可,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進取心,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張大兵認為,“順木之天,以緻其性”是養樹與育人的道理,“英才計劃”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熟練技能技巧,還要促進學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發展。“‘英才計劃’不是在選拔‘科研機器’,而是在培養那些具有創造力,對生命科學懷有真誠熱愛,并願意以好奇之心不斷探索下去的人。它需要一種熱情,隻有擁有這種熱情,在科研的道路上耐得住寂寞,生命科學的科研學習才能曆久彌新,才能時有收獲。”張大兵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