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國學能夠解決人生問題嗎

國學能夠解決人生問題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8 21:09:50

國學能夠解決人生問題嗎?回歸生活原本的軌道講座中,朱人求教授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很久以前,兩條小魚遇到一條老魚老魚熱情地打招呼:“早上好,孩子們這水怎麼樣?”一條小魚發問:“什麼是‘水’?”,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國學能夠解決人生問題嗎?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國學能夠解決人生問題嗎(教你如何安頓身心)1

國學能夠解決人生問題嗎

回歸生活原本的軌道

講座中,朱人求教授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很久以前,兩條小魚遇到一條老魚。老魚熱情地打招呼:“早上好,孩子們。這水怎麼樣?”一條小魚發問:“什麼是‘水’?”

朱人求教授說,我們很容易在單調重複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無意識的慣性而不自知:無意識地翻手機,陷入瑣碎的柴米油鹽等日常事務,忽略身邊的人和事,冷漠、憤怒、抱怨……就像故事中的小魚,長期生活在“水”中,卻不知道“水”是什麼。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一種修煉——在繁瑣無聊的日常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回歸自我,回歸生活,不再被雜亂、無意識的生活拖着走,而是自我掌控生活的方向。

儒學追求“内聖外王”,所謂“内聖之學”即心性之學,“外王之學”則渴求王者的事業成功。心性之學是儒學的精華,也是儒學的精神原點。通過身心的修煉與德行的完善,實現“内聖外王”的理想。

我們讀儒家經典,看到孔子講“克己複禮為仁”,《大學》講“明明德”,孟子講“養心莫善于寡欲”“求放心”,《易傳》講“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朱子講“正心誠意”“仁立義行而性定”等等,都是儒家養心的經典表述。

儒家養心智慧根植于日常生活,我們可以随時修煉,用之積極引導人生。它能幫助我們在一個高壓力、快節奏的社會中,讓心靈得到休整。

儒家養心貼近心性、貼近生活,指引我們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保持警醒、回歸自我,讓我們在忙碌的現實生活中不再迷失,重新回到生活原本的軌道上來,這正是我們今天重提儒家養心的意義所在。

身心兼修知行合一

朱人求教授說,養心,首先要從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從巨大的生活壓力中,從焦躁不安中一一回歸,找到内心的一片甯靜。

“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飽讀詩書之後,自然就有一種高貴的氣質。有人說,30歲以前你可以不為你的容貌負責,因為那是天生的。30歲之後,如果你還沒有風度,沒有氣質,那是你涵養不夠。

養心可以養德。通過内在的身心修養,我們能夠養成高尚的人格。養心還可以長壽,“智者樂,仁者壽”,一個人内心充滿仁愛,一定能夠長壽。因為儒家養心就存在于人倫日常之中,一舉一動就是養生,心态好自然高壽。

儒家之學是心性之學。它倡導心性認知與修養實踐的結合,讓我們的腳步慢下來,讓我們的心靈靜下來,教會我們如何安頓好自己身心,提升生命境界。儒家養心的智慧,說白了就是一個養心功夫。儒家養心功夫豐富多彩,如靜坐、讀書、調息養氣、棋琴書畫、山水休閑、茶道、音樂、立志、定性等都是儒家常用的養心方法。儒家還特别重視立志、讀書和明理。立志要立大志,“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儒家養心強調身心兼修,知行合一。我們不僅要認識儒家的精神内涵,更重要的是踐履。通過道德修煉,尤其是通過日常的生活修煉,對欲望進行合理的修正,讓我們真正成為自己心靈的主人,讓儒學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從而帶來心靈的安甯和内在的自由。

人有靜氣自有格局

靜坐是儒家修心養性的功夫法門。在宋明理學裡,功夫是最為重要的。這個功夫是指為達到某種理想人格,依據某些訣竅,運用意識通過反複鍛煉,純化身心世界,從而引發内在力量,使身心發生“與道合一”的實踐手段。儒家學派中的理學家都非常重視内在心性的修煉,把靜坐作為一個重要的修身功夫。

朱人求教授說,靜坐是為學的入門功夫。張載是關學(儒家理學的一個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在靜坐中精密地思考,通過讀書來維持本心。“二程”中的程颢說,靜坐可以達到内外一緻、身心一緻。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深入到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的精髓。

李侗是朱熹的老師,他主張“默坐澄心,靜中體驗未發之中”,這是龜山門下的“道南心法”。朱子宣稱:“半日靜坐,半日讀書,如此一兩年,何患不進?”靜坐是入道之門,其次是讀書,這都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修煉方法。

明代大思想家、大儒者陳獻章強調靜坐是成就“聖人”的功夫,做學問要“從靜中養出個端倪來”,就是養出一個開端來。他認為隻要通過靜坐,就能夠自得,就能夠悟道。

儒家靜坐有六個層次:止、靜、定、安、慮、得,加上“知”就是《大學》進學的七個階梯。所謂止,就是知道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心靜了,才能聽見自己的心聲,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内心到底渴求什麼,自己的目标定位在哪裡。隻有在心安、心靜的情況下,我們的思考才有力量。“唯有心如止水,方能悟得真知”就是這個道理。

朱熹雲:“無事靜坐,有事應酬,随時處無非自己身心運用。”儒家的靜坐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習練,它平平常常,既可以陶冶情性,還可以修養心靈。

人有靜氣,自有格局。三代帝師翁同龢曾寫過這樣一句話: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有人問齊白石如何從一個木匠華麗轉身為巨匠?他答道:作畫是守靜之道,涵養靜氣,事業可成。

當今社會,人們步履匆匆,更需要停下來看風雲,坐下來賞花開,靜下來傾聽自己的心聲。靜氣,帶給人自信和涵養。(林升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