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滿腸肥”這個成語,最早見于隋唐李百藥所著的《北齊書·琅玡王俨傳》中的一段:“琅玡王年少,腸肥腦滿,輕為舉措。”用于形容人不勞而食,吃得很飽,養得很胖,很油膩但是很缺内涵的樣子。現在說起一個人智商不在線喜歡用“腦子進水”來形容,這個成語是用“腦子進油”來形容。
李百藥是隋末唐初人,很有才華,在隋唐兩朝都做過官,是個政治人物、曆史學家和詩人,代表作就是這部史學著作《北齊書》。也因著史擔任了唐太宗的太子左庶子,轉宗正卿,封安平縣公。
《北齊書》描述的是南北朝時北朝齊國的曆史。書中的琅琊王俨是北齊末代君主高緯的弟弟高俨。這個高俨10歲就受封琅玡王,14歲就被他哥哥高緯暗害,因此李百藥在書中說他年少,實際上人家就沒有來得及不年少。這個高俨雖然年少,但是被哥哥害死之後,居然留下4個遺腹子,在這個方面來看,倒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書中的這段話,是高俨擁兵斬殺胡太後情夫和士開後,朝中大臣替他求情時所說。大意就是高俨年齡還小,吃飽了撐的欠考慮,請皇帝不要計較他擅動兵甲和擅殺之罪。從那以後,腦滿腸肥就不僅僅是用于形容一個人的外在形象,而是特指一個人外在豐腴、内在匮乏的這麼種狀态。
為什麼人民群衆會認為“腦滿腸肥”是個貶義詞呢?因為确實保養得太好的官老爺,一般情況下都很草包無能。早在曹刿論戰中,曹刿就曾尖銳地批評過“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肉食者就是那種各種肉類煎炒烹炸烤換着花樣吃的人,古時候隻有達官顯貴才吃得起這種夥食,才能有那種高人一等的紅光滿面、皮脂分泌旺盛的貴人之相。老百姓隻能吃點水煮青菜,所以老百姓普遍的“面有菜色”,倒不是說吃菜把臉吃綠了,而是這種缺少蛋白質的飲食結構導緻特有的枯幹憔悴的面相。
按說飲食好,應該大腦發育得更好更聰明,但是貴人整天花天酒地,不務正業,聰明的大腦不用也生鏽,所以腦滿腸肥之人吃喝玩樂的道道很精通,但是要幹起正經事就很勉強。草民厭惡這些不勞而獲、養尊處優的達官顯貴,故此喜歡用腦滿腸肥一詞諷刺其空養了一副好皮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