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教師資格證綜合必考知識點

教師資格證綜合必考知識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1 07:38:21

一、嬰幼兒發展的涵義★★★★★

指嬰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身體和心理方面有規律地進行量變與質變的過程。

生理發展是心理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身體發展包括形态的增長和功能的成熟,心理的發展指嬰幼兒的認知過程、情感、意志和個性的發展。

二、嬰幼兒發展的影響因素★★★★★

(一)遺傳

物質基礎,可能性。

(二)環境

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教育作為社會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對兒童心理發展起主導作用。

(三)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人的主觀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和能動作用。

主觀能動性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動力,是促進個體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三、成熟勢力說(成熟論)★★★★★

代表人物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 。

基本觀點:支配兒童心理發展的是成熟和學習兩個因素,但成熟是推動兒童發展的主要動力。

四、嬰幼兒身心發展的一般特點★★★★★

(一)連續性與階段性

個體的心理發展由低級向高級演進,具有連續性,累積性,也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二)定向性與順序性

感知能力-運動-言語—抽象思維能力。首尾規律,近遠規律。

(三)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的發展在不同時期發展速度不同,不同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

(四)差異性

在發展速度、最終達到的水平、發展的優勢領域、發展的類型及時間上往往是千差萬别的。

五、幼兒動作發展的規律★★★★★

1.從整體動作到局部的、準确的、專門化的動作

2.從上部動作到下部動作:“首尾規律”。

3.從中央部分的動作到邊緣部分的動作:這種發展趨勢稱“近遠規律”

4.從大肌肉動作到小肌肉動作:這種發展趨勢稱“大小規律”。

5.從無意動作到有意動作

六、幼兒想象的特點★★★★★

1.以無意想象為主,有意想象開始發展

2.再造想象為主,創造想象開始發展

3.想象有時和現實混淆

補充:再造想象從内容上分為五類——

經驗性想象

情境性想象

願望性想象

拟人化想象

誇張性想象

七、幼兒思維發展的趨勢★★★★★

(1)直覺行動思維,也稱直觀行動思維,是最低水平的思維。這種思維的進行離不開兒童自身對物體的感知,也離不開兒童自身的動作。

(2)具體形象思維:依靠表象即事物在頭腦中具體形象的聯想進行,是幼兒思維的典型方式,是在直觀行動性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3)抽象邏輯思維:幼兒階段抽象思維僅僅開始萌芽。

八、幼兒思維發展的特點★★★★★

1. 幼兒初期的思維仍具有一定的直觀行動性

2. 具體形象性是幼兒思維的主要特征,其特點為:(1)具體性(2)形象性(3)經驗性(4)拟人性(5)片面性(6)固定性

3. 幼兒晚期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存在“自我中心性”

九、幼兒情緒情感發展的一般趨勢★★★★★

幼兒情緒的發展

1.情緒的社會化

2.情緒情感的豐富和深刻化

3.情緒情感的自我調節化

4.情緒控制與掩飾成分增加

幼兒高級情感的發展

1.道德感:評價自己乖不乖,知道打人咬人是不對的,關心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标準,而且開始關心别人的行為,如告狀行為,對好與壞、好人與壞人,有鮮明的不同感情。

2.理智感:特殊的表現形式-好奇好問,喜歡進行各種智力遊戲,探索好奇

3.美感

幼兒情緒情感發展的特點

1.情緒的易沖動性-自制能力弱,5-6歲幼兒情緒的沖動性逐漸降低,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2.情緒的不穩定性:兩種對立的情緒在短時間内互相轉換

3.情緒的外露性—情緒表露在外,絲毫不加控制和掩飾,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十、幼兒智力發展的差異性★★★★★

1.智力發展水平差異:個體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即中等水平智力占大多數,智力極高或極極低占少數。

2.智力類型差異:加德納研究,每個人至少有7種智力中心,即語言智力、邏輯或數學智力、音樂智力、空間或視覺智力、運動智力、人際智力、内省智力。-教學應因人而異。

3.智力表現早晚的差異:早慧兒童,大器晚成。

十一、針對個别差異的适宜性教學★★★★★

(一)适宜性教學法的主要方式

适宜性教學法的主要方式

1.資源利用模式

充分利用幼兒長處,以求人盡其才。多元智力理論所述,有的擅長語言,有的擅長音樂和視覺智能等,尊重差異。

2.補償模式

幼兒在某一方面會有所不足,可以改由另一方面的強項去補償,以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針對沒有機會享受正規教育的兒童進行,彌補其語言、閱讀、認知、社會性的不足。

3.治療模式

針對兒童某一方面能力缺陷,給予針對性的教育。

4.個别化教育方案

為每個幼兒提供個别化、适宜的教育方案,其教育特色在于“評價—教學”,即先了解其學習情況,後提供相應教學;最常用的是檔案袋評價。

5.性向與教學處理交互作用模式

克隆巴“教學相知”理論:教學應配合兒童的性向,教師對不同性向兒童提供不同教育措施,以發揮最大教學效果。

教育啟示:沒有任何一種教學與教材可以适合所有兒童,教師不應輕易放棄兒童,而要采用适宜的教學方法。

十二、學前教育階段應如何實施适宜性教學★★★★★

學前教育階段應如何實施适宜性教學

1. 幼兒園

1.平衡協調發展多種智能

2.進行個别化學習

3.社區化學習

4.自由探索,完整記錄

5.有多元化思維和多元角色扮演的專業師資

6.家長和教師良好互動

2. 教師

(教學方式3點 評價方式3點)

1.在探索型主題活動中促進幼兒多元智能的發展

2.從多元智能的各個方面對幼兒給予綜合的、全面的評價

3.在課程實施中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1.從多種領域評價幼兒的發展

2.展示兒童的優勢

3.評價凸顯激勵作用,珍視和鼓勵每一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

十三、教育要适應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内容

教育啟示

1.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和階段性

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如身體發展是按“從頭部到下肢”,“從中心部位到全身的邊緣方向”發展的,人的思維是從形象到抽象,記憶是從機械記憶到意義記憶發展等。

階段性即人一生經曆乳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和成年期。每一階段都是前一階段延續,又是後一階段的準備。

1.其順序性決定了教育工作的順序性,教師必須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進行。“循序漸進”,而非“拔苗助長”。

2.其階段性要求教育需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兒童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内容和方法,切忌“一刀切”。

2.身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1.同一方面的發展在不同時期發展速度不同(身高)。

2.不同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邏輯思維)。

教師應抓住兒童各個方面的成熟期和關鍵期,不失時機地進行教育,以取得最佳效果。

3.身心發展具有穩定性和可變性

1.穩定性:順序性、年齡特征等大體相同穩定。

2.可變性:穩定是相對的,在不同教育條件下,同一年齡階段兒童身心發展水平不一樣。

教師看到穩定性,把它作為施教出發點和依據;同時看到可變性,盡量創造良好的社會和教育條件,充分挖掘潛力,使之更快更好地發展。

4.身心發展具有個别差異性

同一年齡階段兒童,由于遺傳素質、環境影響和教育不同,身心發展速度和水平因人而異。

教師要因材施教,長善救失。

十四、幼兒園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的依據★★★★★

為什麼以遊戲為基本活動

要點

1.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内容

幼兒常把生活,學習和勞動變成遊戲活動,幼兒喜歡遊戲,還喜歡把一切活動遊戲化。

2.遊戲是幼兒對生長的适應,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

為解決幼兒身心發展與實際能力間的矛盾,應讓幼兒參與遊戲。幼兒身心發展水平決定了幼兒遊戲水平,其遊戲内容與其身心發展水平是一緻的。

3.遊戲是幼兒的自發學習

遊戲不僅僅是一種消遣,還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健康成長。

十五、幼兒教育家及其觀點、著作★★★★★

(一)誇美紐斯

《母育學校》,這是世界上第一部論述學前教育的專著。

(二)福祿貝爾★★★★★

福祿貝爾是德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幼兒園之父”

1.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

2.明确提出了幼兒園的任務

3.創制了“恩物”—活動玩具

4.強調遊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遊戲是兒童内部需要和沖動的表現)

5.強調作業的重要性

(三)杜威★★★★★

1.提倡以兒童為中心—“兒童中心主義”

2.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3.提出以經驗為基礎的課程—“做中學”教學原則

(四)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兒教育家

1.推崇遺傳,重視引導兒童的自發沖動---(遺傳第一位,環境第二位,它能改變,肋長抑制,但它從來不能創造)

2.提出教育必須與兒童發展的敏感期相吻合(行為規劃—2-6歲;對顔色聲音觸摸敏感期—2-4歲)

3.注重感官教育(通過感官對幼兒進行智育)

4.通過“工作”,使自由與紀律相協調---由内而外而非由外而内的強加,強調兒童的自發活動

5.愛護信任兒童,細心觀察和機智、及時地指導兒童

6.提供有準備的環境

(五)陶行知★★★★★

1.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開拓者

2.重視幼兒教育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5.解放兒童的創造力

(六)陳鶴琴★★★★★

于1923年創辦了我國最早的幼兒教育實驗中心——南京鼓樓幼稚園,創立了“活教育”理論,一生緻力于探索中國化、平民化、科學化的幼兒教育道路。

1.反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兒教育,提倡适合國情的中國化幼兒教育

2.反對死教育,提倡活教育(以自動代替被動,做中教,做中學;凡幼兒能做的能想的,讓他自己去做去想)

3.幼兒園課程理論—五指活動 :健康,社會,科學,藝術,文學活動

4.重視幼兒園與家庭的合作(家庭 學校)

1: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教師資格證綜合必考知識點(教師資格證保教知識與能力必背及考點解析)1

【模拟題】

小岚去動物園看過幾次大象,就能畫出大象的樣子,她的認知發展到( )階段的兒童能達到這種程度。

A.感知運動 B.前運算 C.具體運算 D.形式運算

【答案】B。解析:算階段的兒童開始能運用語言或其他符号代表他們經曆過的事物, 但他們的語詞或其他符号還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維仍受具體直覺表象的束縛。

2:幼兒想象的發展

1.想象的分類:

(1)根據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為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2)根據内容的新穎程度和形成方式,有意想象又可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

2.幼兒想象的特點:

(1)無意想象占主導地位,有意想象逐漸發展

(2)再造想象占主導地位,創造想象開始發展

(3)想象的内容由貧乏、零碎逐漸向豐富、完整發展

(4)容易把現實與想象混淆,有誇大與虛構的現象

【模拟題】

在同一桌上畫畫的幼兒,想象的主題往往雷同,這說明想象的特點是( )。

A.想象無預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B.想象主題不穩定

C.想象内容零散、無系統性

D.以想象過程為滿足,沒有目的性

【答案】A。

3:幼兒思維的發展

1.嬰幼兒思維的發展趨勢

由直覺行動思維發展到具體形象思維,最後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

2.幼兒期思維發展的一般特點

幼兒以表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開始萌芽;幼兒的表象思維具有象征性、經驗性、拟人性、表面性和刻闆性等特點。

【模拟題】

成人習慣說:“你如果不多加衣服就會感冒。”孩子則不能接受這種預見的後果,她看到小布裙子好看,她要穿。這說明這個小孩的思維還處在( )階段。

A.直觀行動思維 B.具體形象思維 C.前概念思維 D.抽象邏輯思維

【答案】A。

保教知識與能力考點模拟題 4:幼兒氣質的發展

教師資格證綜合必考知識點(教師資格證保教知識與能力必背及考點解析)2

【模拟題】

培養機智、敏銳和自信心,防止疑慮、孤僻這些教育措施主要針對( )的幼兒。

A.膽汁質 B.多血質 C.黏液質 D.抑郁質

5:親子關系的發展——依戀

依戀一般形成于嬰兒6~8個月之間,分離焦慮與怯生的出現是依戀形成的标志。

★依戀的類型:

(1)回避型依戀:人際關系傾向于冷淡、疏遠。

(2)安全型依戀:人際關系表現出舒适、安全的總體特征。

(3)反抗型依戀:人際關系表現出相互矛盾的特征。

【模拟題】

兒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親作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圍環境。母親離開時産生分離焦慮,探究活動明顯減少。憂傷時易于被陌生人安慰,但母親安慰更為有效。這是依戀類型中( )兒童的表現。

A.回避型 B.安全型 C.反抗型 D.遲鈍型

6: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

1.社會生活環境

2.幼兒日常的生活環境:①家庭的影響;②同伴相互作用;③移情是導緻親社會行為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

7:我國幼兒園的任務

(1)幼兒園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2)幼兒園為家長服務

8: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1.兒童的心理發展觀

(1)具有獨特的心理胚胎期;

(2)心理具有吸收力;

(3)具有敏感期;

(4)發展具有階段性。

2.課程内容:感覺教育、語言教育、紀律教育和數學入門教育。

【模拟題】

蒙台梭利教育原理是以( )為出發點。

A.兒童中心 B.适應自然 C.反對成人化 D.兒童生命

【答案】C。解析:蒙台梭利受裴斯泰洛齊等教育家思想影響,認為教育要遵循自然規律。

9:幼兒園教育的一般原則和特殊原則

1.一般原則

(1)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和合法權益的原則

(2)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原則

(3)面向全體,重視個别差異的原則

(4)充分利用兒童、家庭、社會的教育資源的原則

(5)發展适宜性原則

2.特殊原則

(1)保教結合的原則。

(2)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的原則

(3)教育的活動性和活動的多樣性原則

【模拟題】

我國學前教育中所特有的一條原則是( )。

A.獨立自主性原則 B.發展适宜性原則

C.保教結合原則 D.綜合性原則

【答案】C。

10:一日生活

1.接待幼兒

教師要以熱情、親切的态度接待幼兒,要相互問好。教師應有禮貌地向家長問好,用簡潔的語言向家長了解兒童在家的情況,聽取家長的要求和意見。對雙方需要及時商洽的問題交換意見,做好個别幼兒的藥品交接工作。教師利用晨間接待的機會,與幼兒親切交談,了解幼兒在家的情況,有計劃地進行個别教育。

2.晨檢

晨間檢查是為了了解幼兒的健康狀況,檢查幼兒的個人清潔衛生,以便做到對疾病的早發現、早預防、早隔離、早治療。

【模拟題】

幼兒教師晨間接待幼兒入園工作重點是( )。

A.提醒幼兒盡早進入學習狀态 B.與家長交流,溝通感情

C.檢查孩子的身心狀況 D.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業

【答案】C。

11:環境創設的原則

(1)環境與教育目标一緻的原則

(2)适宜性原則

(3)幼兒參與的原則

(4)開放性原則

(5)經濟性原則

【模拟題】

有的幼兒園在創設物質環境過程中,購買大量高昂的成品玩具,追求高檔,環境的布置非常明顯地體現了幼兒園中教師的特長和喜好。面對這些高檔的材料,教師時刻提醒幼兒注意愛護,甚至很多時候不讓幼兒操作這些材料,隻是有人來參觀時,才拿出來讓幼兒操作。并且大中小班布置十分雷同。結合有關幼兒園物質環境創設基本原則方面的知識,分析以上現象中,主要違背了哪些原則?并說明理由。

【答案要點】

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原則是教師在創設幼兒園環境時應遵循的基本要求。這些原則貫穿于環境創設的各項工作之中,對環境創設的每一步都具有指導意義。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隻有認真貫徹這些原則,才能更好地發揮環境的教育價值。

題幹案例中,違背了經濟性原則、幼兒參與性原則和發展适宜性原則。

(1)經濟性原則:創設幼兒園環境應考慮不同的地區、不同園所的實際情況,做到因地制宜、勤儉辦園。貫徹經濟性原則具體要做到少花錢多辦事。

(2)幼兒參與性原則:環境的創設過程是幼兒與教師共同合作、共同參與的過程。環境的創設過程應該是一個積極的教育過程。幼兒參與環境的創設,能切實體驗到自己做的事對集體的影響,從而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

(3)發展适宜性原則:幼兒園環境創設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及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促進每個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從一般年齡特征來看,小班、中班、大班幼兒在身心發展特點上的差異性是非常明顯的,其身心發展所需要的環境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要根據幼兒不同的年齡特征為其提供适宜的發展環境。

12 :幼兒園活動區布局策略

(1)幹濕與動靜分區

(2)固定與臨時分區

(3)獨立與整合分區

13:遊戲的特征

(1)遊戲是兒童主動的自願的活動

(2)遊戲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圍生活

(3)遊戲沒有社會的實用價值,不直接創造财富,沒有強制性的社會義務

(4)遊戲伴随着愉悅的情緒

【模拟題】

在“紅綠燈”遊戲中,扮演“交通警察”的幼兒要把自己想象成交通警察,同時也要把别的幼兒想象成為汽車司機、行人等。這體現了遊戲的( )。

A.自主、自願性 B.充滿幻想

C.與生活密不可分 D.有序性

14:遊戲的分類

1.根據兒童認知發展分類

練習性遊戲、象征性遊戲、規則遊戲和智力遊戲

2.根據兒童社會行為發展分類

偶然行為、旁觀遊戲、單獨遊戲、平行遊戲、聯合遊戲和合作遊戲

3.依據遊戲的教育作用分類

(1)創造性遊戲(角色遊戲、結構遊戲和表演遊戲)

(2)有規則遊戲(智力遊戲、音樂遊戲、體育遊戲、語言遊戲、綜合遊戲)

【模拟題】

皮亞傑根據兒童認知發展的角度,将遊戲分了四種,其中象征性遊戲的主要表現形式是( )。

A.規則遊戲 B.角色遊戲 C.小組遊戲 D.結構遊戲

15:教師對幼兒遊戲的指導策略

1.指導以觀察為依據。隻有通過觀察,了解兒童對當前活動的興趣,已有的經驗或問題,方能準确地作出是否介入以及如何指導的判斷。

2.确定指導的方式方法

(1)以自身(遊戲者或旁觀者)為媒介;

(2)以材料為媒介;

(3)以兒童夥伴為媒介。

3.确定指導的時機

4.把握好指導的對象範圍。應将重點與一般、個别與集體、局部與整體結合起來,針對具體情境去靈活把握。

5.把握好互動的節奏

16:健康、社會領域活動設計

1.活動名稱:

包括:活動類型、活動名稱、年齡班。

2.活動目标的設計要求

(1)幼兒教育活動目标應包括認知、情感态度和行為技能三個方面。

(2)目标的表述應符合本教育領域的要求。

(3)目标的要求應難度适中。

(4)目标内容不重複。

(5)目标表述應做到明确、重點突出、具有可操作性。

(6)目标的表述方式要統一。

3.活動過程的設計思路

(1)這個活動分幾個步驟進行?

(2)每一步要完成什麼内容,采用什麼方式方法?

(3)哪一步是重點,哪一步是難點?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4)每一步的時間大體應怎樣分配?

(5)如何進行每一環節的表述?包括教師的陳述語提問、操作說明、對幼兒的要求、小結語、過渡語等均需斟酌

保教知識與能力必背

●預測考點:學前兒童心理研究的方法

(1)觀察法:觀察法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兒童在日常生活、遊戲、學習和勞動過程中的表現,包括其言語、表情和行為,并根據觀察結果分析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和特征的方法。觀察法是研究幼兒心理的最基本的方法。

(2)實驗法——自然實驗法:實驗法是根據研究目的,改變和控制幼兒的活動條件,以引起其心理活動有規律的變化,從而揭示特定條件與心理活動之間關系的方法。

(3)談話法和作品分析法:談話法是通過和幼兒交談,以研究他們的各種心理活動的方法。作品分析法是通過分析幼兒的作品(如手工、圖畫等),去了解幼兒心理的方法。

(4)調查訪問法:調查訪問法是研究者通過學前兒童的家長、教師或其他熟悉兒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兒童的心理表現。

●預測考點: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知發展階段

年齡階段重要特征
感知運動階段0~2歲①僅靠感覺和動作适應外部環境,應付外界事物;②獲得了客體的永恒性(9~12個月)
前運算階段2~7歲①“萬物有靈論”;②一切以自我為中心;③思維具有不可逆性、刻闆性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①這個階段的标志是守恒觀念的形成(守恒性);②自我中心性;③思維具有可逆性
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①能夠根據邏輯推理、歸納或演繹方式來解決問題;②思維具有可逆性、補償性和靈活性

●預測考點:注意的品質

(1)注意的穩定性:3歲兒童能夠集中注意3~5分鐘;4歲兒童能夠集中注意10分鐘左右;5~6歲兒童可集中注意15分鐘左右,甚至可達到20分鐘。

(2)注意的廣度:在同一瞬間所把握的對象的數量。

(3)注意的轉移:人有意識地把注意力從一事物轉到另一事物上去。

(4)注意的分配:同一時間内把注意力集中在兩種或兩種以上對象或活動上的特性。

●預測考點:空間知覺

(1)方位知覺:3歲僅能辨别上下;4歲開始辨别前後;5歲開始能以自身為中心辨别左右——“鏡面示範”;7~8歲才能以客體為中心辨别左右。

(2)深度知覺:吉布森和沃克設計“視崖”實驗——6個月大的嬰兒已有深度知覺。

(3)形狀知覺:由易到難的順序是“圓形→正方形→半圓形→長方形→三角形→五邊形→梯形→菱形”。

●預測考點:遺忘的規律

19世紀末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提出“遺忘曲線”。遺忘進程是不均衡的,即先快後慢。

●預測考點: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

(1)社會生活環境。

(2)幼兒日常的生活環境。①家庭的影響:榜樣的作用;父母的教養方式(關鍵因素)。②同伴相互作用:同伴的作用在于模仿和強化兩個方面。③移情(最根本、最内在)。

●預測考點: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最大的特點是其目的性。

影響因素:①父母的懲罰;②榜樣;③強化;④挫折:攻擊性行為産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預測考點:中外教育家及其思想

(1)陳鶴琴被譽為“中國的福祿貝爾”“中國幼教之父”:①1923年創立中國第一所實驗幼稚園——南京鼓樓幼稚園;②創建了“活教育”理論體系;提出“五指活動”形式;提出了“整個教學法”,又稱為單元教學。

(2)陶行知是興辦鄉村學校的先行者,創辦了南京市試驗鄉村師範學校,後改名曉莊學校;确立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

(3)杜威是20世紀上半期兒童中心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提出“兒童中心主義”教育原則;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提出了“從做中學”的教學基本原則。主張把課程和教材建立在兒童現在的生活經驗基礎上。

●預測考點:教育的一般原則

(1)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和合法權益的原則。

(2)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原則。

(3)面向全體,重視個别差異的原則(因材施教原則)。

(4)充分利用兒童、家庭、社會的教育資源的原則。

(5)發展适宜性原則。①提出:美國幼兒教育協會針對當時美國幼教界普遍出現的幼兒教育“小學化”等傾向而提出的。②含義:一是年齡的适宜性,二是個體适宜性。③啟示:學前教育的出發點和最後歸宿都是促進兒童身心和諧發展,促進每一個兒童在現有的水平基礎上獲得充分的最大限度的發展。

●預測考點:動物咬傷——蟲咬傷

(1)蟲咬傷:黃蜂和黃刺蛾幼蟲(洋辣子)蜇傷。蜂和洋辣子刺傷時,可先用橡皮膏把插入皮膚内的刺粘出來,用肥皂水塗于傷處。若為黃蜂蜇傷,因黃蜂的毒液呈堿性,可将食醋塗于傷處。

(2)寵物咬傷:立即、就地、徹底清洗傷口。沖洗傷口一是要快;二是要徹底;三是傷口不可包紮。

●預測考點:學前兒童注意發展的特征

(1)幼兒的無意注意占優勢。3歲前兒童的注意基本上屬于無意注意。容易引起幼兒無意注意的誘因有如下兩大類:①刺激比較強烈,對比鮮明,新異和變化多動的事物;②與幼兒興趣、需要和生活經驗有關系的事物。

(2)幼兒的有意注意初步發展。①幼兒的有意注意受大腦發育水平的局限;②幼兒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環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發展的;③幼兒逐漸學習一些注意方法;④幼兒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動中實現的。

●預測考點:學前兒童想象發展的特點

(1)無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發展。

(2)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創造想象開始發展。

(3)幼兒想象的誇張性。①表現:誇大事物的某個部分或某種特征;混淆假想與真實。②原因:認知水平的限制;情緒的影響;想象表現能力的局限。

●預測考點:幼兒情緒情感的培養

營造良好的情緒環境;成人的情緒控制;采取積極的教育态度;幫助幼兒克服不良情緒(轉移法、冷卻法、消退法);教會孩子調節自己的情緒表現(反思法、自我說服法、想象法)。

●預測考點: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原則

環境與教育目标一緻的原則;适宜性原則;幼兒參與的原則;開放性原則;經濟性原則;安全性原則。

●預測考點:幼兒園心理環境創設的要求

(1)創設良好的物質環境。

(2)創設寬容理解的環境。

(3)建立良好的幼兒群體。

(4)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①師幼關系及其在幼兒教育中的意義:良好的師幼關系有助于幼兒獲得關愛;良好的師幼關系有助于幼兒獲得安全感;良好的師幼關系有助于幼兒之間建立同伴關系;良好的師幼關系有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②建構良好師幼關系的策略:樹立新型的教育觀念;科學定位教師的角色;尊重幼兒的人格尊嚴;提高教師素養,實現師幼之間的有效互動。

(5)形成良好的幼兒園風氣。

●預測考點:主題活動《春天到》

中班主題活動《春天到》

【總目标】

(1)能通過各種感官和途徑認識、了解春天的特征,知道春天是一個美麗的萬物生長的季節。

(2)能用說、唱、畫等各種方式表征春天,體驗創作的快樂。

(3)感受大自然美麗的景象,以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與體驗。

活動一 《找春天》

【活動目标】

1.嘗試運用感官尋找和感受春天,了解春天是一個萬物生長的季節。

2.感受大自然美麗的景象,激發幼兒觀察和認識春天的興趣。

【活動準備】

各種口袋、布袋。

【活動過程】

一、準備

向幼兒交代活動的内容、地點,進行安全教育。

二、幼兒去紫金廣場附近,觀察春天的景色,認識一些樹、花、草。

三、抓春風

1.今天我們動動腦筋把春風抓起來,把它藏在口袋裡,别讓她溜走了。

2.(幼兒分散)用口袋抓春風。

3.說春風:(1)你抓到春風了嗎?春風在哪裡?(2)聞聞你口袋裡的春風,你聞到了春天的味道了嗎?

(幼兒自主回答)

老師:我聞到了小草的清香,春天來了,小草從泥土裡鑽出來,綠油油的一片。

小結:許多小朋友聞到了春天裡的小草、小花、小樹、春風的味道,春天來了。

四、交流分享

1.你還在哪找到了春天?

2.春天怎麼樣?

3.你喜歡春天嗎?為什麼?

【活動延伸】

找一找你身邊的春天。

活動二 《春姑娘》

【活動目标】

1.在觀察春天的基礎上,鼓勵幼兒把自己想象中美麗的春姑娘來臨時的景象畫下來。

2.布局合理,突出春的特征。

【活動準備】

已觀察過春天、紙、筆等。

【活動過程】

一、回憶

1.幼兒講講對觀察到的春天的印象,互相交流。

2.樹長出了嫩芽,迎春花開了,春姑娘在播灑花種,燕子飛來了等。

二、畫畫

1.幼兒願意畫“春姑娘”,鼓勵幼兒大膽地落筆,把自己的想法畫出來。

2.布局合理,有重點地畫。

3.教師巡回指導,引導幼兒圍繞主題畫畫。

三、講講

幼兒講講自己畫的内容,互相交流、欣賞。

【活動延伸】

在圖書區和小朋友說一說春姑娘的樣子吧。

活動三 春遊活動

【活動目标】

1.欣賞春季大自然的美好景色,認識春季農作物。

2.培養幼兒團隊精神,體驗郊遊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自備幹糧、飲料、塑料布,各組旗幟。

2.請家長事先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教育孩子不亂跑,排隊時跟着前面的小朋友。過馬路時提醒孩子注意安全。

3.小朋友穿輕便的服裝,以方便步行。

4.帶适量的零食,并每人準備好一個垃圾袋,教育孩子保護環境。

5.小朋友8:30分來園,并請家長陪同。

【活動過程】

1.8:30分教室集中,告訴孩子春遊的一些注意事項,做好點名工作。

2.9點組織本班幼兒排隊,以班級為單位徒步去公園。

3.組織開展活動。

活動一:帶領全體幼兒及家長遊覽公園,觀察春天裡大自然的變化。

活動二:集體親子小遊戲《剪羊毛》。

1.家長和幼兒身上夾好夾子。

2.請家長抱起或背起幼兒去“搶”其他親子身上的夾子夾到自己身上,在規定的時間内,看看哪組家庭拿到的夾子最多。

3.活動結束,家長帶領孩子回家。

【注意事項】

1.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提醒幼兒在活動地點不擁擠,不亂跑,不離開老師和家長指定的活動範圍。

2.攜帶急救用品,以防幼兒突發事件。

3.家長與幼兒穿大小合腳的運動鞋。

4.自帶适量零食和飲料,杜絕浪費;并注意公共場所的衛生工作。

5.家長請帶好自己的身份證(xx戶口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